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瀚:從智慧城市看廣州玻璃天花板下的轉型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所公布的相關研究報告,2011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已超過50%。這個數據可謂具有歷史性意義,標志著中國數千年來以農村人口為主的城鄉人口結構發生了根本的逆轉,在中國城市化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然而,從現實發展來看,當前的城市化已幾乎觸碰到了玻璃天花板,如何讓這一進程可持續地發展,“智慧城市”的理念是否成為成為轉型的關鍵?
一、智慧城市,產業化發展背景的比較
目前來看,智慧城市主要可能涉及到的大產業是房地產-住宅業與電子信息產業。
當今城市經濟,也是城市化過程當中最灸手可熱的產業莫過于房地產-住宅業了。建筑產業是房地產-住宅業的背景性產業,2011年產值超過10萬億,而房地產業2010年產值超過5萬億,其中住宅在其中所占比重超過七成。電子信息產業在2011年總產值超過9萬億,2010年,電信業產值近9000億,廣播電視業的產值大于2000億。 房地產-住宅業的優勢在于融合社會資本規模大,并且可以鎖定區域內的消費與投資。電子信息產業外向程度比較高,與國際接軌水平也相對較高,而近年來由于金融海嘯的影響,不少企業紛紛回流國內市場,而一開始就主要植根于國內市場的互聯網產業,其發展優勢在于邊際潤水平較高,就行業而言,房地產業的利潤率大概是制造業的兩至三倍,是互聯網業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二、智慧城市,城市化與信息化的契合
從2000年前后,廣州大規模啟動城市化進程,2004年之前主要投資于新機場、新會展中心、大學城、地鐵線網等重大設施,2004年后則主要投資于各項迎亞運的基礎設施以及全面啟動建設珠江新城各項設施。
隨著亞運會的落幕,廣州這一輪的城市化固定設施投資的大潮也漸漸退去,而長達十年的這一輪城市化固定投資約為2000億規模量級。投資建設階段漸告一段落,如何活化這些固定資產成為緊接而來的下一個目標。
經歷城市化進程的大力推動,廣州目前已經具備了城市的大脈絡與大骨架,但是打通微細血管與循環的工作卻仍有待推進,信息化工作應該擔此重擔,與城市化積極契合,推動廣州建成智慧城市。
三、智慧城市[FS:PAGE],中小企業的商務應用是切入點之一
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的迅速普及,移動城市、掌上智慧等概念不再只是一種理想。商貿流通業曾經是廣州的立市之本,對外貿易的最大品牌是廣交會,對內貿易的品牌則是廣州老城區內分布著的大大小小的各色專業街(市場)。但現在這張招牌已漸漸落后,單就內貿而言,江淅一帶商業城的崛起,在同質型競爭中已后來居上。電子商務更是對傳統商貿流通業的一種質變,其沖擊更大。隨著以珠江新城區域為代表的大量辦公寫字樓的投入使用,廣州的經濟活力特征已日益從“專業街、沿街鋪面、住宅經商”轉向“正規寫字樓、中央商場”。在“專業街、沿街鋪面、住宅經商”時代,這類模式既契合廣州兩千年來的經濟傳統,也對應當時的國民經濟發展階段與水平,既有相當大的靈活彈性與經濟活力,也保持了較高的運轉效率及較低的運作成本,使得廣州曾一度成為國內的商品價格中心。但進入“正規寫字樓、中央商場”時代,前面的這些優勢正在漸漸散失,廣州如何繼續保持城市活力?
眾多活躍的中小企業正是廣州傳統城市競爭力的主要承載者之一,但是隨著場地租金等運營成本水平近幾年的快速上升,如何在控制運營成本與提高運作效率等方面給予實質性的引導與幫助,已是一個迫切的問題。近年來,以場地租金為代表的諸項經營成本都在上升,但電子產品類以及通訊服務的價格水平卻在不斷下降,是否能夠在信息化方面切入,引入虛擬(遠程)辦公、移動商務等模式,從信息化運用角度幫助企業構筑競爭力,同時提升城市的“虛擬活力”。
城市與企業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城市固定資產的利用效率,減少城市生態環境容量的損耗,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業運營效率,降低經營成本。
相關文章
現代邊緣、無線和堅固的物聯網無線網關如何幫助改善智慧城市
部署在智慧城市中的大多數物聯網或工業物聯網都會生成大量數據,這對于許多應用程序來說都是完美的。但是,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東西,需要按時處理和交付。例如,智能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使用多組物聯網傳感器和攝像機來收集現場數據,然后...
為何說物聯網安全將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石?
疫情大考下,眾多智慧城市的技術應用在戰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政策、社會、技術和實踐背景等四維利好的推動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蓬勃發展。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支出規模將達到180...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五大應用
智慧城市是基礎設施發展的新熱詞。隨著涌入城市的人口穩步增加,以及對更好地處理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舊金山和首爾等幾個城市正在試驗新興技術,使他們的城市更加智能。這些新趨勢技術包括物聯網(IoT)和大數據,它們徹底改變了我們分析人...
彈性智慧城市需要監控視頻數據
COVID-19告訴我們,城市在管理和遏制危機方面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正如《今日城市》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后COVID之路需要改變市政思維——從建設“智慧城市”到建設“有彈性的城市”。當我們開始關注在這種比例的大流行之后生...
十位院士對智慧城市的理解
隨著杭州宣布打造全國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廣東政務云3億元大單的“空降”,智慧城市的話題一直處在新基建浪潮的旋渦中心地帶。一方面,北上廣深杭、雄安、濟南、海南都盯上“智慧城市第一城”的金字招牌,試圖通過新基建政策加持,推動一把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