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可穿戴設備行業集中度分析
1946年全球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的問世開始,電子行業經歷了突飛猛進的變遷,最明顯的一個特征趨勢便是體積上的小型化趨勢。從ENIAC總體積約90立方米,重達30噸,占地170平方米,需要用一間30多米長的大房間才能存放的“龐然大物”開始,到五六十年代IBM推出的多款占領一個小型辦公室的大型機,再發展成為七十年代蘋果公司發布的只需擱置在辦公桌上的個人臺式 電腦(微型電腦),八十年代康柏公司推出的占據一個旅行箱的可攜帶式電腦,及其隨后發布的平板電腦和手持終端,整個電子設備的演進歷史充分詮釋了這一趨勢,即在保持計算能力相當的情況下,設備的小型化便攜化是發展的永恒主題。穿戴式設備目前作為個人消費電子市場小型化“金字塔”的頂端而推出,既應運而生且前景巨大。
從使用時間的維度來看,便攜性越好體積越小的設備對于用戶的接觸時間就越長,客戶黏性就越大。由于體積和重量的原因,臺式電腦只能限于固定場所使用;輕薄化筆記本電腦的出現使得用戶在出差及旅行中也能使用這一設備;智能手機則更進一步,娛樂、休閑等非工作場合用戶也會隨身攜帶;而穿戴式設備繼續擠占剩余時間,即使用戶的睡眠時間也將予以“陪伴”。相對于體積較大的設備來說,購買便攜小巧的設備對于用戶的效用情況會更加顯著。
圖1:設備的體積/功能性與設備的便利性/用戶接觸時間呈反比關系
而對于用戶來說,接觸時間與更新頻率也將呈現正比關系,即接觸時間越長的設備更新周期越短、周期頻率越長。這樣的更新原因在于兩點,其一是用戶自身的更新需求:隨著智能終端功能的不斷擴展和其應用程序的多元化與復雜化,無論是設備核心組件所承載的性能還是其外圍硬件所支撐的功能都不足以滿足實際需求,例如為了能夠流暢完整體驗最新的iOS7.0系統,用戶必須將iPhone升級到4、4S或者5代機型,而3代及以下機型的使用性能已經達不到軟件所需要求,這是由于核心組件性能造成更新原因;而對于需要使用到手機地圖的功能的智能終端必須配備GPS或是A-GPS芯片,用戶也會因為外圍硬件的缺失與不足而考慮升級設備。其二是設備的自然損耗會加劇:隨著用戶使用時間不斷增長,與客戶的黏性水平增高,作為具有物理特性的設備而言其遭遇的物理或者人為損傷的概率會進一步加大,其老化損耗的速度也會大大高于以往設備,自然更新的需求也將更加明顯。
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服務器的更新頻率平均為7-10年,個人臺式機縮短為5-6年,筆記本為3-4年,智能手機達到2-3年,而作為最新、接觸時間最長的穿戴式設備,我們保守預計更新的頻率為2年左右,其孕育的市場機遇也將有望超越其他設備。
表1:各終端占據空間與更新周期比較
從上游供應廠商來看,隨著設備的小型化,供應商的集中度也呈現逐步離散化的趨勢。在服務器領域,國外幾大巨擘廠商牢牢占據了市場,2012年IBM、惠普、戴爾等前六大廠商的市場份額為86.6%,其中前三大廠商就占了74.2%的份額。
在相對小型的傳統臺式機和筆記本領域,市場集中度較服務器市場松散很多。據統計,去年全球前五大個人電腦制造商市場份額約59%,與服務器市場前三大龍頭占據四分之三份額的情況差異明顯。同時PC市場品牌選擇的多樣性也高于服務器市場,用戶在采購的同時也不僅將眼光限于幾大品牌,而充分考慮各品牌之間的使用群體、個性化及差異化的特點,從各品牌的份額情況就可以很好的詮釋這一點。
而在隨身便攜的手機終端市場情況這一特征更加顯著,前五大廠商所占據的份額約為55%,并且行業集中度稀釋的情況在不斷持續,2013年一季度已下降為52%。除了三星和諾基亞的出貨量較大除外,其余廠商的比例均較為平均,并且如果考慮到諾基亞的出貨量中有大部分的機型為功能機而非智能機,代表未來趨勢的智能機行業集中度水平將比現有情況更低。
作為目前個人消費電子市場小型化“金字塔”頂端的穿戴式設備市場,將延續小型化與行業集中度負相關的趨勢,整個行業品牌的多樣化與豐富性將大大高于從前。一方面由于穿戴式產品與傳統“形似神同”的IT設備不同,其特征、用途及適用性情況達到前所未有的差異程度,娛樂化、監測化、醫療化等穿戴式產品所需的設計、功能及對應人群均大相徑庭,市場需求的多樣性將促使產品種類的不斷豐富;其次由于制造商限于開發精力、研發能力及資金支持的局限性,將幾乎不可能將自身產品線覆蓋所有穿戴式設備市場,集中資源突破某一細分市場將成為各大制造商的很長時間跨度內的戰略布局,這樣對于不同細分領域的品牌制造商均預留出巨大的成長空間,有利于品牌與產品的多元發展;最后是用戶對于不同領域的品牌忠誠度可復制性弱,這一現象在消費電子領域尤其明顯,用戶在某一細分市場中品牌的選擇不會盲目傳導至另一細分市場,而會進行重新考量,這也將有利于不同品牌在不同細分市場中的成長與發展,從而提升整個市場產品與品牌的豐富程度,前景十分樂觀。
下游產品的百花齊放對于上游的電子元器件廠商更具明顯的放大作用,根據先前的分析,下游終端產品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將會隨著小型化趨勢而呈現爆發式成長的態勢,而產品中所使用的麥克風、攝像頭、通訊模塊、MEMS傳感器等器件又呈現出需求共性,將集中積聚至上游細分行業,使相關元器件供應商在疊加效應中充分受益。
相關文章
今天的可穿戴設備有點像20世紀80年代的電腦,這并不好
今天的可穿戴設備有點像20世紀80年代的電腦,這并不好字號+作者:JoukoAhvenainen來源:物聯之家網2021-05-2715:32這與可穿戴設備有何關系?現在,我們有越來越多的可穿戴設備制造商,他們為其設備提供自己...
可穿戴設備雖火爆 但智能手機現仍無可替代
盡管可穿戴設備的突然襲來給智能手機造成了很大的威脅,但沒有導致智能手機的最終衰落。事實上,這種技術只會使智能手機更加成為我們生活的中心。
Synaptics:2015年可穿戴設備將配備指紋傳感器
自從蘋果去年推出帶有Touch ID的iPhone 5s之后,指紋識別這個功能就開始流行起來了。雖然有的用戶對指紋識別的實用性仍然抱有懷疑態度,但是這也無法阻止各大手機廠商繼續推出搭載指紋識別的設備。
可穿戴設備的發展會給物聯網帶來什么不一樣的改革嗎?
近日,有信息證明當前中國5G用戶已超過6000萬,年內有望或破1億。當下,全球正在進入5G商用部署的關鍵期,而5G應用人數的增加也證明5G的普及程度也越來越高,應用程度也越來越廣泛了。5G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但是也有很多朋友...
索尼瞄準可穿戴設備 圖像傳感器成重要營收
北京時間9月5日早間消息,索尼正計劃將圖像傳感器集成至可穿戴計算設備和支持手勢操作的電視機。索尼目前預計,智能手機營收將于2015年達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