测绘地信局副局长李维森谈智慧城市建设--华夏物联网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播放,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清纯,日本乱人伦片中文三区,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777亚洲熟妇自拍无码区

測繪地信局副局長李維森談智慧城市建設

業界動態
測繪地信局網站
2013-03-20
[ 導讀 ]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實現黨的十八大描繪的美好藍圖,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主動謀劃、科學謀劃、長遠謀劃、積極作為,明確提出了“構建智慧中國、監測地理國情、壯大地信產業、建設測繪強國”的總體戰略目標,為我們全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實現黨的十八大描繪的美好藍圖,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主動謀劃、科學謀劃、長遠謀劃、積極作為,明確提出了“構建智慧中國、監測地理國情、壯大地信產業、建設測繪強國”的總體戰略目標,為我們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未來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和政策支撐。


  正當我國數字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全面開花之際,國家為什么要開展智慧城市建設?數字城市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怎樣建設智慧城市?就數字城市今后還怎樣發展以及智慧城市建設的展望等問題,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李維森回答了本報記者的提問。


  記者:我國數字城市建設正在全面推進,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為什么又啟動了智慧城市試點工作?


  李維森: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啟動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工作,得到了城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產生了很大影響,成效非常顯著,在推進城市信息化建設、服務城市科學決策、管理服務以及百姓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全國廣泛開展數字城市建設與應用之際,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啟動了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試點工作,主要是基于技術進步、需求發展以及搶抓機遇方面的考慮。


  2008年,美國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總裁彭明盛率先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依托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更透徹的感知、更廣泛的互聯互通、更全面的智能化,立刻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極大關注,世界各國都在努力抓住這一歷史機遇與發展契機。2000年歐盟啟動AMI項目推動物聯網建設,日本、韓國、新加坡等亞洲國家也先后啟動了新一代網絡發展戰略;南美的巴西2011年在里約熱內盧建立了應急反應智能系統,推動智能化技術的深入應用。


  近年來,我國也在加快物聯網、云計算、智慧城市的建設步伐。2011年、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提出,要“加快實現三網融合”“云計算、物聯網試點示范工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也提出:“推動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發和在重點領域的應用示范。加強云計算服務平臺建設。”國內部分城市也著手構建“云計算中心”“物聯網”等設施,并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建設構想。


  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是城市加快實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重要手段,深化“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重要舉措,也是城市信息化新一輪加速發展的必然要求。無論數字城市建設,還是智慧城市建設,地理空間框架都是其重要[FS:PAGE]的基礎設施,也是測繪地理信息部門的重要職責。數字城市建設中,地理空間框架主要包括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和地理信息公共平臺,智慧城市建設,將引入時間概念,把各時期的地理信息都能按需反映出來,發展為時空信息數據庫和時空信息云平臺,這將更加豐富,是動態的、實時的,能更好地為智慧城市建設服務。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在智慧城市建設工作中的工作重點,一是建立時空信息數據庫,即通過完善蘊含時間信息時空信息數據,實現其輸入、編輯、瀏覽、查詢、統計、分析、表達、輸出、更新等管理、維護與分發功能。我們可以在已建成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基礎上,通過數據擴充、添加時間屬性以及數據重組,實現從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到時空信息數據的升級。二是構建時空信息云平臺,即以直觀表達的時空信息為基礎,接入物聯網實時感知信息,面向泛在應用環境按需提供地理信息、功能軟件和開發接口的服務,即提供智能化的時空信息服務。三是開展應用示范,即在時空信息云平臺基礎上,形成更加切合實際需求的智能、高效的應用系統。


  記者:數字城市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為智慧城市建設打下了怎樣的基礎?


  李維森:自2006年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啟動了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示范項目,特別是2009年在德明局長的大力倡導和推動下,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統一部署,各省級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各相關城市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推進措施,加快建設速度,加大推廣力度。截至目前,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10余個城市開展了數字城市建設,其中150多個城市已建設完成并全面投入應用。


  應該說,數字城市建設在經濟社會發展,城市信息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已經成為展示城市形象的靚麗名片、領導科學決策的重要工具、城市信息化建設的基礎平臺、產品推介宣傳的先進手段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便利幫手,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極大地豐富了城市基礎地理信息資源。近年來,對200多個城市約20萬平方公里范圍進行了高精度、高質量、高分辨率的航空攝影;采集處理了城市多尺度、多類型、多時相的海量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建成了一大批規范、完善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從根本上解決了這些城市地理信息資源匱乏的局面,夯實了城市信息化的基礎。


  二是有力地促進了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數字城市搭建了面向政府、面向公眾的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實現了地理信息與城市其他經濟社會、自然資源和人文信息的互聯[FS:PAGE]互通與整合集成應用,促進了信息資源共享與開發利用。避免各部門各自為政的重復建設,解決了城市建設中的重復投入等問題。


  三是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標準、技術和軟件體系。研制了30余項國家標準和10余項行業標準,形成了數字城市建設完整的標準體系,確保了各個數字城市能夠縱向與數字中國、數字省區、數字縣域上下貫通,橫向可與相鄰地區在空間上左右相連,專業上可與各種專題信息集成疊加;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實現了“分布式存儲、多節點協同、一站式服務”的模式,形成了以NewMap、MapGIS、SuperMap為代表的一批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產品,部分功能和性能指標優于國外同類產品,多項創新成果獲得國家獎勵。


  四是全力拓展了測繪保障服務的深度與廣度。數字城市建設成果在各領土得到廣泛應用,專題系統涉及國土、規劃、交通、房產、公安、消防、環保、衛生以及公眾服務等幾十個領域,有力提升了政府決策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政府在社會公眾中的形象,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在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是有力地推動了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數字城市已成為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有力推手。目前,國家、省、市財政投入的數字城市建設資金達到60億元以上,帶動影像獲取、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生產、應用系統開發、系統集成、軟硬件設備等領域的眾多企業積極參與,拉動地理信息產業服務產值300多億元,極大地擴大了地理信息產業市場規模,推動了地理信息產業加快發展。


  六是有效帶動了城市測繪地理信息管理機制及機構建設。在數字城市建設中,城市人民政府主導、組織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建立健全更新維護與應用推廣的長效機制,以地方法規或政府文件的方式,確立了公共平臺的權威性、唯一性和通用性地位,有效帶動了地方測繪地理信息管理機構建設和職責落實。截至目前,80多個城市成立了市測繪地理信息局,200多個城市建立了地理信息中心,完成建設的150多個城市都出臺了數字城市建設地理空間框架建設與應用管理辦法。


  七是培養造就了一批專業人才隊伍。在中組部大力支持下,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已連續5年舉辦了數字城市建設專題研究班,累計培訓了近200名城市領導,這些城市都積極開展數字城市建設工作;在有關大學舉辦了學制3年的數字城市研究生班,已為各省、地市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培養研究生層次的高級技術人員30多名,成為數字城市建設技術骨干;在政策、標準、技術、軟[FS:PAGE]件等方面陸續開展了有針對性的短期技術培訓50余次,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包括各省、城市)已形成了以青年骨干為主的上萬人的數字城市建設、管理以及運行維護的技術隊伍。


  數字城市取得的成就,為智慧城市建設在機制、管理、建設、人才、技術、設施等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記者:請談談數字城市今后還怎樣發展?


  李維森: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要目標,并強調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前不久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城市是經濟、政治、文化最活躍的區域,也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重點區域。城市的發展方式、管理能力、服務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水平。下一步將按照國家的統一部署,圍繞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構建智慧中國、監測地理國情、壯大地信產業、建設測繪強國”的總體戰略目標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推進數字城市建設,加快建設速度。力爭2015年全面建成地級及其以上城市的數字城市建設,有條件的縣及縣級市建設成就顯著,并實現整個市域的貫通覆蓋,提高測繪保障服務能力,為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讓全社會充分共享我國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發展的成果。


  二是積極推動數字城市應用領域和服務范圍的拓展,實現市域內與地理信息相關的部門全面有效作用,較大提高其科學決策和管理水平。確保數字城市建得起,用得上、用得好,并將著力推進面向公眾的社會化服務。


  三是推動數字城市建設向智慧城市發展,開展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試點,推動物聯網、云計算、智能化等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手段的實踐與應用,逐步實現對城市的動態監測和智能化管理及智能化運行,推動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提升。


  記者:現階段,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計劃如何開展智慧城市建設?


  李維森:智慧城市是在時空信息支撐下,依托物聯網和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將人類知識物化到信息化條件下的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管理、運營和發展等各項活動中,形成不依賴人或少依賴人的智能化專題,以及按需優化組合,相互之間的有機協同。智慧城市是數字城市的升級,兩者都是城市信息化的具體表現。


  數字城市是把各類、各行業、各領域的成果、數據、信息等數字化后,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集成、整合、運行和服務,是數字化再現現實世界。


  智慧城市建設是[FS:PAGE]在已建成的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的基礎上,通過時空信息數據庫和時空信息云平臺在內容、功能和效能上的新增或擴充,在簡單量變的同時,至少在以下方面取得質的突破:一是實時性要強。實時定位、空間物聯感知、無線射頻等技術為集成實時信息提供了有效的手段,使地理信息在時間維度上得以連續。二是移動性要大。隨著無線網絡、智能移動終端等技術的發展,我們將進入移動辦公的時代,希望實現任何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掌控權限范圍內的任何事情。三是體驗性要好。地理信息應用不再是專業測繪人員的專屬,已經越來越多地走入尋常百姓生活中,精細三維、全景影像、視角三維等一批體驗性較好的產品,更易被普通人所接受。四是可控性要高。系統不再拘泥于一般的查詢、統計、分析,而要深度地挖掘知識,支撐科學決策,反作用于真實世界。五是自主性要多。普通用戶只需發出請求,系統能夠科學準確地提取,并自動地匯聚分布在各網絡節點上的數據、軟件、網絡等資源,在知識的驅動下實現智能組合,按需提供服務。


  現階段,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在繼續加快推進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確保2015年前完成全國所有地級市和有條件縣級市數字城市建設的同時,根據自身的職責,著手開展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試點工作,出臺“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技術指南”,在全國范圍內,遴選信息化基礎設施較好、數據條件完備、長效機制健全的城市,開展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試點。試點主要內容包括:在已建成的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基礎上,通過豐富多時相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和全景影像、點云等新型產品數據,針對實體化對象數據添加時間屬性,構建時空信息數據庫;在完善權威、唯一、通用的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基礎上,新增按需提供的個性化平臺,擴充物聯網感知設備接口,增強時空分析功能;在改造原有支撐環境的基礎上,建設能夠寄存、計算和分析,具有云計算服務能力的軟硬件網絡環境;在上述條件支撐下,選擇交通、城管、應急、旅游和公眾等領域開展具有智能性的應用示范。


  通過先行先試,探索智慧城市建設模式、共享模式和服務模式,突破核心技術,形成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工藝流程,凝練標準規范,為推動全國數字城市升級轉型到智慧城市積極作為,作出貢獻。


  記者:請您談談對智慧城市建設的展望。


  李維森:數字城市已經并正在為城市高效管理、科學決策等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們輔助決策的重要工具,但是它離不開人腦的指揮和控[FS:PAGE]制。而智慧城市將匯集人類智慧,包括了人工智能,按人們的需求,智能化地解決問題,智慧地推動城市科學發展。


  首先,智慧城市將實現更加全面透徹的感知。城市中有序分布著的各類感知設備,能夠隨時隨地支持智能識別、立體感知城市環境、狀態、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變化,通過智能化系統,對感知數據進行融合、分析和處理,并與業務流程智能化集成,主動做出響應,實現對城市管理各方面監測和全面的感知。


  其次,智慧城市將實現更加快捷泛在的互聯。各類有線、無線網絡技術高速發展,成為智慧城市名副其實的“神經系統”,支撐城市中的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的廣泛互聯、互通、互動,為各類隨時、隨地、隨需、隨意應用提供基礎,有力地支撐信息獲取、傳輸、實時反饋,滿足各類服務需求。


  第三,智慧城市將實現更加快捷、優化、智能的應用服務。基于強大的感知系統和網絡快速傳輸,獲取全方位的、海量的數據,通過云計算技術,實現對其存儲、計算與分析,實現不依賴于人的操作,優化解決方案,智能化地處理業務,滿足各種復雜需求,大大提升決策支持的能力。


  建設智慧城市是人們的美好愿望,是未來發展的方向。智慧城市也是隨著人類的文明和進步而不斷發展提升的。建設智慧城市是一個美好而遠大的理想,不僅需要方方面面智能化的建立和形成,更需要集人類智慧于一體,使其有機結合,優化運行,智慧掌控。需要發揮人類的聰明才智,深入的研究,系統的規劃,不斷的探索,逐步的建立,且是不斷發展、完善、永無止境的。


  建設智慧城市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智慧城市的實現不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當前還存在著很多制約因素,應該說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主要表現在:一是基礎設施嚴重滯后,不相適應;二是各領域的智能化程度不高;三是科學技術遠遠不能支持城市全面的智能化。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設也只能是一步一步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推進,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各項基礎設施的完備,更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實踐。很多問題也不是短期內就能夠完全解決的,需要部門間加強統籌,合理規劃,做好頂層設計,并不斷創新技術,完善管理。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立足測繪地理信息部門的職能和前期數字城市建設的積累,啟動智慧城市時空信息云平臺的建設試點,目的是為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提供統一、權威的時空信息定位基礎,搭建起智慧城市所需要的智能化的時空信息運行載體,為各方面提供智能化的地理信息服務,成為智慧城市的科學建設與發展基礎支撐[FS:PAGE]。為推進城市的智能化建設,發展與運行,直至建設智慧城市,貢獻我們測繪地理信息部門的力量,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標簽: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文章

現代邊緣、無線和堅固的物聯網無線網關如何幫助改善智慧城市

部署在智慧城市中的大多數物聯網或工業物聯網都會生成大量數據,這對于許多應用程序來說都是完美的。但是,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東西,需要按時處理和交付。例如,智能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使用多組物聯網傳感器和攝像機來收集現場數據,然后...

07月13日 11:40朗銳智科

為何說物聯網安全將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石?

  疫情大考下,眾多智慧城市的技術應用在戰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政策、社會、技術和實踐背景等四維利好的推動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蓬勃發展。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支出規模將達到180...

09月01日 09:09電子工程世界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五大應用

智慧城市是基礎設施發展的新熱詞。隨著涌入城市的人口穩步增加,以及對更好地處理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舊金山和首爾等幾個城市正在試驗新興技術,使他們的城市更加智能。這些新趨勢技術包括物聯網(IoT)和大數據,它們徹底改變了我們分析人...

09月13日 15:58千家網

彈性智慧城市需要監控視頻數據

COVID-19告訴我們,城市在管理和遏制危機方面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正如《今日城市》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后COVID之路需要改變市政思維——從建設“智慧城市”到建設“有彈性的城市”。當我們開始關注在這種比例的大流行之后生...

09月13日 15:43千家網

十位院士對智慧城市的理解

隨著杭州宣布打造全國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廣東政務云3億元大單的“空降”,智慧城市的話題一直處在新基建浪潮的旋渦中心地帶。一方面,北上廣深杭、雄安、濟南、海南都盯上“智慧城市第一城”的金字招牌,試圖通過新基建政策加持,推動一把手工程...

03月02日 14:51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