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卡拉支付問題頻發 市場監管缺失受拷問
[ 導讀 ] 做手機生意的李先生最近比較煩,他對IT商業新聞網記者投訴稱,“有顧客在2013年5月份我這消費買手機,轉賬1300元到我的卡上,當時是顯示交易成功的,結果到錢我現在沒有收到,拉卡拉客服給我我來電說我這筆交易未成功,不能把錢轉入到我的帳上。
做手機生意的李先生最近比較煩,他對IT商業新聞網記者投訴稱,“有顧客在2013年5月份我這消費買手機,轉賬1300元到我的卡上,當時是顯示交易成功的,結果到錢我現在沒有收到,拉卡拉客服給我我來電說我這筆交易未成功,不能把錢轉入到我的帳上。要我去聯系顧客,讓顧客再買一次單,然后把錢退還到顧客的卡上面,顧客早走了,我怎么那個聯系上啊。”
記者隨即致電拉卡拉服務熱線,客服人員表示,通過拉卡拉還信用卡,一般2個工作日到賬,如果沒有及時到賬,他們可以通過查詢用戶交易記錄了解情況,用戶的資金是安全的。當記者問及導致這種故障發生的原因,有沒有其他類似的情況發生過時,一位客服人員告訴記者:“其實我們也不清楚,或許是因為網絡問題導致沒有入賬。”
拉卡拉匯款轉賬問題頻發 損失該有誰承擔?
事實上李先生的遭遇并不是孤例。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多條投訴拉卡拉的信息,有一網友表示,“今天我去還款,前兩次都是顯示未成功,第三次我再進行操作的時候已經顯示余額不足,我一去查詢借記卡就確定的確已經扣款,但是當時在拉卡拉終端顯示的卻是未成功,而且也沒收到相應的短信通知,回家查詢借記卡交易記錄時再次證明已經扣款。多次撥打了拉卡拉的服務熱線也未果。”
2012年5月,拉卡拉推出了拉卡拉手機刷卡器——“考拉”。據悉,這個只有名片三分之一大小的終端,只要插到智能手機的耳機孔上,就可以變成一臺移動服務終端,刷卡、繳費、還信用卡都可以實現。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12月,“考拉”已售出200萬臺,手機刷卡器的客戶端安裝量更是超過了500萬。根據易觀智庫近期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階段及模式研究》中對移動支付市場的數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考拉”App下載量占比最高,市場占有率達到83.5%.
不過,作為目前中國比較大的線下支付公司,拉卡拉匯款轉賬為何題頻發呢?對客戶造成的損失又改誰去承擔呢?帶著這些疑問,IT商業新聞網記者對相關人員進行了求證。
拉卡拉一客服負責人對記者稱,作為第三方支付機構在為客戶提供支付便利的同時,一定會保證用戶的支付安全。目前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對接,也請用戶放心,用戶在拉卡拉的平臺上做交易,過程中發生任何問題,拉卡拉都會替用戶去追蹤,肯定一管到底。他表示,“就這件事情而言,如果有因此導致的信用卡滯納金、手續費等相關費用,一定不會讓我們的用戶承擔,我們會去替用戶與銀行協商,用戶的還款信用也一定不會受影響。”
而據中國銀[FS:PAGE]聯客服表示,如果沒有到賬,用戶可以提供當時刷的卡號和手機號,銀聯可以協助查詢解決。有律師對記者表示,客戶在銀行產生的逾期滯納金和利息,應該由“拉卡拉”負責。
市場監管缺失 移動支付被質疑
據介紹,創辦已有八年的拉卡拉目前擁有三大業務線:便民金融、個人支付、商戶收單。這其中便民金融是其最為老牌的業務,也是最為人熟知的,盡管發展迅速,拉卡拉的前景模式也受到一定質疑。
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在接受IT商業新聞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像拉卡拉這種硬件支付沒前途,虛擬支付才是趨勢。”他認為,像拉卡拉這種支付模式也是來源于國外,不過如今在國外已經漸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虛擬支付,而且拉卡拉的這種支付模式能否受銀行支持還未可知,中間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手續費,不過手續費該有誰承擔呢,總之,有要搶銀行飯碗的嫌疑,幾乎所有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成長中都會有一個與銀行拉鋸的故事要講,因為這兩者之間常常會在合作中共贏,但也會時不常在競爭中角力。
不過拉卡拉創始人孫陶然并不認為第三方支付公司會搶走銀行的生意:“我們這個行業是一個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行業。這個行業表面是大家競爭,但其實更多的是合作。只要用戶使用銀行卡做交易,我們就會有收益,銀聯會有收益,銀行也會有收益。”
另一方面,移動支付市場監管缺失也備受質疑。佛山廣立信律師事務所張戈律師對記者表示,根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的規定,“拉卡拉”作為非金融機構提供網絡支付的貨幣資金轉移服務,應當具備必要的技術手段,確保支付指令的完整性、一致性和不可抵賴性,支付業務處理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支付業務的安全性。羅先生賬戶已顯示成功劃款,如超過“拉卡拉”承諾的時間仍未到賬,那“拉卡拉”就屬違約,羅先生有權要求“拉卡拉”退還該款項并賠償損失。為證明自己的主張,羅先生應當提供銀行賬戶轉賬記錄、“拉卡拉”的“交易成功”憑條及短信通知等證據,特別是銀行賬戶的轉賬記錄不可或缺。
張律師也提醒消費者,“目前對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監管法律法規還很不完善,消費者需結合支付機構披露的支付服務協議和法律來保護自身權益。”
記者隨即致電拉卡拉服務熱線,客服人員表示,通過拉卡拉還信用卡,一般2個工作日到賬,如果沒有及時到賬,他們可以通過查詢用戶交易記錄了解情況,用戶的資金是安全的。當記者問及導致這種故障發生的原因,有沒有其他類似的情況發生過時,一位客服人員告訴記者:“其實我們也不清楚,或許是因為網絡問題導致沒有入賬。”
拉卡拉匯款轉賬問題頻發 損失該有誰承擔?
事實上李先生的遭遇并不是孤例。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多條投訴拉卡拉的信息,有一網友表示,“今天我去還款,前兩次都是顯示未成功,第三次我再進行操作的時候已經顯示余額不足,我一去查詢借記卡就確定的確已經扣款,但是當時在拉卡拉終端顯示的卻是未成功,而且也沒收到相應的短信通知,回家查詢借記卡交易記錄時再次證明已經扣款。多次撥打了拉卡拉的服務熱線也未果。”
2012年5月,拉卡拉推出了拉卡拉手機刷卡器——“考拉”。據悉,這個只有名片三分之一大小的終端,只要插到智能手機的耳機孔上,就可以變成一臺移動服務終端,刷卡、繳費、還信用卡都可以實現。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12月,“考拉”已售出200萬臺,手機刷卡器的客戶端安裝量更是超過了500萬。根據易觀智庫近期發布的《中國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階段及模式研究》中對移動支付市場的數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考拉”App下載量占比最高,市場占有率達到83.5%.
不過,作為目前中國比較大的線下支付公司,拉卡拉匯款轉賬為何題頻發呢?對客戶造成的損失又改誰去承擔呢?帶著這些疑問,IT商業新聞網記者對相關人員進行了求證。
拉卡拉一客服負責人對記者稱,作為第三方支付機構在為客戶提供支付便利的同時,一定會保證用戶的支付安全。目前工作人員正在進行對接,也請用戶放心,用戶在拉卡拉的平臺上做交易,過程中發生任何問題,拉卡拉都會替用戶去追蹤,肯定一管到底。他表示,“就這件事情而言,如果有因此導致的信用卡滯納金、手續費等相關費用,一定不會讓我們的用戶承擔,我們會去替用戶與銀行協商,用戶的還款信用也一定不會受影響。”
而據中國銀[FS:PAGE]聯客服表示,如果沒有到賬,用戶可以提供當時刷的卡號和手機號,銀聯可以協助查詢解決。有律師對記者表示,客戶在銀行產生的逾期滯納金和利息,應該由“拉卡拉”負責。
市場監管缺失 移動支付被質疑
據介紹,創辦已有八年的拉卡拉目前擁有三大業務線:便民金融、個人支付、商戶收單。這其中便民金融是其最為老牌的業務,也是最為人熟知的,盡管發展迅速,拉卡拉的前景模式也受到一定質疑。
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在接受IT商業新聞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像拉卡拉這種硬件支付沒前途,虛擬支付才是趨勢。”他認為,像拉卡拉這種支付模式也是來源于國外,不過如今在國外已經漸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虛擬支付,而且拉卡拉的這種支付模式能否受銀行支持還未可知,中間可能會產生一定的手續費,不過手續費該有誰承擔呢,總之,有要搶銀行飯碗的嫌疑,幾乎所有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在成長中都會有一個與銀行拉鋸的故事要講,因為這兩者之間常常會在合作中共贏,但也會時不常在競爭中角力。
不過拉卡拉創始人孫陶然并不認為第三方支付公司會搶走銀行的生意:“我們這個行業是一個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行業。這個行業表面是大家競爭,但其實更多的是合作。只要用戶使用銀行卡做交易,我們就會有收益,銀聯會有收益,銀行也會有收益。”
另一方面,移動支付市場監管缺失也備受質疑。佛山廣立信律師事務所張戈律師對記者表示,根據《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的規定,“拉卡拉”作為非金融機構提供網絡支付的貨幣資金轉移服務,應當具備必要的技術手段,確保支付指令的完整性、一致性和不可抵賴性,支付業務處理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支付業務的安全性。羅先生賬戶已顯示成功劃款,如超過“拉卡拉”承諾的時間仍未到賬,那“拉卡拉”就屬違約,羅先生有權要求“拉卡拉”退還該款項并賠償損失。為證明自己的主張,羅先生應當提供銀行賬戶轉賬記錄、“拉卡拉”的“交易成功”憑條及短信通知等證據,特別是銀行賬戶的轉賬記錄不可或缺。
張律師也提醒消費者,“目前對第三方支付行業的監管法律法規還很不完善,消費者需結合支付機構披露的支付服務協議和法律來保護自身權益。”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文章
拉卡拉新品pos引領移動支付新方向
拉卡拉新品發布會的成功舉辦標志著拉卡拉移動、智能新品pos手機收款寶正式上線,新品手機收款寶也成為拓寬移動支付市場的全新力量,為用戶帶來移動支付的全新體驗。
03月19日 19:51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城鄉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