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移動技術武裝中國人的身體
說“移動醫療”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最被一系列醫療健康類APP、各類“可穿戴設備”,經過“智能化”改造的各種醫療用品,成了最近一兩年最酷的產品。如果它們能夠真正改變中國人的健康狀態,從實用的角度出發,我們沒理由不期待。
在中國,最早借用此概念的并不是某家互聯網公司,而是天津九安電子。它的產品“iHealth”系列(包括智能血壓計、智能血糖儀等)于2011年1月在美國面世,隨后登陸了美國最酷的零售渠道——蘋果專賣店進行銷售,反響不錯。在此之前,這家公司做了17年OEM,電子血壓計產銷總量在全球排名第五。
用其創始人劉毅的話來說,中國人的健康管理夢一直沒有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如果不能采集并記錄血壓、血糖、心電等日常生理數據,也就無法進行后續的健康監督與慢病管理,健康管理的“閉環”也難以形成。而iHealth則能夠方便地采集生理數據,并直接傳到云端進行管理。
劉毅正在借此轉型,將九安變為一家移動醫療產品提供商。有趣的是,它最先“管理”的是大洋彼岸的美國慢性病患者與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我打算先做好美國市場,再考慮進入國內。”
口述:九安電子創始人劉毅
原來我做OEM是給別人貼牌,那時候我很有危機感。再往后,我會和所有中國制造廠商一樣郁悶,原料成本高、人力成本高、渠道門檻高、利潤低。
我甚至沒有品牌。幾年前有人問我,要不要在歐洲專門打一個血壓計品牌,我說不敢,因為需要花費的成本太多,而且還未必能成功。話音未落,我就乘上了一艘快船,就是移動互聯網。
我把iHealth這款產品叫做個人健康管理的工具。iPhone是什么?它是照相機,是隨身聽,是導航儀,是手電筒,那在我們這兒,是個人健康管理工具。它能把你血壓的變化、波動的趨勢信息讓你自己看到,你也可以分享給醫生看,醫生可以針對你這些變化,更加針對性地去解決問題。
“到底硬件加APP會是個什么東西?你看我們這個在血壓計上做得多么極端,我們把顯示屏都直接干掉了,幾款血壓計都沒有顯示屏,現在來看,也是夠狠的。”——九安電子創始人劉毅
iHealth誕生記
我們在國際上做OEM很多年了,整天要跟我們的競爭對手比品質、比價格,還要比一些新產品和新功能的推出,包括什么臂式、腕式的,各種液晶屏幕的。
最開始,我只是想給血壓計增加更多功能。2005年我想到把血壓計與諾基亞功能機連接上,發現沒有什么用;2008年又跟PC連,連出來又沒效果,模具都開好了,產品賣不出去;[FS:PAGE]2009年的時候,突然想到跟iPhone連,很快我們就把產品送到了蘋果那里。
2010年6月,公司在深圳A股上市。其實當年4月份開始已經跟蘋果有很多交流了,想等到上市結束去美國,結果它先找到了我們。
蘋果一直想在醫療領域找一家公司合作,推出對iPhone有更多的延展性的應用。我們出現的時候他們很歡迎,因為我們是一家有基礎的公司,我們對FDA認證很了解,而且還是上市公司。
第一次給他們看的產品不是現在的樣子。蘋果很犀利地批評我們:想在全世界做成功,你需要有好的硬件、好的應用軟件、好的品牌,但是你們后兩者都沒有,實在不行做個授權吧,授權給其他品牌;而且產品看起來也不夠酷。后來我們把產品底座改了,顏色也更清新,APP也在半年之內開發好了。
注冊iHealth時也很波折。當時美國那邊認為iHealth這個名字太像一整類產品的統稱了,就像iPhone一樣,只有證明這個品牌已經在美國有一定影響力才可以繼續用,否則商標只能是“TM”。后來驗證了兩年,提交了各種報告等等,前段時間終于拿下了。蘋果那邊說,這是它們見過的第二好的品牌名稱,第一是做iPhone智能音響的“iRoom”。
在全世界,我們是第一個和蘋果做這種新硬件合作的。我們在2011年一月份的CES(全球規模最大的消費電子展)上發布了產品,是全球第一款利用iPhone的硬件產品,做的事情是用iPhone測血壓。全球有25000個媒體做了報道,《紐約時報》一年報道了我們好幾次,還有美國的CBS、CNN、ABC、NBC,都把我們當作科技新發明一樣。當時CES的《ABC NEWS》,列了五大未來科技趨勢,我們是第四個趨勢。
在iHealth這類產品之前,美國人一直很重視健康,但他們也只能使用PC版,也就是自己填寫血壓、血糖數據。這款產品可以幫醫療機構的醫生去獲取他們想獲取的數據。以往一些高血壓病人往往需要在康復階段每過幾個月到醫院來檢查一下,現在沒必要了,這些數據都可以直接傳過去。
再比如,我們還推出了智能血糖儀。糖尿病病人按照醫學規定,一天要測好幾次血糖,因為血糖變化很大的,飯前、飯后2小時、睡前,一天最多能讓測5次~7次,測的數值我們現在都丟了,很少人記。我們這些東西對糖尿病的治療是很重要的,測的時候,自動就發給云端了。
創業邦 > 《創業邦》雜志 > 2013年06月 > 封面故事 > 用移動技術武裝中國人的身體
歷史查詢:
在OEM時代,九安電子血壓計想進入家樂福與沃爾瑪,一波三折才能談下合作;在推出“iHealth”[FS:PAGE]系列產品后,隨即迅速登陸蘋果專賣店和百思買。
買家會是誰?
在第一款產品和iPhone連上的時候,我突然感到,有一扇門被打開了,開竅了。
中國很早就有人提過做健康管理或者遠程醫療,但是這個“閉環”閉不起來的原因,是“最后一公里”沒有做到,即最后的數據沒法采集。你不可能老是跟患者定點定時地進行溝通和交流。我們現在恰恰把這“最后一公里”解決了。包括現在的“可穿戴式計算”,首先出現的應用就是在醫療、運動這些領域,先來測你的血壓、血糖、心電、心率。
而且我覺得健康跟醫療基本上是在一起的概念,有區別,但是不能分開。
現在專業醫療機構對iHealth的興趣很大,因為它做了以前做不到的事。美國像前五名的一個醫學院,有一個項目計劃是要跟蹤100萬的心臟病病人,跟蹤完之后還要用大數據來解決——大數據對醫學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尋證醫學。怎么跟蹤呢?后來它就找了我們。
在歐洲,英國的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相當于中國的社保基金會,我們現在跟它在合作。它就是政府出的保險(行情 專區),比如看病的錢都是它來出,也會規定什么樣的錢能報銷。它一直想拿我們這個產品追蹤高血壓。
至于銷售嘛,現在iHealth系列不能說賣得很好,只能說開了個好頭。目前產品在一些零售渠道銷售。美國智能手機非常普及,對智能手機相關的這種趨勢的變化很敏感,消費者也能接受,現在蘋果的配件在美國賣得很好。
以前我們的老電子血壓計希望進入家樂福與沃爾瑪,談很久才能談下合作,iHealth是蘋果帶著我們去見渠道的,談了半小時就進了百思買。
而且美國的智能手機基本上已經不只屬于年輕人,老年人也在用智能手機。我想以后市場應該會足夠大。我們的產品在pad上也能用,現在pad反而是老人的用品,很多人給父母送禮品送pad。我們從下一代產品開始都是藍牙無線的。
但是在中國,首先得智能手機普及以后才能推。什么時候移動醫療類產品能夠真的普及,比美國更難預測。我還是要先把美國市場搞定。
在中國有些公司希望動用醫生資源,這個比較難,越有名的醫生越忙。而且中國的醫院是壟斷資源,其實中國的醫療產業鏈里面有很多機會,但是對不起,不開放。
血壓計是剛性,Fitbit也許是曇花一現
我認為智能血壓計并不是小眾的產品,但是它不會有那么快的推廣速度。你看到Fitbit在國外有多火爆了吧?估值還很高。最近Jawbone還收購了BodyMedia(注:兩家公司均為可穿戴技術開發商,[FS:PAGE]其產品可測試人體生理數據)。運動健身類產品可能會推得比較快。
但是智能血壓計涉及到醫療、健康,可能產品推出的時間長一點才會得到驗證,比如等30歲的人變成四五十歲,需要測血壓的時候。一個新的概念被接受和被推廣,需要很多工作和很多過程。要看它是不是真的有用,看消費者是不是能夠更方便、更能憑直覺地使用。
我個人覺得,移動醫療的發展會分為兩步。第一步,對傳統產品就是替代,比如智能血壓計就替代了傳統的電子血壓計,傳統產品做不到把你每天的記錄圖片化來表達。
第二步,它跟iPhone相連之后就是物聯網,就能采集大數據,對一個用戶整個行為的追蹤就產生了。奧巴馬醫改就是把所有的數據都電子化,所有的數據都能夠被追蹤被記錄。
但是這個替代什么時候真正能完全做到?可能10年,可能5年,要看整個市場的變化以及大家的認可。一項新的技術從它開始到它被應用,以前要10年、20年、30年;現在最快的是iPhone,它才3年,就攪得天下大亂了。
現在大家說移動醫療,以前都在說遠程醫療。遠程醫療在中國從來沒有真正實現過,都是只見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做一個遠程醫療的產品涉及的方面太多了,涉及到醫生、患者,還有電信運營商、技術提供方、硬件制造方,這么多方在干這件事情,最后誰也不積極,積極的人也干不成。你單獨做一個東西,比如專門做一個3G的模塊,甚至還要自己構造一套系統。
而iPhone的出現,就像告訴你,這件事情咱們先把患者搞定,再去搞定醫生,鏈條就少了吧!而且可以靠產品的優勢搞定患者,反正你要買電子血壓計,買一個智能的電子血壓計,價格差得不太多,你會買哪一個?那肯定會買后者,而且只需要再加上一個智能手機。
我認為移動醫療能夠讓真正的健康管理公司誕生。從高端人群出發,提供一些個性化的、關于健康的服務。甚至包括移動、電信、醫院都可以撬動起來。
奧巴馬的醫療改革有一些措施,就是怎么幫美國政府省錢,省完錢之后,這個錢會獎勵你。有一些公司,比如說會給60歲以上的老年人送一個Pad,然后送血壓計、血糖儀、智能體重秤,測完之后這些數據在后臺管理,然后由保險公司付一定的費用。
在產品形態上,血壓計是消費者的實際需要,消費者就是需要用它控制病情。我反倒認為,Fitbit這種產品在中國有可能是曇花一現的。它是給人們運動的時候準備的,可以用可以不用,它本身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但是要看是否能持久地解決問題。不過將來一定會有一部分小眾人群長[FS:PAGE]期用的。
也有一些人認為,以后的傳感器會變得更強大,把手機放在人體的哪里就可以測到血壓。我想如果這個產品誕生了,那就是一個諾貝爾獎。其實我們沒有改變血壓計,我們只不過說要連一下iPhone。要完全改變血壓計的原理,這種創新是很難的,但是也可能會被做出來。
探索新產品
從iHealth開始,我們要做新產品,首先我需要定義產品了,這個產品沒有人知道是什么。到底硬件加APP會是個什么東西?你看我們這個在血壓計上做得多么極端,我們把顯示屏都直接干掉了,幾款血壓計都沒有顯示屏,只能往iPhone上連,這不是蘋果逼的,而是我們自己想的。現在來看,也是夠狠的。不過,至少這個極端目前在市場上并沒有得到非常壞的反饋。
移動互聯與傳統行業的結合,本身實際上是對傳統行業的改造甚至顛覆。喬布斯最重要的東西不就是定義了一個移動互聯網的終端嗎?定義完了之后,所有的商業模式才剛剛開始。滿世界都是荒地,你趕緊探索去吧!
后來我們就開始到處想,看什么能跟iPhone連,能比較快地被消費者接受。
在美國,我們又推出了嬰兒的監護產品iBaby。美國家庭很早就讓孩子睡在單獨的房間,我們的產品把攝像頭放在那兒,讓家長可以在手機里看到孩子現在的狀態。
那個東西就是針對美國傳統的,他們每家都有一點這個需求,才會賣得很火。
一個產品對消費者產生的增值,既可能是功能性的,就是物理性的,也可能是精神性的,恰恰iBaby賣得火是因為它是精神性的。小孩出生才幾個月,或者一歲的時候,家長不可能跟小孩天天在一起。這個產品滿足了看小孩的這種精神需求,這是以前做不到的。
手機一打開,可能只是看到小孩一個人在那兒哭,是什么感覺?晚上看到,是放心;上班時看到,是喜悅。我們公司現在那些當媽媽的同事天天用,在辦公室,思念孩子了就看一眼。它能滿足人們的情感需要。
其實這也是傳統硬件——攝像頭和跟iPhone連。iPhone的主流用戶都使用APP,當媽媽爸爸的用戶普遍30歲左右,也是iPhone的主流用戶。往這上面一接,恰恰非常有效。
后來我們又試了一下安防類產品。當時看到一個很大的新聞:喬布斯家被偷。他家本身確實就很容易被偷,我們在他家那個地方看過。然后我們想這個東西能不能保護家,門一開、窗子一破就報警了,拿著手機就看見了。這件事讓我們把這兩個想法掛了鉤。
現在我每個季度去一次美國。我們在美國、巴黎、香港都有分公司。公司的研發人員有200名左右,還有50人[FS:PAGE]的團隊專門開發移動端APP。僅僅目前的幾個產品我們已經做不過來了。未來全世界都會被移動互聯網改變,所有的行業都會給它逼到重新開始,醫療或健康只是其中之一。如果你意識到了你就能跟上,沒有意識到也許就被淘汰了。
相關文章
埃森哲全球調查:企業首席信息官更鐘愛移動技術
根據埃森哲(紐交所代碼:ACN)的全球調查,移動技術已融入企業運作并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大多數企業的CIO(首席信息官)相信,移動性將成為其業務新收入的主要來源。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大多數公司將彈性預算的31-40%投資于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