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論壇在廣州舉行 云計算大數據成焦點
2013年9月25日,在第十屆中博會開幕日,由中國智慧城市產業聯盟、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廣州市人民政府、廣東省云計算應用協會共同舉辦的2013中國(廣州)智慧城市合作發展論壇在廣州隆重舉行。中國智慧城市產業聯盟秘書長熊垓智、廣東省科技廳周木堂副廳長為大會致辭。論壇評選出“云計算創新應用獎”、“云計算產業推進獎”,如找法網、58同城、中興、華云、博雅立方、趙淦森、鐘東江、季統凱、鞠凌云等一批企業和專家獲得了榮譽。
本次論壇圍繞“智慧城市•戰略合作----在智慧城市進程下的云計算與物聯網發展應用”設置了多個分論壇,其中“云計算與大數據應用創新論壇”成為大會亮點,該論壇創造性地推出云計算應用調研需求對接環節,牽線達成十幾對企業的合作意向。論壇策劃人、廣東云協會執行秘書長伍貞表示:“云計算和大數據做為智慧城市的兩大支柱,就象人的兩條雙腿,只有邁開步伐讓應用落地,智慧城市才能穩步發展。”
圖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許其鳳與云計算產業推進獎獲獎專家合影
大數據時代下的企業如何發展?廣東省《關于加快推進云計算發展的意見》,我們又該如何解讀?電商“雙十一”背后又有哪些不能說的秘密?這次會議上邀請國內云計算專家趙淦森博士、廣東電子政務專家鐘東江總工、知名電子商務專家鞠凌云博士做一一解答。華云數據、博雅立方科技、暢盟科技等眾多云計算和大數據領域的知名企業也參加了本次論壇。就云計算和大數據等前沿技術、企業在云時代下實現對自身發展模式的優化、云計算應用發展的經驗和成果進行分享,從而為與會企業創新管理和運營模式提供參考和借鑒。
值得一提的是華云數據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在推動中國軟件產業發展上取得的成果。華云數據COO郁珉先生指出,經過在軟件行業中10余年積累的經驗,華云推出了方便、易用、節能、可靠、高效的中國云應用平臺,通過中國首創的云計算全程信息化服務及管理平臺系統,提供銷售結算、管理支持和安全合規等功能,為中國軟件應用的SaaS云化提供了突破性的道路。傳統軟件應用可以借助封裝部署、云化遷移等特有的領先技術,來實現快速上網云化。真正實現了廣大企業用戶、軟件開發者和平臺的三方共贏。郁珉先生的介紹得到了與會嘉賓的一致肯定。
圖為國際云計算專家、華南示范大學教授趙淦森進行專題演講
主辦方廣東云協會執行秘書長伍貞介紹到,目前國內智慧城市的建設正處于概念落實和事件探索的階段,智慧時代正在悄然來臨。云計算和大數據服務在智慧城市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了大家的公認,成為支撐智慧城市建設的標志性技術。伍貞認為,只有需求引領,創新求實,云計算才能真正落地,大數據才能釋放價值。云計算應用調研需求對接活動,旨在幫助參會企業調研需求,體驗產品的市場反響,尋求更廣泛合作。基于本次論壇對接活動的熱烈反響,廣東云協將組織系列需求對接活動,第2期將于11月1日在惠州云博會期間舉行,以此來推動企業在大數據背景下的變革及促進企業之間的相互交流及合作。
廣東云協會是在廣東省經信委、廣東省科技廳等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經廣東省民政廳批準下成立,也是國內首家致力于推進云計算技術和產品迅速廣泛應用于市場一線的社會團體組織。自成立以來,一直活躍在廣東省云計算相關的各個商業圈、組織參與了多種形式的企業交流活動,且關注云計算發展涉及的各領域并給予企業各種相關方面技術和戰略支持,立足于為企業間搭建全面的溝通和合作平臺,進而促進云計算產業各個環節的發展和廣東經濟的發展。
相關文章
報告揭露智慧城市技術差距
在G20全球智慧城市聯盟的36個先鋒城市中,幾乎所有城市都存在與智慧城市技術相關的政策差距。接受調查的城市跨越22個國家,包括加拿大的多倫多、印度的班加羅爾和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去年11月,作為聯盟的一部分,這些城市同意制定采用...
現代邊緣、無線和堅固的物聯網無線網關如何幫助改善智慧城市
部署在智慧城市中的大多數物聯網或工業物聯網都會生成大量數據,這對于許多應用程序來說都是完美的。但是,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東西,需要按時處理和交付。例如,智能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使用多組物聯網傳感器和攝像機來收集現場數據,然后...
為何說物聯網安全將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石?
疫情大考下,眾多智慧城市的技術應用在戰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政策、社會、技術和實踐背景等四維利好的推動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蓬勃發展。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支出規模將達到180...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五大應用
智慧城市是基礎設施發展的新熱詞。隨著涌入城市的人口穩步增加,以及對更好地處理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舊金山和首爾等幾個城市正在試驗新興技術,使他們的城市更加智能。這些新趨勢技術包括物聯網(IoT)和大數據,它們徹底改變了我們分析人...
彈性智慧城市需要監控視頻數據
COVID-19告訴我們,城市在管理和遏制危機方面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正如《今日城市》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后COVID之路需要改變市政思維——從建設“智慧城市”到建設“有彈性的城市”。當我們開始關注在這種比例的大流行之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