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械企業走進信息化應用時代
無法回避的現實:企業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促進工業化,未來制造業和信息化將會高度融合,通過信息化手 段將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式。在制造企業中的制造環節把人的不可控風險轉化 為系統的可控風險是企業信息化能夠解決的重點。就我 國裝備制造業而言,信息管理系統將無孔不入地進入企業的各個環節,通過信息化潤滑整個組織的管理,從而提升效益。

難以滿足日益增多的業務需求在信息化建立之初,企業面對的主要問題是業務部門對管理信息系統的理解不夠,對于管理信息系統能給自己的業務帶來什么并不明確。經過幾年的發展,企業目前已經不存在這個問題,而信息系統難以滿足業務部 門的需求這一問題卻日漸凸顯。 對于這一問題,其解決途徑就是增加投入和限制需求。增加人力和資金的投入,擴展管理系統的運營能力從 而解決需求膨脹問題。而限制業務部門的需求是IT部門 解決這一問題的主要手段。因為業務部門對于系統提出的需求有一部分是無效需求,而辨識這部分無效需求,從企業的宏觀戰略出發找出業務部門最重要、 最緊迫的需求將取得雙贏的效果。應按照公司整 體戰略規劃作出各事業部的IT發展規劃,從而將各業務部的需求進行排序,有的放矢地解決需求擴張問題。
工程機械在2011年之前的黃金十年發展迅猛,工程機械制造商更多地將精力投入新品開發、開拓營銷渠道、搶占市場份額這類能快速為企業帶來銷售收入增長的地方,而對管理的投入并不大,企業管理水平與國際企業相比有很大差距,普遍資金周轉率低、成本高、產品品質粗糙。 目前工程機械行業還未走出低谷,降低制造成本,按照市場需求訂單化生產,降低庫存提 高資金周轉率是工程機械企業應該認真思考的命題。在低谷中休養生息,打造高效的組織協同體系、敏捷的制造物流體系、提高管理人員素質或許是堅持到下一個行業發展高峰期的必備條件。
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將信息化技術應用到工程機械設備上,在降低企業的服務成本方面成效顯著。比如國內近年來發展較快的三一重工,其推出的企業控制中心(ECC)系統,通過在每臺機子上安裝智能終端,將設備的狀態隨時反饋到監控中心,無論客戶在哪里,都可通過遠程故障診斷,就近派工,在極大的降低了服務成本的同時,快速的提高了對客戶的服務效率。
一些工程機械制造企業在建立管理信息系統時,片面地認為一套軟件工具就能解決企業所有的問題而忽略了其他因素。軟件能夠推動編碼統一、一定程度完善基本[FS:PAGE]流程,例如用MRP,算算采購計劃還能應付,但涉及到深入的制造和供應鏈管理就會遇到問題。例如制造過程不去優化、任憑企業按傳統模式合批下料、合批加工,那么系統算出的制造計劃在車間生產環節就難執行下去,企業被迫繼續用手工的車間作業安排,被迫依靠高在制、高庫存和低準時交貨率應對市場。這也說明單純依靠軟件對于管理模式的優化力度有限。將組織優化、業務流程梳理、生產物流匹配方式、生產節拍、設備布局、裝配方式全面梳理與管理系統軟件相結合,將為工程制造企業帶來巨大的管理價值。
工程機械企業信息化應用案例
1、徐工集團的信息化創新發展
信息化整體提升工程項目是徐工集團為實現從戰略控股型向戰略經營型轉變、支持徐工集團快速發展而啟動的一項信息化管理創新工程。
項目自2009年1月開始實施,先后建成7大系統16個模塊,整理物料、BOM、工藝路線數據共計220萬條,提煉管理DNA 339個,開發程序1086項,覆蓋14家單位,項目規模巨大、涉及面廣、系統復雜度高,在實施范圍、深度、周期等方面都創造了制造業信息化建設的新標桿。
徐工集團通過實施信息化整體提升工程項 目,實現覆蓋徐工機械所有上市公司的研產供銷服和財務一體化管控,成為世界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家打通全價值鏈、信息化延伸到車間工段的集團級信息化管理平臺。
公司通過對各主機制造企業進行研究后,對重點核心業務流程進行了梳理、優化和固化,經過多輪的討論和沉淀,最終形成了徐工集團的管理DNA。徐工集團以提 煉完成的339個管理DNA和統一的項目實施方法論為基礎,大刀闊斧地推進信息化建設,2010年用4個月時間3家公司同時上線15個模塊,2011年用 10個月時間同步上線7家單位,打造完成徐工集團上市公司全價值鏈統一管控平臺,創造了業界奇跡。
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平臺。2012年通過呼叫中心和電子商務平臺促成銷售20億元,用信息化手段試水“鼠標+工程機械”創新營銷新藍海,在中國工程機械領域率先創造新的市場增長點。
加快物聯網技術的研發和應用。2010年徐工集團設立了國內首家工程機械物聯網應用研發中心,開展基于移動通信技術的相關物聯網技術應用研究,在車輛位置監控、車輛工作性能檢測、健康狀態評估、故障診斷與預警、遠程維護、主動服務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2012年,徐工集團推出新一代物聯網智能信息服務平臺,重點發展高度傳感器、故障模型、專家系統和多技術融合等新技術。徐工集團積極發展和壯大江蘇的物聯[FS:PAGE]網產業,對我國工程機械產業具有強大的帶動作用。
發展移動應用平臺。在營銷服務方面,上線移動CRM系統,構筑手機移動平臺,從受理、派工、響應、到位、發件、完工直到回訪的整個服務過程,都 通過手機移動平臺完成,有效地改善了客戶售前、售中、售后的過程管理,為客戶提供更加全面、主動、及時、有效的服務;2012年上線的全球協同管理平臺支 持手機等移動設備的接入,實現隨時隨地移動辦公。
大力發展集采信息化平臺。2011年7月,建設完成工程機械行業首家集采信息化平臺,并成立了獨立的物資供應公司。各分子公司的年度、月度計劃,批次計劃,送貨計劃與供應商、外協單位實現了全面集成,并通過物流管理系統的延伸,實現了與供應商的協同運作。
2、柳工的信息化
柳工的信息化大體上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到2005年,我們稱之為職能信息化階段。
在這一階段,柳工的信息化以各個職能部門的需求為導向,著重提升職能內部的工作效率,到2005年,我們擁有了覆蓋公司所有重要職能和業務部門 的管理信息系統,各職能業務效率大幅提高,有效地支撐了公司業務的快速增長(銷售收入從2000年的不到8億到2005年的41億),但是,由于是基于職 能板塊做的信息化,導致各職能板塊之間的信息集成性問題較為突出。
第二階段從2006年到2011年,我們稱之為企業集成信息化階段。2006年,隨著公司新戰略的推出,之前的信息化集成性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為此我們用半年的時間制定了企業新的信息化發展戰略規劃。新規劃提出把信息化作為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帶動企業發展變革的戰略支撐。企業信息化走向由“業 務導向”或“技術導向”轉變為“戰略導向”,“管理變革”指導下的解決方案和應用層面的整體集成是此次信息化規劃最重要的特點。2006年10月26日, 該規劃在柳工董事會獲得批準,這是柳工第二輪大規模的信息化建設工程,工程項目起名為“數字化柳工創新工程”。該工程完成了國內所有公司的ERP(企業資 源管理系統)、PLM(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的實施,涉及研發、銷售、生產、采購、物流、服務、質量、設備、財務、人力資源等核心業務流程,實現了財 務與業務的集成、產供銷集成、研發到制造、服務的集成,信息化完全融于整個經營生產管理過程中,成為企業正常運營的戰略支撐。
第三階段從2012年開始,我們稱之為全球供應鏈集成信息化階段,有3個方向:海外子公司ERP(企業資源管理系統)、PLM(企業[FS:PAGE]資源管理系 統)的實施;面向全球供應商網絡的SRM(供應商關系管理系統)實施;面向全球經銷網絡的DMS(經銷商關系管理系統)實施。目前,這些項目都在順利開展 過程中,希望用5年時間,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供應鏈體系。
實施管理信息系統對柳工的提升
在集團財務管控能力方面,柳工通過在整個企業組織實施ERP的集團財務模塊,有效實現了公司對整個企 業組織的財務核算、業務模擬、財務分析和資金統一管控。公司各單元的所有業務活動過程和結果都自動轉化為財務信息集成在系統中,因此不管是本地實體還是外 地公司,總部財務部門都可以非常方便地監控和掌握其財務狀況,指導其改善業務提高財務效果,統一調度其資金資源,從而實現了對集團組織的有效管控。柳工的 財務月結時間也從原來的10多天縮短為2天時間,加快了5倍以上;財務部門可在總部平臺上對各事業部的財務、業務異常情況進行有效監控和分析,使公司具備 了對各組織單元進行有效控制的能力。
管理輸出和復制能力方面,企業在發展擴張的進程中,實現流程的統一和管理的一致性是個難題。柳工在信息化建設進程中提煉出標準制造管理模式固化 于信息化系統中,只需經過3個月的快速實施就可實現對新建工廠、兼并企業的管理輸出。這對于正處在高速成長階段的企業,意義尤其重要。
產品研發效率方面,柳工在傳統方式下以往每年僅能開發幾種新產品,而2009-2011僅三年時間,柳工開發新產品數量達134種之多。2011年度新產品的銷售收入為111億元,是2006年度的3.7倍。
計劃和資源協調管理能力方面,柳工的月度均衡生產能力在“十五”期間已大幅提高的基礎上,又從2005年的1500臺/月提高到2011年的3500臺/月,產能提升幅度高達133%。
工程機械企業信息化誤區
中國制造行業近年來的信息化投入平均年增長率保持在15%左右,2005年中國制造業的信息化投入還只有281億元,而2011年這一數字已經接近600億元。在工程機械行業,企業進行轉型、升級的同時,也紛紛投資IT系統,以加強企業管理和信息化控制。
合理的信息化基礎建設是與管理規范化相結合的,它可以幫助企業打通市場和制造的前后端通路,提高企業面向市場的敏捷性,實現企業各業務單元間橫向協同,并 實現輔助戰略性決策的作用。但是,據工程機械在線了解,我國很多工程機械企業的信息化工作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非常值得關注。
首先,許多企業以為企業信息化就等于企業的現代化管理,這是非常片面[FS:PAGE]的。信息化是管理邏輯和思想的體現,信息化之前需要進行業務流程的優化。如果信息技術 結構不適合企業的流程,將使計算機系統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得不到預期的效果。而那些完全依賴于軟件公司實施信息化的企業,他們自身的業務有可能被引入之前 固化好的流程模塊,這些模塊是軟件公司在其他的客戶中實施信息化所積累下來的,它要求企業的業務流程進行改變以適應信息化軟件的需要,而不是去適應客戶與 市場的需要,這樣的信息化將減弱企業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
第二,企業的各部門信息化相對獨立,信息協調不暢,“豎井”現象嚴重。在某些企業中,管理軟件是逐步上馬的,甚至不同的部門所使用的軟件并不是相互兼容 的。這很可能造成財務與采購、生產環節的系統之間存在銜接盲點,物流信息化與財務信息化配合存在問題。另一種情況是信息化建設出現“分層”。研發設計部門 和財務部門往往實現信息化管理,但企業決策部門的信息化建設依舊很薄弱,整個企業的信息化建設呈現出中間大,兩頭小的格局。這將使信息化的復雜性增加,甚至降低管理效率。
GPS嫁接物聯網
企業信息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物聯網的建設和應用。“物聯網”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是指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技術,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工程機械物聯網是指借助全球定位系統(GPS)、手機通訊網、互聯網,實現了工程機械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使工程機械、操作手、技術服務工程師、代理店、制造廠之間實現異地、遠程、動態、全天候的“物物相連、人人相連、物人相聯。”
工程機械物聯網概念隨著徐工集團應用物聯網技術,開發工程機械物聯網,成立徐工物聯網研發中心而被業界所知。工程機械物聯網概念正逐步為工程機械行業所接受。
目前,各大品牌工程機械公司將安裝GPS作為標準配置,用戶只需要按規程操作機械,其余所有問題,如保養、維護、修理、更新、再制造等,都可以通過“工程機械物聯網”解決,真正實現了售出的工程機械,終生管理、終生服務。
首家工程機械物聯網應用研發中心落戶徐工,徐工采用物聯網為機械設備護航。2011年5月,徐工與中國移動江蘇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后者在徐工集團的工程機械上安裝專用芯片,這樣通過網絡終端既可實時遠程監控每臺工程機械的運行狀況,方便用戶對每臺機械[FS:PAGE]進行作業管理和保養維護,從而大大了降低維護成本。

企業走進信息化應用時代
2012年3月,物聯網工程機械智能化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落戶三一。湖南省科學技術廳發文批復,湖南省以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為依托,組建"基于物聯網的工程機械智能化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實驗室將按照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標準建設,建設期為2年。三一重工早在2005年即開始對工程機械物聯網核心基礎部件及相關技術開展研究。2008年,基于工程機械物聯網平臺的三一全球客戶門戶對全球三一主機客戶開放;2009年,國內首家工程機械物聯網企業控制中心在三一重工建成;2010年,三一智能控制設備有限公司在湖南長沙成立;2011年,工程機械行業最大容量的M2M應用平臺在三一重工上線使用,系統可支持50萬臺設備并行接入并具有動態擴展能力。
近年來,中聯重科、三一、徐工等企業在國內自然災害發生時,通過應用GPS定位技術,及時調配工程機械就近參與搶險救災已經成為了常態。
物聯網技術、GPS技術在工程機械上的使用,還可以在遠程監控的基礎上,如果能實現遠程的檢測和診斷,那工程機械設備的一切運行狀態將在物聯網大廳的大屏幕一目了然。設備遠程監控存在數據采集頻率高、數據傳輸量大的特點,比如在工程機械產品上安裝3G攝像頭,通過網絡監控,遠程指導客戶維修機器,快速排除故障,低碳環保。
工程機械企業信息化是必由之路
全面實現企業管理的信息化,以最快的時間、最高的性價比提供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產品的企業 才能成為未來最具發展潛力的企業。而對于還處在低谷期的工程機械企業,通過信息化途徑深化管理、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或許有更加現實的意義。
相關文章
物聯網技術推動安防信息化
當前,隨著監控市場的發展,物聯網應用走向安防監控市場,智能網絡監控發展很快,如何把握住網絡監控市場的機遇,還需要集成商和行業渠道商認真思考。
關于舉辦“2010信息化與現代農業博覽會”的通知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深入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的通知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深入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的通知工信廳通信〔2020〕25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通信管理局,相關企業:移動物聯網(基于蜂窩移動通信網絡的物...
物流信息化:“政策年”里加速度
2013年也是物流信息化的“政策年”。對我來說,接連出爐的行業新政,似乎有些應接不暇。各細分領域都迎來了諸多利好政策,為物流信息化企業的升級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江蘇省南通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公布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和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按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江蘇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要求,根據南通市“十二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