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邊檢”實現安全管理與工作效率有機統一
	 
小長假期間,邊檢智能移動警務平臺正式投入使用
8月16日,由山東煙臺邊防檢查站開發的“指靜脈辦證查驗系統”、“海港信息綜合集成系統”兩項智能管理系統,在煙臺大宇造船有限公司臨時開放碼頭正式投入運行,這是這個站在山東邊防總隊“智慧邊檢”服務品牌建設大戰略中邁出的實質性一步。
邊檢勤務模式的改革變遷,都是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連。2004年以前,煙臺邊檢站正常警力每天只能監管10條外輪,外輪到港只能在錨地待檢。為了解決警力資源嚴重不足監管模式落后與外輪靠泊受限通關效率不高的矛盾,這個站開始了勤務改革之路,2005年將沿用了半個多世紀的“一船一哨”船舶監管模式,改變成“以電子監控為主,配合巡查巡視、卡口監護、多方聯動”的新型船舶監管模式,開始了向“動態化、信息化”的轉變;2008年又完善了綜合指揮中心,開發配套軟件,運行視頻監控、GPS等技術手段對勤務區進行可視化遠程指揮;在互聯網建設“網絡一站式服務平臺”,船舶代理公司只要鼠標輕點就可以辦妥網上證件申請、網上報檢預檢、網上審批備案等邊檢手續,信息化執勤模式基本形成。
2011年國務院國批復了“十二五”開局之年第一個國家發展戰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把煙臺西港區建設成世界上最深的碼頭,接卸世界上最大的船舶成為煙臺實現“以港興市”戰略,實現從大港向強港邁進的最重要一步。而西港區開放泊位距離煙臺邊檢站有50多公里,同時作為拉動地方經濟的重要臨港出口產業——大宇造船企業開放碼頭也距營區30多公里,僅2012年這兩個勤務區入出境船舶數量就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22.7%和20.8%,新的經濟增長點需要邊檢執勤通關效率同步增長。在“智慧邊檢”品牌建設的總框架內,2013年煙臺邊檢站自籌資金65萬元建成“移動警務綜合平臺”,配備了無線驗放系統、無線監控系統、遠程驗放辦證、3G遠程通信等信息化裝備,徹底改變了過去“窗口辦檢、登輪辦檢”的傳統勤務模式,真正實現了“問題在一線解決、手續在一線辦理、效率在一線體現”的工作目標。但是另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港區建設的規模成倍數增長,開放泊位碼頭不斷延伸,安全管控的難度系數也較以往大幅增高。
如何實現安全管理與工作效率的有機統一?2013年煙臺邊檢站思考借鑒“智慧城市”建設中的物聯網思路,將生物特征識別技術與實際辦證查驗系統開發結合起來,研發出指靜脈辦證查驗智能管理系統。該系統由指靜脈識別器、二代身份證掃描儀、人像采集儀及3G接收器組成,在實現證件辦理“遠程化、無紙化”目標的同時,滿足了服務對象“一指在手,全港可走”的需求;依托GPS定位、電子地圖、單兵系統、3G網絡等信息技術手段,研發“海港信息綜合集成移動警務終端”,用于一線巡查、監督等,實現港區動態信息查詢、勤務動態指揮調度、港區風險評估等功能,極大解放了人力資源,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