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迪經智: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呈五大趨勢
北京(CNFIN.COM/ XINHUA08.COM)北京賽迪經智投資顧問有限公司(賽迪經智)日前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伴隨著移動支付、社交網絡、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以第三方支付、P2P、網絡貸款及金融機構線上平臺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已漸露端倪。
報告認為,在全球化發展、電子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移動互聯網興起的今天,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呈現出五大趨勢,并將對傳統金融行業產生根本性影響:一是支付產業鏈持續完善,移動化與自金融將成主要發展方向。隨著當前第三方線下支付的迅速發展,第三方支付企業將更加重視與線下支付的融合發展,未來線上線下支付工具的融合將進一步增強。移動支付在未來將成為手機繼通信、娛樂、辦公等功能之外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未來會有更多的第三方支付企業全力進軍信息化金融業務,致力于多、快、好、省地幫助企業“搬運”資金。同時第三方支付企業會首先選擇介入信息化程度高的行業,如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等;其次會選擇商旅、保險(放心保)、物流行業等;此外,高端規模化制造業以及大型農業等也將有機會介入移動化與自金融。
二是信用體系建設至關重要,將帶動P2P行業蓬勃發展。信用體系建設是互聯網金融行業機制體制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未來信用體系的逐步完善,可以借助P2P陽光透明的借貸程序,積極推動P2P行業蓬勃發展,對抵制高利貸,扶持創業起到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推動監管部門從防范轉為鼓勵,給民間借貸一個良好的發展方向。
三是配合國家科技金融產業發展,未來互聯網銀行將嶄露頭角。互聯網銀行是依托互聯網的發展而興起的一種新型銀行服務手段。它借助互聯網遍布全球的地理優勢及其無間斷運行、信息傳遞快捷方便的時間優勢,突破傳統銀行的局限性,利用Internet技術為客戶提供信息查詢、對賬、網上支付、資金轉賬、信貸、投資理財等金融服務。目前,網絡銀行存在兩種典型的發展模式:一種是完全建立在互聯網上的虛擬銀行,沒有實體的分支機構,如美國安全第一互聯網銀行(SFNB)、Gobank等;另一種是在傳統銀行基礎上,將銀行業務拓展到互聯網上完成,從而使得有限的營業網點通過互聯網延伸到無限的客戶中去,這是目前大多數互聯網銀行所采取的模式。未來互聯網銀行并不會依托傳統銀行“以錢生錢”的經營優勢,而是憑借其周邊電商網站、社交網絡、物聯網為應用核心而生成的用戶信息、偏好、消費和行為習慣等數據,通過數據挖掘識別需求、管理風險、設計金融產品,并通過信貸產[FS:PAGE]品創新、支付創新、業務創新等探索更多參與互聯網金融的路徑。
四是依托現有供應鏈金融基礎,實現從企業金融到產業鏈金融過渡。基于現有企業供應鏈金融基礎,下一步是改變傳統的企業金融視角,從產業鏈金融視角出發,針對小微企業所處的產業鏈進行整體開發,提供全面金融解決方案,進一步解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三難”問題。相對于企業金融,未來產業鏈金融模式將在兩個維度進行擴展:一是服務對象從核心企業擴展到產業鏈上的相關方,包括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二是所提供的產品服務,從一種或多種產品擴展到全面的金融產品,如票據及其衍生產品、貸款融資及其關聯產品、結算、托管、現金管理等,以及其他增值服務,如交易撮合、管理咨詢、技術咨詢等,這就使營銷、調查、審批、放款、貸后管理、不良清收等各個環節的工作都實現了批量化處理,極大地節約了經營成本。
五是互聯網金融生態圈逐步構建,一體化服務品牌有望打造。目前在我國形成了與互聯網金融相關聯的創新性金融機構和科技中介機構集聚態勢,一大批銀行、投資機構、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擔保機構、小額貸款機構、資產管理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事務所、信用中介機構、知識產權中介機構、產權交易機構等金融機構和科技中介機構正在逐步設立和發展。基于目前態勢,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和網絡的便捷,未來互聯網金融客戶需要將所有相關業務融為一體的全面綜合服務。因此,未來必將會打造出整體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臺,同時為了使客戶能有多樣化的產品選擇,非金融機構也必將加快重組、兼并的步伐,充分吸收和融合相關資源,從而不斷豐富互聯網金融產品,打造一體化的服務平臺,豐富互聯網金融生態圈。
相關文章
2012年中國互聯網10大動向 大數據榜上有名
2012年,中國網絡化的進程遠遠不止于互聯網的建設。網絡已滲入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智能化,移動互聯,大數據……一個信息化的大國正在崛起,一個數字化的時代已在眼前。
物聯網促使IPV4升級 中國互聯網產業躍入“6”時代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互聯網已經成了我們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對互聯網的期望也在不斷提高,從最初的郵件、新聞瀏覽、即時通信到搜索、論壇、視頻到今天的移動互聯時代的百花齊放。
Ipv6為中國互聯網發展提供無限可能
在剛剛結束的2012IPv6過渡技術國際測試大會總結會議上,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均表示自己的IPv4地址基本耗盡。尤其是擁有大量固網用戶的中國電信在有些省份IP資源已經分配完畢,沒有多余的地址可供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