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裝備制造信息化需求特征調查分析
[ 導讀 ] 制造業門類眾多、千差萬別,但大體而言可分兩類,一類是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一類是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
制造業門類眾多、千差萬別,但大體而言可分兩類,一類是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一類是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本報記者在對上海、廣東、黑龍江、江蘇四省市數十家裝備制造業企業信息化需求進行調查后發現,裝備制造業的共同特點是產業鏈長、分工協作度高、中間環節多,其信息流量和信息應用的側重點與消費品制造業有很大差異。一方面,裝備制造業的內部信息化程度要求比消費品制造業高,另一方面,其外部信息化需求重點集中在供應鏈端而不是客戶服務端。而且越是先進的裝備制造業,其供應鏈一體化需求越強烈,越是需要強大的供應鏈信息服務平臺進行支撐。
裝備制造業特征:產業鏈長、協作度高
裝備制造業不僅涉及機械加工業,還涉及材料、電子和機械零配件加工等相關行業。其產品范圍包括機械工業(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業)和電子工業中的投資類產品,包括工作“母機”、重要的機械、電子基礎件、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等。
裝備制造行業的主要流程為產品的市場開發、產品的創新設計、產品的生產制造、產品的銷售及服務,是一個從市場到市場的循環。其中,產品的生產制造,從原材料、配套件的采購到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及委托加工制造、上下游企業構成了一個產業鏈,產業鏈長、社會大生產分工協作度高。少數企業從事成品生產,大多數企業從事中間產品、零配件產品以及資本物品的生產。由于裝備制造業產品工藝復雜、制造過程長、產品及物料品種規格多、管理困難而復雜,因此也是信息技術應用的發源地,ERP、CRM、SRM、BI、EC、OA無一不是首先在機械制造業得到廣泛應用的。
隨著企業結構的優化,一大批傳統“大而全”、“小而全”的裝備主機廠與零部件生產廠逐步分離,零部件廠商作為中場企業面向廣大社會;主機廠作為支配型網絡制造企業的盟主,通過網絡與緊密合作伙伴及供應商協同運作,包括產品協同設計、協同商務及分散化網絡制造。就制造而言,網絡技術將設計、生產、銷售乃至服務一體化,網絡化制造貫穿于從訂單、經營活動組織的組建、產品的技術開發、設計、制造加工到銷售、售后服務等產品全壽命周期;就產業而言,網絡正在改造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結構與組織結構,一些產業中縱向一體化的趨勢正在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契約分包的合作方式。
裝備制造業信息化:供應鏈信息化是重點
因為裝備制造業產業鏈長、社會化分工度高,使裝備制造業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呈現出與消費品制造業不同的信息化需求,比如高度重視產品信息化、對客戶端關注度低于平均水平、高度依賴一體化的供應鏈管理。
與消費品制造業相比,裝備制造業信息化的首要特點是裝備的數字化,裝備或者說產品本身的信息化要求更高。也就是說要在傳統裝備產品中融入信息技術,比如加上傳感器、加上嵌入式軟件等,形成一個機械和信息相結合的、深度一體化的裝備——數字化裝備,使得裝備本身發生革命性變化。
裝備制造業客戶數量比較固定,對客戶信息需求不大,但對上下游供應鏈信息需求龐大而復雜。產業鏈上下游要對有關產品設計、計劃、生產資源、組織等類型的數據進行交互,不僅數據量大、數據類型和結構復雜,數據載體也是多介質的。企業和用戶之間以及企業與其合作伙伴之間只有通過實施供應鏈管理信息化,才能有效管理組織這些信息,選擇合作伙伴,實現敏捷化制造。
調查顯示,我國裝備制造業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的應用水平低于制造業平均水平10%。應用CRM的企業也僅簡單記錄客戶基礎資料,系統本身也不大,沒有形成對信息的充分分析和利用。但在上下游各供應鏈環節,信息對組織生產的重要性越來越大。供應鏈管理信息化,對信息和信息服務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記者在我國老工業基地齊齊哈爾采訪時了解到,曾備受贊譽的三大軍工、兩大羅漢、國寶一重等傳統裝備制造企業,目前產品多數急需換代與更新,急需靠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但當前他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三大問題比較明顯地集中在供應鏈管理方面。
首先是企業間協同制造能力差。裝備制造業目前仍然處在訂單式生產階段,產品的設計隨著用戶需求向多樣化、多品種發展。雖然部分行業企業實施了信息化工程,如:CAD/CAPP/PDM/ERP等,但主要是從滿足企業自身發展需要來規劃建設的,還未從企業間動態聯盟、網絡協同的高度進行開放資源共享環境建設。
其次是零部件配套采購方式落后。在裝備制造行業數控機床的制造中,與之配套的數控系統,機械、液壓配套裝置,采購成本占機床總成本的30%~50%。目前的采購方式滿足不了生產的配套需要,存在許多采購弊端,采購費用高。
最后是供應商信息匱乏,對供貨計劃的變更信息不能及時跟蹤,造成供應商庫存成本居高不下。要解決這些共性問題,除了通過信息化工程,提升裝備制造業企業底層數字化和內部信息化能力之外,更迫切需要建立企業間網絡化共享平臺及上下游企業的零部件供應鏈,實現網絡化采購供應服務系統。
供應鏈信息化的方向:搭建第三方服務平臺
網絡化的制造、銷售、采購、售后服務以及承攬訂貨等方式,成為制造企業必不可缺的手段和工具。發達國家的裝備制造業出現了一批運營網絡市場的專業企業,從事機床、汽車及零部件、電子產品等各個領域的網絡市場運營。而這方面恰恰是我國制造業信息化當前最薄弱的環節。“十五”期間,一大批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加快信息化建設,在生產和內部管理領域如CAD、CIMS、ERP等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但供應鏈的網絡化程度和經營管理能力與之并不平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三方的供應鏈服務平臺發育還不成熟。
專家認為,供應鏈管理方面的信息化是廣義的電子商務平臺服務的一部分。除了少數實力雄厚、上下游整合能力強大的核心企業,裝備制造業自身去搭建供應鏈管理的平臺是不經濟的,應由日益發達的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來提供。國家“十五”科技攻關“現代物流與電子商務”專家組長、清華大學國家CI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中心副總工程師柴躍廷教授認為,狹義的電子商務,是一種以互聯網為基礎、以交易雙方為主體、以電子支付和結算為手段、以現代物流為支撐的新型商務模式;廣義的電子商務是基于網絡的生產、流通、消費的全新經濟與社會活動形式。在這個意義上講,人們常提的供應鏈管理乃至客戶關系管理都屬于制造業外部信息化,也就是電子商務體系的一部分。電信企業在為制造企業搭建電子商務服務平臺時,應將服務內容從交易環節進一步向供應鏈管理和協作環節延伸。
經過對一批裝備制造企業的調查我們發現,裝備制造業供應鏈管理發展具有階段性特點,不同階段對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和網絡應用的需求不同:首先是企業基礎數字化階段,企業必須通盤掌握其生產流程各個方面的情況,這包括實時了解訂單、存貨、財務等方面的狀況。其次是企業為其供應商及客戶提供業務協作的“可視性”,例如客戶可以通過電子數據交換(EDI)系統與企業連接,使用基于Web的自助式服務以及先進的存貨管理技術。再次是企業與企業間業務運營已經實現100%電子連接,因此可支持企業間業務協作程序、跨部門通信、協同業務規劃及財務結算自動化等舉措。近年國際貿易及金融領域發展迅速的“直通式交易處理”(STP)模式便是其中一個例子。最后是企業實現端對端的供應鏈可視性及優化,供應鏈各環節信息的實時提供、及時補充多種存貨,為生產工序提供恰到好處的支持。
由此可見,信息通信企業比較適合為供應鏈管理已經進入第二、三、四階段的企業提供相關服務。汽車、電子是供應鏈管理發展的領先行業。必須看到,整個供應鏈管理的“可視性”是非常關鍵的環節。為此,一些信息服務企業如Unisys已經專門提出了全球可視化商業概念,使企業和政府能夠追蹤和保護貨物和資產。這種全面的方法集成了現有系統,通過改造流程和實施技術,能夠創建企業之間的連接。
本報對裝備制造企業的實地調查還發現,當前直接針對裝備制造業搭建的第三方信息平臺還很少,技術上較為復雜,用戶無法自我維護;電子商務條件還不成熟,網上交易停留在“撮合”層面。專家指出,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臺應與有關行業組織或龍頭企業進行更深入的合作,進一步提升對裝備制造業的信息化支撐服務能力。
裝備制造業特征:產業鏈長、協作度高
裝備制造業不僅涉及機械加工業,還涉及材料、電子和機械零配件加工等相關行業。其產品范圍包括機械工業(含航空、航天、船舶和兵器等制造行業)和電子工業中的投資類產品,包括工作“母機”、重要的機械、電子基礎件、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等。
裝備制造行業的主要流程為產品的市場開發、產品的創新設計、產品的生產制造、產品的銷售及服務,是一個從市場到市場的循環。其中,產品的生產制造,從原材料、配套件的采購到零部件的加工、制造以及委托加工制造、上下游企業構成了一個產業鏈,產業鏈長、社會大生產分工協作度高。少數企業從事成品生產,大多數企業從事中間產品、零配件產品以及資本物品的生產。由于裝備制造業產品工藝復雜、制造過程長、產品及物料品種規格多、管理困難而復雜,因此也是信息技術應用的發源地,ERP、CRM、SRM、BI、EC、OA無一不是首先在機械制造業得到廣泛應用的。
隨著企業結構的優化,一大批傳統“大而全”、“小而全”的裝備主機廠與零部件生產廠逐步分離,零部件廠商作為中場企業面向廣大社會;主機廠作為支配型網絡制造企業的盟主,通過網絡與緊密合作伙伴及供應商協同運作,包括產品協同設計、協同商務及分散化網絡制造。就制造而言,網絡技術將設計、生產、銷售乃至服務一體化,網絡化制造貫穿于從訂單、經營活動組織的組建、產品的技術開發、設計、制造加工到銷售、售后服務等產品全壽命周期;就產業而言,網絡正在改造裝備制造業的產業結構與組織結構,一些產業中縱向一體化的趨勢正在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契約分包的合作方式。
裝備制造業信息化:供應鏈信息化是重點
因為裝備制造業產業鏈長、社會化分工度高,使裝備制造業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呈現出與消費品制造業不同的信息化需求,比如高度重視產品信息化、對客戶端關注度低于平均水平、高度依賴一體化的供應鏈管理。
與消費品制造業相比,裝備制造業信息化的首要特點是裝備的數字化,裝備或者說產品本身的信息化要求更高。也就是說要在傳統裝備產品中融入信息技術,比如加上傳感器、加上嵌入式軟件等,形成一個機械和信息相結合的、深度一體化的裝備——數字化裝備,使得裝備本身發生革命性變化。
裝備制造業客戶數量比較固定,對客戶信息需求不大,但對上下游供應鏈信息需求龐大而復雜。產業鏈上下游要對有關產品設計、計劃、生產資源、組織等類型的數據進行交互,不僅數據量大、數據類型和結構復雜,數據載體也是多介質的。企業和用戶之間以及企業與其合作伙伴之間只有通過實施供應鏈管理信息化,才能有效管理組織這些信息,選擇合作伙伴,實現敏捷化制造。
調查顯示,我國裝備制造業客戶關系管理系統(CRM)的應用水平低于制造業平均水平10%。應用CRM的企業也僅簡單記錄客戶基礎資料,系統本身也不大,沒有形成對信息的充分分析和利用。但在上下游各供應鏈環節,信息對組織生產的重要性越來越大。供應鏈管理信息化,對信息和信息服務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記者在我國老工業基地齊齊哈爾采訪時了解到,曾備受贊譽的三大軍工、兩大羅漢、國寶一重等傳統裝備制造企業,目前產品多數急需換代與更新,急需靠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但當前他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三大問題比較明顯地集中在供應鏈管理方面。
首先是企業間協同制造能力差。裝備制造業目前仍然處在訂單式生產階段,產品的設計隨著用戶需求向多樣化、多品種發展。雖然部分行業企業實施了信息化工程,如:CAD/CAPP/PDM/ERP等,但主要是從滿足企業自身發展需要來規劃建設的,還未從企業間動態聯盟、網絡協同的高度進行開放資源共享環境建設。
其次是零部件配套采購方式落后。在裝備制造行業數控機床的制造中,與之配套的數控系統,機械、液壓配套裝置,采購成本占機床總成本的30%~50%。目前的采購方式滿足不了生產的配套需要,存在許多采購弊端,采購費用高。
最后是供應商信息匱乏,對供貨計劃的變更信息不能及時跟蹤,造成供應商庫存成本居高不下。要解決這些共性問題,除了通過信息化工程,提升裝備制造業企業底層數字化和內部信息化能力之外,更迫切需要建立企業間網絡化共享平臺及上下游企業的零部件供應鏈,實現網絡化采購供應服務系統。
供應鏈信息化的方向:搭建第三方服務平臺
網絡化的制造、銷售、采購、售后服務以及承攬訂貨等方式,成為制造企業必不可缺的手段和工具。發達國家的裝備制造業出現了一批運營網絡市場的專業企業,從事機床、汽車及零部件、電子產品等各個領域的網絡市場運營。而這方面恰恰是我國制造業信息化當前最薄弱的環節。“十五”期間,一大批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加快信息化建設,在生產和內部管理領域如CAD、CIMS、ERP等方面積累了不少經驗,但供應鏈的網絡化程度和經營管理能力與之并不平衡。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三方的供應鏈服務平臺發育還不成熟。
專家認為,供應鏈管理方面的信息化是廣義的電子商務平臺服務的一部分。除了少數實力雄厚、上下游整合能力強大的核心企業,裝備制造業自身去搭建供應鏈管理的平臺是不經濟的,應由日益發達的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來提供。國家“十五”科技攻關“現代物流與電子商務”專家組長、清華大學國家CIMS(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中心副總工程師柴躍廷教授認為,狹義的電子商務,是一種以互聯網為基礎、以交易雙方為主體、以電子支付和結算為手段、以現代物流為支撐的新型商務模式;廣義的電子商務是基于網絡的生產、流通、消費的全新經濟與社會活動形式。在這個意義上講,人們常提的供應鏈管理乃至客戶關系管理都屬于制造業外部信息化,也就是電子商務體系的一部分。電信企業在為制造企業搭建電子商務服務平臺時,應將服務內容從交易環節進一步向供應鏈管理和協作環節延伸。
經過對一批裝備制造企業的調查我們發現,裝備制造業供應鏈管理發展具有階段性特點,不同階段對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和網絡應用的需求不同:首先是企業基礎數字化階段,企業必須通盤掌握其生產流程各個方面的情況,這包括實時了解訂單、存貨、財務等方面的狀況。其次是企業為其供應商及客戶提供業務協作的“可視性”,例如客戶可以通過電子數據交換(EDI)系統與企業連接,使用基于Web的自助式服務以及先進的存貨管理技術。再次是企業與企業間業務運營已經實現100%電子連接,因此可支持企業間業務協作程序、跨部門通信、協同業務規劃及財務結算自動化等舉措。近年國際貿易及金融領域發展迅速的“直通式交易處理”(STP)模式便是其中一個例子。最后是企業實現端對端的供應鏈可視性及優化,供應鏈各環節信息的實時提供、及時補充多種存貨,為生產工序提供恰到好處的支持。
由此可見,信息通信企業比較適合為供應鏈管理已經進入第二、三、四階段的企業提供相關服務。汽車、電子是供應鏈管理發展的領先行業。必須看到,整個供應鏈管理的“可視性”是非常關鍵的環節。為此,一些信息服務企業如Unisys已經專門提出了全球可視化商業概念,使企業和政府能夠追蹤和保護貨物和資產。這種全面的方法集成了現有系統,通過改造流程和實施技術,能夠創建企業之間的連接。
本報對裝備制造企業的實地調查還發現,當前直接針對裝備制造業搭建的第三方信息平臺還很少,技術上較為復雜,用戶無法自我維護;電子商務條件還不成熟,網上交易停留在“撮合”層面。專家指出,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平臺應與有關行業組織或龍頭企業進行更深入的合作,進一步提升對裝備制造業的信息化支撐服務能力。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文章
RFID混凝土預制構件全生命周期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統
一、引言當前,國內正在大力推行住宅產業化,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作為一種工業化建筑結構的形式逐漸被重新關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就是將混凝土結構拆分為多種預制構件單元(梁、柱、樓板等),在預制構件工廠澆筑成型,再運輸至施工現場,吊裝...
12月25日 16:50健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