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亟須防范產業發展風險
[ 導讀 ] 2013全球云計算大會于9月15日至17日在上海舉行,這是已有5年歷史的全球云計算大會首次亮相中國,反映出業界對中國云計算市場前景的看好。據機構預測,“十二五”期間,云計算產業的年均名義增長率將達到60%左右,在“十二五”中后期將成長為一個千億級的產業,成為我國
2013全球云計算大會于9月15日至17日在上海舉行,這是已有5年歷史的全球云計算大會首次亮相中國,反映出業界對中國云計算市場前景的看好。據機構預測,“十二五”期間,云計算產業的年均名義增長率將達到60%左右,在“十二五”中后期將成長為一個千億級的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增長點。目前我國云計算產業處于什么發展階段?面臨哪些困難?后續推進的著力點在哪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為此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田杰棠。
云計算產業前景
中國經濟時報:云計算經濟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云計算產業大致從2010年起步,逐漸走進我們的社會生活。雖然起步時間不長,但前景被看好,一些國外機構,比如蓋特納、思科等公司對云計算產業前景的預測都很樂觀,他們一致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產業。目前國內許多地方對發展云計算產業的熱情高漲,您對這個產業有什么看法?
田杰棠:總的來講,金融危機過去以后,出現了很多的新事物,比如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等,僅一個IT領域就有這么多,這還不包括能源領域里的光伏、風能、頁巖氣等等,綜合這些產業來看,云計算是其中相對靠譜的一個產業。
通過研究,我發現云計算本身的一個特點就是降低成本,它可以降低IT的整個社會用戶的使用成本。經濟學講的兩條線:一個供給,一個需求。當成本降低的時候,供給肯定是要增加的,而價格是要下降的。就云計算本身來講,它還是一個比較靠譜的產業。
我曾在文章中詳細闡述過云計算產業為什么靠譜,從原理講它為什么靠譜,從國外學者的分析來看它為什么靠譜,然后從云計算對我國經濟可能產生的經濟效益方面講它為什么靠譜,總體來看,我們國家發展云計算產業的前景還是不錯的,應該說是光明的。
我國云計算產業現狀
中國經濟時報:剛才您講了國內在推動云計算產業發展方面已經有所行動,那么,我國的云計算產業目前發展到了什么階段?
田杰棠:在過去的一兩年之內,全國各地有二十個以上省份都投建了基建性質的云計算數據處理中心。據高工物聯網產業研究所(GIII)統計,截至2011年年底,各省市已經建成或已納入規劃的具有相當規模的云計算中心已達98個,比2010年年底的統計數量(20個)增長了390%,翻了兩番多。
對于云計算的前期投資熱情高,是因為政府鼓勵比較多。地方政府熱心推動,中央政府有專項基金,它本身又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范圍,所以大家都有積極性。我們分析一下云計算這個產業,第一它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符合地方政府轉型升級的想法,有助于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第二它能帶來投資,基建本身投資就很大,云計算數據中心占地面積大,投資量相應也很大,對地方政府來說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兒,既能拉動GDP,又實現了轉型,所以大家都特別熱心。
這個就像咱們干工廠一樣,投資是第一步,第二步要出產品,對于云計算來說是出服務。但是投完資以后服務功能是不是發揮出來,市場作用有多大,在投資的時候可能沒有好好考慮過。我覺得現在國內云計算產業基礎設施的投資速度已經遠遠超過技術增長的速度了。我雖然沒有做市場規模的預測,但是國內有兩家機構進行過預測,一個賽迪咨詢,一個計世資訊。他們預測到2015年整個中國的云計算服務市場規模大概在1500億元到2000億元之間,但是如果從地方規劃來看,有的縣級市提的目標都比賽迪和計世對整個市場的預測值要高,所以我覺得這里面產能過剩的風險是比較大的。
中國經濟時報:基建速度同比翻兩番,發展勢頭強勁,對后期服務的推出造成不小的壓力。
田杰棠:對,就是基建的速度遠遠超過市場培育和發展的速度。現在看起來,真正的云計算服務在國內連一個典型的應用都不太好找。目前騰訊、阿里巴巴等IT企業進行了這方面的嘗試,阿里巴巴對中小企業的網站托管就是云服務的模式,比原來成本有所降低。
其實我覺得判斷是不是云計算的一個標準,從用戶的角度來講是看成本。比如像電子郵件,說是云計算也好,或者說是原來的固定服務器也好,用戶是感覺不到的。對用戶來講唯一能感覺到的就是成本的降低。如果成本沒有降低,就可以認為它不算云計算的方式。
中國經濟時報:降低成本是云計算的最大特點,所以可以把成本當成是考量的一個標準。
田杰棠:比方我們用電子郵件,原來郵件都是使用互聯網,存在某一臺服務器上,在這臺服務器上給我們一個空間就可以了;采用云計算模式以后,我們不知道郵件存儲在哪一臺服務器上。它是動態存儲、動態變化的,所以效率高。它在不同的服務器之間可能是有轉換的,不是固定地存儲在某一個地方,但作為用戶我們是看不見的,能體會到的就是一個成本的降低。當用戶體會到成本降低的時候,只能說才有可能是云計算。
中國經濟時報:這是不太容易判斷的一件事情,太虛擬了。
田杰棠:所以有好多人都在講他們搞的是云計算,但是他們搞的到底是什么?有服務沒有?用戶怎么能知道自己使用的是云計算?網上報道現在已經出現了云計算的電子設備,對用戶來講就是一個鍵盤、一個簡單的處理器,還有一個顯示器,運算功能、存儲功能都在云上。這個還是有點兒云計算的意思。首先節省了用戶的軟硬件成本。其次可能軟件會比現在多,比如現在一個電腦硬盤能裝10個軟件,但是云端服務器上可能有100個甚至更多的軟件,用戶使用按次收費。我們在全國各地調研時看到地方投資上得比較快,但是云計算的典型用戶比較少見。浙江省紹興市啟動了區域衛生信息化項目,構建了全市范圍內統一的醫療衛生平臺。這個醫療云包括一個核心網絡和市、縣兩級資源交換平臺,提高了全市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患者就醫的總成本。南京市構建的城市智能交通誘導服務系統已經啟動,這個交通云可以提供路況查詢、擁堵和管制路段避讓引導服務等。便于各類車輛優化行車路線,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最近工信部剛發布一個文件推動在全國各地建設政務云,其他如教育、制造等方面也有云計算的應用,但是總體上云計算的服務不像投資這樣搞得如火如荼。據賽迪咨詢的統計數據,2011年云計算產業的市場規模同比增長72.7%,比同期云計算中心的建設增速低了5倍左右。其實我覺得示范應用應該重在應用,重在降成本,而不是重在搞基建。搞基建是比較容易的事兒,關鍵是將來投入之后能不能在市場上實現,這是個很憂心的事兒。
我國云計算產業存在的問題
中國經濟時報:大家普遍看好云計算的市場前景,國家政策也在扶持,但是,剛才所說的大躍進、遍地開花現象造成的產能過剩一旦浮出水面,就會出現一些問題。我們國家在云計算產業發展方面面臨哪些風險或阻礙?
田杰棠:首先就是體制造成的產能過剩和未來發展的風險,原來我們講產能過剩都是講傳統產業過剩,現在看起來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會過剩,光伏已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了,云計算目前還沒有暴露出來,但是下一步如果應用發展不好的話,或者按照賽迪預測的那個數目的話,產能過剩是肯定的。這就牽涉到地方政府的競爭和投資機制,目前我國地方政府動員投資的能力非常強,因為他們手里掌握有土地資源。如果上個項目的話,起碼基建上去了,GDP有保障了,投資保證了穩增長,對地方政府是好事;民營企業不管對項目前景是否有把握,可以先圈地把事情做起來再說;從中央政府的角度來講,它愿意推動云計算產業發展,對于搞得好的地方,第一要肯定,第二有專項扶持資金。在這種體制機制下,云計算產業的過剩也就不可避免了。
中國經濟時報:在產能過剩方面,國家補貼客觀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果云計算產業沒有補貼會影響其發展嗎?
田杰棠:這是我講的第二個問題,不是所有的產業都適合補貼。美國政府對云計算哪有補貼?它就是兩點,一個是示范推廣,一個是率先應用。聯邦政府、州政府以及軍方率先做用戶,先開始使用云計算的服務。布魯金斯學會學者WEST對云計算應用的效果有一個評估報告,他通過對洛杉磯市和華盛頓特區等地方政府以及美國國防部、航空航天局、空軍等軍政部門引入云計算后的成本變化進行研究,得出結論是成本下降25%—50%。另一個咨詢機構IDC的評估報告指出,私人部門比政府部門節約成本的效果更為明顯。
所以云計算的好處,首先是降低成本,其次是增加應用模式。原來只能用幾個軟件,現在能用成百上千個軟件。對一個產業來說,進行技術改造的目的首先就是為了降低成本,那么為什么還要進行補貼呢?光伏等產業的外部性非常強,要的是新能源帶來的環保方面的好處,但是對于每一個用戶來講是增加了成本,短期內尤其是這樣。比如電動汽車目前比普通汽車價格高一些,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要進行補貼,給用戶補到和普通汽車成本差不多的水平,然后就可以推廣使用了。這是因為它本身有外部性的好處,比如給全社會帶來好處,所以政府有必要進行補貼。云計算的特點恰恰相反,它是降低成本的,所以只需要讓市場明白這一點,進行應用推廣,告訴用戶有什么好處,市場完全可以自己把它接受下來,應用是沒有問題的。所以我認為對云計算補貼的方式,包括正在談論的電價補貼等其他方式,都是有問題的。為什么要電價補貼呢?現在很多基建已經投入,如果不補貼的話,將來大量的云計算中心和產業園區可能難以取得平衡,無法維持其正常運營,所以很多地方希望國家出臺電價補貼的政策。
中國經濟時報:云計算和我們許多產業都有密切的關系,比如制造、金融、醫療、教育、政務等等,但是在具體應用方面感覺這個產業還沒有成型,具體怎么做服務也都在探索階段。如何規范云計算產業的發展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田杰棠:這就是我們要談到的第三個問題,各個地方都在搞云計算產業,沒有統籌,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數據中心只有足夠大才有規模效益,才能把成本真正降下來。現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有數據中心,其實不需要那么多、分布那么散和那么小的數據中心,只需要一些比較大的數據中心,然后通過網絡可以輻射很多地方。
數據中心用電是一個非常高的成本,在云計算服務成本中是非常大的一塊兒,有人算過大概占30%—50%。一般數據中心都設在電價比較低、當地能源比較富集的地方;再有就是氣候比較好,冷卻起來容易。有些地方并不適合發展云計算,將來運行起來電價會成為嚴重的負擔。
剛才講的這些都是問題,重復建設、沒有統籌、不恰當的補貼,因為政府習慣某一種支持方式以后,對任何一個產業都是這種支持方式。其實這是不恰當的,對不同的產業應該有不同的支持方式。對于這一點,可以借鑒美國的做法。對光伏新能源產業,美國政府主要是采取了研發資助等補貼方式進行支持,而對于云計算產業,就是通過示范用戶和政府采購等方式推動市場。他們專門有一個網站來推介,國家有一個標準研究所制定標準,有幾個率先的用戶開始使用云計算。這也是一種扶持的方法,對待不同的產業還是應該有所區別。相對而言,我國政府對不同產業的扶持政策顯得不夠靈活,反映出一些部門的政策慣性和思維僵化。
上面說的都是體制問題,除了體制問題之外,還有整個行業的問題,這才是政府需要做的事兒。由一些著名IT企業組成的商業軟件聯盟(BSA),對24個國家發展云計算的基礎環境做了一個評分和排序,中國得分比較低(47.5分),排在21位。印度排在我們前面。盡管我國云計算的投資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要不然全球云計算大會也不會選擇在中國召開,但是對于產業環境的建設其實是滯后的。
我國發展云計算有幾個產業環境的問題需要解決。一個是帶寬,當然現在有寬帶提速工程,但是至少目前來講,這個帶寬水平包括工作環境很難達到云計算的要求,受帶寬的限制非常大。云計算所有的計算能力、所有的軟硬件都需要通過網絡傳輸,用戶只有一個鍵盤、一個顯示器和一個輸出入的設備,對帶寬速度要求很高,而且還要非常穩定,不能今天能用,明天就不能用,所以網絡的帶寬和網絡的穩定性對于云計算來說是非常致命的事情。
再一個就是標準,現在我國也在做這件事,一些標準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發展起來,但是我們已經建了那么多數據中心,如果標準不是特別一致或者大家沒有統一的看法,將來互聯互通會非常困難。
此外,還有一個安全問題。安全有很多層次,有些事情現在已經可以干了,比如商業層次的安全,服務供應商和用戶雙方首先要有一個合同,規定如果出現問題服務商應該負什么商業責任,但是現在連這種范本都找不到。沒有一個規范的東西,用戶都是在試用。在這些方面國家可以出一些指導性的規范,比如合同范本。明確對廠商和用戶的要求、違約如何賠償、出了問題怎么解決等等。有些國家實行審批制度,評定云計算服務商的安全等級,這些事情不一定都由國家來做,也可以讓第三方去做。
剛才說的是商業安全,國家安全更復雜一些。其一,要選擇不同的部署方式,保密的內容可以用私有云,不上公用網絡。現在每個部門都是一個信息孤島,一個信息中心、幾臺服務器的模式。如果搞成云計算,只要規模夠大,成本必然降低,而且每個部門的維護人員也會減少。由服務商集中維護,廣大用戶使用,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而且還能保證安全。其二,要考慮長遠的安全問題,如果外國設備占的比重比較大,那么肯定有不安全的問題。但這也取決于國產設備的制造能力,如果整體的產業能力不行,那也只能選擇國外設備。解決長遠安全問題的關鍵還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產業能力、制造能力和配套能力。另外還可以采取一些具體的措施保障安全,比如美國規定凡是政府信息比較多的云計算的應用,服務器不能設在境外。服務器在境內,這樣相對可控;但是只要上了網就沒那么可控了。當然出現緊急問題時在境內比境外好控制一點兒。
以上談的幾個都是大問題,但是說來說去,我覺得云計算發展最大的問題是需要培育市場、培育產業發展環境。當然我們最擅長的是補貼、投資,但是這兩個是不契合的,所以我覺得這是體制問題。從云計算這一個產業反映出此類問題:所謂的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如果按照過去的一些做法,可能是不合適的。我們通過云計算的研究發現確實有這個問題。其實不是什么都需要補貼,這種補貼或者調節應該引導數據中心往那些氣候比較好、能量比較富集的地方轉移,而不是全國各地都去補貼。至少我們應該有這個認識。
發展云計算產業的幾個建議
中國經濟時報:前幾天全球云計算大會在上海舉辦的時候,有26只云計算概念股上漲,參會的云計算專業領域人士圍繞實用性進行了交流,推高了云計算產業的熱度,圍繞下一步如何發展這一產業,您對政府和企業有哪些忠告或者建議?
田杰棠:從企業或產業的角度來講,我覺得有一個問題可以去重視。電信運營商正在涉足云計算產業,現在的企業可能還感覺不到即將產生的后果。如果電信三大運營商都在里面競爭的話,恐怕一般的企業會處于劣勢。因為他們掌握了網絡,這個情況比較嚴重。只要做云計算都要通過網上傳輸,就像做微信一定要通過數據流一樣。電信三大運營商控制了網絡骨干,如果有一天云計算搞起來了,既掌握著網絡的渠道,又提供云計算的服務,那樣別人就贏不了他們。這個情況要引起重視,注意以后有沒有壟斷的風險。
對政府就是剛才談的那幾個忠告。首先對中央政府來說,從思路上還是以應用為主,而不是那種傳統的產業補貼。要根據不同產業的特點區別對待,而不是不分什么產業都一律采取一種方式扶持。
其次,要對地方政府的投資進行指導和協調。因為地方政府現在還沒有自我約束機制,美國的州都是自己約束自己的投資行為,我們國家和美國不一樣,地方的投資行為基本上要靠中央來約束,就是發改委的審批。在未來審批職能不斷下放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怎么來約束不合理的投資沖動?這個需要考慮。第一點就不要推波助瀾了。對于那些不鼓勵大家都已經干得熱火朝天的事兒,為什么還要再補貼它?第二點數據中心有規模效益和布局的特點,中央能不能發揮統籌的功能,不管通過什么方式,比如牌照這種方式,對地方行為進行控制?可能審批的方式已經過時了,不符合這個時代的潮流,但總歸還需要中央政府以各種辦法去指導一下。
最后,要把產業環境建設好。包括寬帶、標準、安全,這都是非常難干的事兒。其實補貼這種措施一個部門就可以決定,比如基建可以補,科技項目可以補,技術改造項目也可以補,每一個部門都可以干這個事情。產業環境反而是非常難辦的事情,比如標準歸誰管?標準委還是工信部,還是他們聯合起來?只要是需要部門聯合起來做的事情一般做起來比較難,一旦涉及到部門比較多的時候就很難推廣,當然恰恰產業發展需要做這些事情。還有安全的問題,這也不是一家可以做成的事情,估計將來商務部、科技部、工商局、發改委這些部門都有可能參與進來,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這個其實考驗的是中央政府統籌和協調的能力。這些問題本質上都是體制問題。
對地方政府來講,我覺得一個很大的忠告就是要注意風險。這個風險主要是發展的風險。對這么多遍地開花的數據中心,過剩的風險一定要提醒。
我覺得目前過剩的風險已經很明確了。現在還是處于基礎設施建設期,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感覺不到風險,一般認為先投資最后再出效益,但是效益能不能出得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一個地方不適合發展云計算,又熱又沒能源,光一個電價成本都支付不了,在這種情況下,要有多好的服務能力才能維持下去?
最后一個我覺得政府部門可以作為“率先用戶”,示范推廣云計算服務。現在工信部已經發文在全國18個地方建設電子政務云。政務云的建設規模越小其效率越低。如果一個鄉鎮搞一個電子政務云恐怕沒有什么降低成本的效益,但要到一個省里的各個部門或者中央各個部門,效益就會顯現出來,規模越大效果越好。
云計算產業前景
中國經濟時報:云計算經濟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云計算產業大致從2010年起步,逐漸走進我們的社會生活。雖然起步時間不長,但前景被看好,一些國外機構,比如蓋特納、思科等公司對云計算產業前景的預測都很樂觀,他們一致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產業。目前國內許多地方對發展云計算產業的熱情高漲,您對這個產業有什么看法?
田杰棠:總的來講,金融危機過去以后,出現了很多的新事物,比如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等,僅一個IT領域就有這么多,這還不包括能源領域里的光伏、風能、頁巖氣等等,綜合這些產業來看,云計算是其中相對靠譜的一個產業。
通過研究,我發現云計算本身的一個特點就是降低成本,它可以降低IT的整個社會用戶的使用成本。經濟學講的兩條線:一個供給,一個需求。當成本降低的時候,供給肯定是要增加的,而價格是要下降的。就云計算本身來講,它還是一個比較靠譜的產業。
我曾在文章中詳細闡述過云計算產業為什么靠譜,從原理講它為什么靠譜,從國外學者的分析來看它為什么靠譜,然后從云計算對我國經濟可能產生的經濟效益方面講它為什么靠譜,總體來看,我們國家發展云計算產業的前景還是不錯的,應該說是光明的。
我國云計算產業現狀
中國經濟時報:剛才您講了國內在推動云計算產業發展方面已經有所行動,那么,我國的云計算產業目前發展到了什么階段?
田杰棠:在過去的一兩年之內,全國各地有二十個以上省份都投建了基建性質的云計算數據處理中心。據高工物聯網產業研究所(GIII)統計,截至2011年年底,各省市已經建成或已納入規劃的具有相當規模的云計算中心已達98個,比2010年年底的統計數量(20個)增長了390%,翻了兩番多。
對于云計算的前期投資熱情高,是因為政府鼓勵比較多。地方政府熱心推動,中央政府有專項基金,它本身又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范圍,所以大家都有積極性。我們分析一下云計算這個產業,第一它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符合地方政府轉型升級的想法,有助于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第二它能帶來投資,基建本身投資就很大,云計算數據中心占地面積大,投資量相應也很大,對地方政府來說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兒,既能拉動GDP,又實現了轉型,所以大家都特別熱心。
這個就像咱們干工廠一樣,投資是第一步,第二步要出產品,對于云計算來說是出服務。但是投完資以后服務功能是不是發揮出來,市場作用有多大,在投資的時候可能沒有好好考慮過。我覺得現在國內云計算產業基礎設施的投資速度已經遠遠超過技術增長的速度了。我雖然沒有做市場規模的預測,但是國內有兩家機構進行過預測,一個賽迪咨詢,一個計世資訊。他們預測到2015年整個中國的云計算服務市場規模大概在1500億元到2000億元之間,但是如果從地方規劃來看,有的縣級市提的目標都比賽迪和計世對整個市場的預測值要高,所以我覺得這里面產能過剩的風險是比較大的。
中國經濟時報:基建速度同比翻兩番,發展勢頭強勁,對后期服務的推出造成不小的壓力。
田杰棠:對,就是基建的速度遠遠超過市場培育和發展的速度。現在看起來,真正的云計算服務在國內連一個典型的應用都不太好找。目前騰訊、阿里巴巴等IT企業進行了這方面的嘗試,阿里巴巴對中小企業的網站托管就是云服務的模式,比原來成本有所降低。
其實我覺得判斷是不是云計算的一個標準,從用戶的角度來講是看成本。比如像電子郵件,說是云計算也好,或者說是原來的固定服務器也好,用戶是感覺不到的。對用戶來講唯一能感覺到的就是成本的降低。如果成本沒有降低,就可以認為它不算云計算的方式。
中國經濟時報:降低成本是云計算的最大特點,所以可以把成本當成是考量的一個標準。
田杰棠:比方我們用電子郵件,原來郵件都是使用互聯網,存在某一臺服務器上,在這臺服務器上給我們一個空間就可以了;采用云計算模式以后,我們不知道郵件存儲在哪一臺服務器上。它是動態存儲、動態變化的,所以效率高。它在不同的服務器之間可能是有轉換的,不是固定地存儲在某一個地方,但作為用戶我們是看不見的,能體會到的就是一個成本的降低。當用戶體會到成本降低的時候,只能說才有可能是云計算。
中國經濟時報:這是不太容易判斷的一件事情,太虛擬了。
田杰棠:所以有好多人都在講他們搞的是云計算,但是他們搞的到底是什么?有服務沒有?用戶怎么能知道自己使用的是云計算?網上報道現在已經出現了云計算的電子設備,對用戶來講就是一個鍵盤、一個簡單的處理器,還有一個顯示器,運算功能、存儲功能都在云上。這個還是有點兒云計算的意思。首先節省了用戶的軟硬件成本。其次可能軟件會比現在多,比如現在一個電腦硬盤能裝10個軟件,但是云端服務器上可能有100個甚至更多的軟件,用戶使用按次收費。我們在全國各地調研時看到地方投資上得比較快,但是云計算的典型用戶比較少見。浙江省紹興市啟動了區域衛生信息化項目,構建了全市范圍內統一的醫療衛生平臺。這個醫療云包括一個核心網絡和市、縣兩級資源交換平臺,提高了全市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患者就醫的總成本。南京市構建的城市智能交通誘導服務系統已經啟動,這個交通云可以提供路況查詢、擁堵和管制路段避讓引導服務等。便于各類車輛優化行車路線,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最近工信部剛發布一個文件推動在全國各地建設政務云,其他如教育、制造等方面也有云計算的應用,但是總體上云計算的服務不像投資這樣搞得如火如荼。據賽迪咨詢的統計數據,2011年云計算產業的市場規模同比增長72.7%,比同期云計算中心的建設增速低了5倍左右。其實我覺得示范應用應該重在應用,重在降成本,而不是重在搞基建。搞基建是比較容易的事兒,關鍵是將來投入之后能不能在市場上實現,這是個很憂心的事兒。
我國云計算產業存在的問題
中國經濟時報:大家普遍看好云計算的市場前景,國家政策也在扶持,但是,剛才所說的大躍進、遍地開花現象造成的產能過剩一旦浮出水面,就會出現一些問題。我們國家在云計算產業發展方面面臨哪些風險或阻礙?
田杰棠:首先就是體制造成的產能過剩和未來發展的風險,原來我們講產能過剩都是講傳統產業過剩,現在看起來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會過剩,光伏已經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了,云計算目前還沒有暴露出來,但是下一步如果應用發展不好的話,或者按照賽迪預測的那個數目的話,產能過剩是肯定的。這就牽涉到地方政府的競爭和投資機制,目前我國地方政府動員投資的能力非常強,因為他們手里掌握有土地資源。如果上個項目的話,起碼基建上去了,GDP有保障了,投資保證了穩增長,對地方政府是好事;民營企業不管對項目前景是否有把握,可以先圈地把事情做起來再說;從中央政府的角度來講,它愿意推動云計算產業發展,對于搞得好的地方,第一要肯定,第二有專項扶持資金。在這種體制機制下,云計算產業的過剩也就不可避免了。
中國經濟時報:在產能過剩方面,國家補貼客觀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果云計算產業沒有補貼會影響其發展嗎?
田杰棠:這是我講的第二個問題,不是所有的產業都適合補貼。美國政府對云計算哪有補貼?它就是兩點,一個是示范推廣,一個是率先應用。聯邦政府、州政府以及軍方率先做用戶,先開始使用云計算的服務。布魯金斯學會學者WEST對云計算應用的效果有一個評估報告,他通過對洛杉磯市和華盛頓特區等地方政府以及美國國防部、航空航天局、空軍等軍政部門引入云計算后的成本變化進行研究,得出結論是成本下降25%—50%。另一個咨詢機構IDC的評估報告指出,私人部門比政府部門節約成本的效果更為明顯。
所以云計算的好處,首先是降低成本,其次是增加應用模式。原來只能用幾個軟件,現在能用成百上千個軟件。對一個產業來說,進行技術改造的目的首先就是為了降低成本,那么為什么還要進行補貼呢?光伏等產業的外部性非常強,要的是新能源帶來的環保方面的好處,但是對于每一個用戶來講是增加了成本,短期內尤其是這樣。比如電動汽車目前比普通汽車價格高一些,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要進行補貼,給用戶補到和普通汽車成本差不多的水平,然后就可以推廣使用了。這是因為它本身有外部性的好處,比如給全社會帶來好處,所以政府有必要進行補貼。云計算的特點恰恰相反,它是降低成本的,所以只需要讓市場明白這一點,進行應用推廣,告訴用戶有什么好處,市場完全可以自己把它接受下來,應用是沒有問題的。所以我認為對云計算補貼的方式,包括正在談論的電價補貼等其他方式,都是有問題的。為什么要電價補貼呢?現在很多基建已經投入,如果不補貼的話,將來大量的云計算中心和產業園區可能難以取得平衡,無法維持其正常運營,所以很多地方希望國家出臺電價補貼的政策。
中國經濟時報:云計算和我們許多產業都有密切的關系,比如制造、金融、醫療、教育、政務等等,但是在具體應用方面感覺這個產業還沒有成型,具體怎么做服務也都在探索階段。如何規范云計算產業的發展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田杰棠:這就是我們要談到的第三個問題,各個地方都在搞云計算產業,沒有統籌,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數據中心只有足夠大才有規模效益,才能把成本真正降下來。現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有數據中心,其實不需要那么多、分布那么散和那么小的數據中心,只需要一些比較大的數據中心,然后通過網絡可以輻射很多地方。
數據中心用電是一個非常高的成本,在云計算服務成本中是非常大的一塊兒,有人算過大概占30%—50%。一般數據中心都設在電價比較低、當地能源比較富集的地方;再有就是氣候比較好,冷卻起來容易。有些地方并不適合發展云計算,將來運行起來電價會成為嚴重的負擔。
剛才講的這些都是問題,重復建設、沒有統籌、不恰當的補貼,因為政府習慣某一種支持方式以后,對任何一個產業都是這種支持方式。其實這是不恰當的,對不同的產業應該有不同的支持方式。對于這一點,可以借鑒美國的做法。對光伏新能源產業,美國政府主要是采取了研發資助等補貼方式進行支持,而對于云計算產業,就是通過示范用戶和政府采購等方式推動市場。他們專門有一個網站來推介,國家有一個標準研究所制定標準,有幾個率先的用戶開始使用云計算。這也是一種扶持的方法,對待不同的產業還是應該有所區別。相對而言,我國政府對不同產業的扶持政策顯得不夠靈活,反映出一些部門的政策慣性和思維僵化。
上面說的都是體制問題,除了體制問題之外,還有整個行業的問題,這才是政府需要做的事兒。由一些著名IT企業組成的商業軟件聯盟(BSA),對24個國家發展云計算的基礎環境做了一個評分和排序,中國得分比較低(47.5分),排在21位。印度排在我們前面。盡管我國云計算的投資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要不然全球云計算大會也不會選擇在中國召開,但是對于產業環境的建設其實是滯后的。
我國發展云計算有幾個產業環境的問題需要解決。一個是帶寬,當然現在有寬帶提速工程,但是至少目前來講,這個帶寬水平包括工作環境很難達到云計算的要求,受帶寬的限制非常大。云計算所有的計算能力、所有的軟硬件都需要通過網絡傳輸,用戶只有一個鍵盤、一個顯示器和一個輸出入的設備,對帶寬速度要求很高,而且還要非常穩定,不能今天能用,明天就不能用,所以網絡的帶寬和網絡的穩定性對于云計算來說是非常致命的事情。
再一個就是標準,現在我國也在做這件事,一些標準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發展起來,但是我們已經建了那么多數據中心,如果標準不是特別一致或者大家沒有統一的看法,將來互聯互通會非常困難。
此外,還有一個安全問題。安全有很多層次,有些事情現在已經可以干了,比如商業層次的安全,服務供應商和用戶雙方首先要有一個合同,規定如果出現問題服務商應該負什么商業責任,但是現在連這種范本都找不到。沒有一個規范的東西,用戶都是在試用。在這些方面國家可以出一些指導性的規范,比如合同范本。明確對廠商和用戶的要求、違約如何賠償、出了問題怎么解決等等。有些國家實行審批制度,評定云計算服務商的安全等級,這些事情不一定都由國家來做,也可以讓第三方去做。
剛才說的是商業安全,國家安全更復雜一些。其一,要選擇不同的部署方式,保密的內容可以用私有云,不上公用網絡。現在每個部門都是一個信息孤島,一個信息中心、幾臺服務器的模式。如果搞成云計算,只要規模夠大,成本必然降低,而且每個部門的維護人員也會減少。由服務商集中維護,廣大用戶使用,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而且還能保證安全。其二,要考慮長遠的安全問題,如果外國設備占的比重比較大,那么肯定有不安全的問題。但這也取決于國產設備的制造能力,如果整體的產業能力不行,那也只能選擇國外設備。解決長遠安全問題的關鍵還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產業能力、制造能力和配套能力。另外還可以采取一些具體的措施保障安全,比如美國規定凡是政府信息比較多的云計算的應用,服務器不能設在境外。服務器在境內,這樣相對可控;但是只要上了網就沒那么可控了。當然出現緊急問題時在境內比境外好控制一點兒。
以上談的幾個都是大問題,但是說來說去,我覺得云計算發展最大的問題是需要培育市場、培育產業發展環境。當然我們最擅長的是補貼、投資,但是這兩個是不契合的,所以我覺得這是體制問題。從云計算這一個產業反映出此類問題:所謂的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如果按照過去的一些做法,可能是不合適的。我們通過云計算的研究發現確實有這個問題。其實不是什么都需要補貼,這種補貼或者調節應該引導數據中心往那些氣候比較好、能量比較富集的地方轉移,而不是全國各地都去補貼。至少我們應該有這個認識。
發展云計算產業的幾個建議
中國經濟時報:前幾天全球云計算大會在上海舉辦的時候,有26只云計算概念股上漲,參會的云計算專業領域人士圍繞實用性進行了交流,推高了云計算產業的熱度,圍繞下一步如何發展這一產業,您對政府和企業有哪些忠告或者建議?
田杰棠:從企業或產業的角度來講,我覺得有一個問題可以去重視。電信運營商正在涉足云計算產業,現在的企業可能還感覺不到即將產生的后果。如果電信三大運營商都在里面競爭的話,恐怕一般的企業會處于劣勢。因為他們掌握了網絡,這個情況比較嚴重。只要做云計算都要通過網上傳輸,就像做微信一定要通過數據流一樣。電信三大運營商控制了網絡骨干,如果有一天云計算搞起來了,既掌握著網絡的渠道,又提供云計算的服務,那樣別人就贏不了他們。這個情況要引起重視,注意以后有沒有壟斷的風險。
對政府就是剛才談的那幾個忠告。首先對中央政府來說,從思路上還是以應用為主,而不是那種傳統的產業補貼。要根據不同產業的特點區別對待,而不是不分什么產業都一律采取一種方式扶持。
其次,要對地方政府的投資進行指導和協調。因為地方政府現在還沒有自我約束機制,美國的州都是自己約束自己的投資行為,我們國家和美國不一樣,地方的投資行為基本上要靠中央來約束,就是發改委的審批。在未來審批職能不斷下放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怎么來約束不合理的投資沖動?這個需要考慮。第一點就不要推波助瀾了。對于那些不鼓勵大家都已經干得熱火朝天的事兒,為什么還要再補貼它?第二點數據中心有規模效益和布局的特點,中央能不能發揮統籌的功能,不管通過什么方式,比如牌照這種方式,對地方行為進行控制?可能審批的方式已經過時了,不符合這個時代的潮流,但總歸還需要中央政府以各種辦法去指導一下。
最后,要把產業環境建設好。包括寬帶、標準、安全,這都是非常難干的事兒。其實補貼這種措施一個部門就可以決定,比如基建可以補,科技項目可以補,技術改造項目也可以補,每一個部門都可以干這個事情。產業環境反而是非常難辦的事情,比如標準歸誰管?標準委還是工信部,還是他們聯合起來?只要是需要部門聯合起來做的事情一般做起來比較難,一旦涉及到部門比較多的時候就很難推廣,當然恰恰產業發展需要做這些事情。還有安全的問題,這也不是一家可以做成的事情,估計將來商務部、科技部、工商局、發改委這些部門都有可能參與進來,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這個其實考驗的是中央政府統籌和協調的能力。這些問題本質上都是體制問題。
對地方政府來講,我覺得一個很大的忠告就是要注意風險。這個風險主要是發展的風險。對這么多遍地開花的數據中心,過剩的風險一定要提醒。
我覺得目前過剩的風險已經很明確了。現在還是處于基礎設施建設期,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感覺不到風險,一般認為先投資最后再出效益,但是效益能不能出得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一個地方不適合發展云計算,又熱又沒能源,光一個電價成本都支付不了,在這種情況下,要有多好的服務能力才能維持下去?
最后一個我覺得政府部門可以作為“率先用戶”,示范推廣云計算服務。現在工信部已經發文在全國18個地方建設電子政務云。政務云的建設規模越小其效率越低。如果一個鄉鎮搞一個電子政務云恐怕沒有什么降低成本的效益,但要到一個省里的各個部門或者中央各個部門,效益就會顯現出來,規模越大效果越好。
標簽: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文章
云計算的未來是什么?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很多人不得不宅在家里,這場疫情之中,很多線下實體店遭受了巨大的沖擊,但是很多互聯網企業卻在這次疫情之中賺的盆滿缽滿。我們可以發現由于無法在辦公室辦公和會議,很多公司開始了遠程辦公和遠程會議;由于醫院人...
04月21日 12:21 CSDN
如何選擇云計算物聯網平臺
企業的云計算物聯網平臺必須監視物聯網端點和事件流,分析邊緣計算和云平臺中的數據,并啟用應用程序開發和部署。物聯網(IoT)是當前計算世界中最熱門的概念之一。云計算物聯網平臺甚至可能在宣傳和炒作規模上超過物聯網。但是,這兩者...
05月27日 12:18機房360
云計算工作負載需要哪些保護
組織出于各種原因采用多個云平臺,例如提高效率和分配計算資源。根據《2021年Flexera云現狀報告》,92%的企業采用了多云戰略,80%的企業采用了混合云戰略。但這些企業也經常經歷管理復雜性的增加,這會影響安全性并增加風險。...
08月12日 15:34360機房
云計算專家如何彌補網絡安全技能差距
導讀:網絡安全技能的差距如今仍然是一個現實問題,但最終可能會解決。根據(ISC)2公司發布的2020年網絡安全勞動力的研究報告,網絡安全技能差距正在縮小。網絡安全技能的差距如今仍然是一個現實問題,但最終可能會解決。根據(ISC...
03月10日 09:56企業網D1Net
上海電信借AI、云計算等手段為復工人員保駕護航
正月已過,各地陸續按下了復工復產“快進鍵”,復工、抗疫要同時兼得,社區、園區、企業辦公樓、商鋪、批發市場等成為防疫抗疫“重點戰場”。在魔都上海,一大批“黑科技”正在加入“復工抗疫”戰,物聯網、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等紛紛上陣,...
03月02日 17:07IT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