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朋德:智慧中國建設離不開地理空間框架
9月24日,由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年會暨展覽會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隆重開幕,此次年會以“應用北斗,光彩中國”為主題。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李朋德在會上表示,信息獲取與處理將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他還表示,數字中國是智慧中國的地理空間信息基礎支撐,如果離開地理空間框架直接建設智慧中國、智慧城市是不可行的。
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 李朋德
信息獲取與處理是智慧城市建設核心
李朋德表示,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主抓的一個發展方向。人體與城市的系統對比,人有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消化系統,城市也有這些系統,交通設施、通信設施、行政管理、物流運輸、環境監測、能源供應、社會管理,這些系統之間都是類似的,是閉環的。人體感知與城市感知也是類似的,大腦有神經系統、感知細胞、肌肉細胞、神經系統,構成感知行動的過程。同樣,一個城市也會有網絡系統、監管團隊、傳感器、網絡系統,之間是對應的。
他認為,智慧城市的信息獲取與處理將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一是數據采集,二是處理,三是挖掘知識,四是形成決策,尤其是在數據采集上,需要大投入。如果信息處理水平不高,而且數據分散在各個方面,就談不上知識挖掘,因此下一步發展重點是依靠大數據等新技術把社會數據和官方數據進行充分的融合。作為智慧區域和智能領域,智慧中國、智慧社區、智慧省區、智慧城市更強調區域概念,而智能是強調行業性,例如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水務、智能醫療,智能是更具體化,成條狀,支撐它們的包括基礎設施、硬件、軟件、數據、信息和知識,最終構成智慧中國一個大的布局。智慧區域的基本結構,最核心的是IT類基礎設施,其次是位置與物聯網,再次是地理空間框架、智能行業應用,在此基礎上要開展大數據知識挖掘,從而形成智慧決策支持,例如地理國情監測一定要為政府提供知識化的決策支持服務。智能領域的基本結構,包括生產設施,例如電力系統、自動控制系統,中間有網絡交換,把生產線和數據關聯起來,信息處理和輔助決策與業務運管相關聯。
他還表示,在社會管理與智慧社區方面,智慧城市建設要從行業智能化做起。農業現代化與智能農業,生態文明與智能環境,生存所需的空氣、水、土壤、生物也需要規劃、監管、監測、分析。在應急救災方面,需要建立從預警、響應、評估到規劃的體系。在國土資源智能監管方面,需要建立國土“一張圖”。人口健康與智能醫療方面,尤其是遠程醫療、遠程診斷將成為必然發展方向。現代物流與智能交通方面,無論是鐵路、公路還是港口、碼頭、航空,都要一體化的進行物流配送和網絡流量的監控。文化產業與智能文物保護方面,保證文物的安全就需要相應建立的生態環境。綠色出行與智能鐵路方面,鐵路路線的監督管理等都需要位置服務。
智慧中國建設離不開地理空間框架
目前,我國互聯網發展非常快,互聯網普及率很高。寬帶中國、三網融合、數字廣播、家庭智能終端、3G、4G和移動通信都已成為當前和未來重要的發展趨勢。新一代智能手表具有通信、導航功能。智慧位置服務不處不在、無時不有,人是智慧中國的一個信息終端,無時不在產生信息和消費信息,但人的主動性永遠不可替代。
李朋德表示,目前,我國地理國情監測普查正在開展,在空間尺度和時間序列上對人文地理、自然地理進行測定、判定,找到變化,然后進行分析,找到經濟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這就是基于大數據的知識挖掘。我國要開展地理國情的建模,要摸清地理國情的現狀,要監測地理國情的變化,開展地理國情的分析,呈現地理國情監測的分析結果。
他指出,傳統的4D產品一定要轉化為適合信息服務的新一代產品,4D產品是從模擬產品轉過來的,在信息化時代,尤其互聯網交互服務時代,我國要形成新的數據體系,第一,地理參照系,包括大地坐標、地理網絡和地名地址;第二,地理實體,包括離散地物、網狀地物、權屬邊界;第三,地理覆蓋;第四,地理分析,形成地理統計報表、關鍵分析、可視化改造。這四方面應成為未來測繪地理信息轉型發展的基礎數據。
信息化測繪的技術特征,包括數據獲取實時化,處理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務網絡化,應用社會化。他談到,國家地理時空云環境構建是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天地圖建設至今,智慧城市和天地圖之間還沒有完全融合在一起,各地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也沒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下一步要形成云存儲、云計算、云服務體系,構建功能完善、性能強大的國家地球影像服務云環境,這將對測繪地理信息服務內容的拓展、體驗感知提升起到巨大作用。
他認為,智慧中國的建設應考慮以下幾點:第一,科學規劃,謀劃頂層。第二,基礎設施,建改互動。第三,公共設施,突出民生。第四,政府協調,資源共享。第五,智慧中國,位置先行。第六,地情監測,生態環境。第七,多元投入,行業應用。第八,新興科技,產業帶動。第九,智慧城市,管理為重。
位置智能是社會信息化的重要內容,萬物離不開位置。通過寬帶中國的互聯把中國位置、天地圖、地理國情成果連起來,形成三維的、真實的、動態化的中國。數字中國是智慧中國的地理空間信息基礎支撐,如果離開地理空間框架直接建設智慧中國、智慧城市是不可行的。智慧中國是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神經系統。智慧中國建設城市行業先行。智慧中國建設需要科技支撐,標準先行。
最后,李朋德表示,通過智慧中國的建設,我國應把數字中國、地理國情檢測、物聯網發展、云計算環境和大數據處理關聯在一起,形成能夠支持國家科技化發展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決策體系。
相關文章
專家訪談:智慧中國離不開智慧網絡
為了更好地推進國家信息化的發展,集中展現中國社會信息化的發展歷程、現狀和成果,提升社會各領域信息化水平,中國信息產業網、人民網、新浪網、鳳凰網、新華網五大網站聯手,于近期共同推出一系列信息化訪談。
云計算與大數據將推動智慧中國建設
以國際化視野,把握全球云計算發展趨勢;通過培訓課程、專題論壇和項目評選等方式,深度剖析云計算與大數據的核心技術;從應用出發,探討云計算和大數據在交通、制造、醫療、教育、金融、數字娛樂等領域實踐經驗的“第六屆中國云計算大會”將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