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聯網發展人性化需求迫在眉睫
如今,幾乎每個汽車品牌包括自主品牌都在醞釀和完善自己的車聯網產品,在這場變革來臨之前,車企要明白的是:消費者到底需要怎樣的車聯網?
20年后,我們駕駛的汽車會是什么樣?我們見證過蘋果引導手機智能革命,一次次的發布承載人們對生活的更高追求的期望。無獨有偶,汽車的改變雖不如手機那般劇烈,但確實在一點一滴的改變的人們生活,人們對于汽車已經不單只是交通工具那么簡單。
近期,上汽發布了最新的inkaNet3.0人機交互系統,這款“車聯網”產品可以做到95%的操作讓駕駛員的視線不離前方,并且新系統的功能更加強大。讓人們逐漸認識到汽車會帶給人們除去駕駛之外的體驗,但實際的應用卻遙不可及。
北京市北辰亞運村汽車商務信息中心經理郭詠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指出:“車聯網好比蘋果在手機做的改變一樣,將信息技術更好的用在汽車上,但是就目前技術水平在推廣上還是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
專家指出,目前我國車聯網產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是:產業體系尚未建立、產業總體尚處于起步階段,立法不足與法律障礙問題并存,產業交叉,管理協調難度大,產業鏈封閉孤立,創新業務盈利模式難以建立;核心技術水平相對落后,標準化工作缺乏有效的統籌協調;安全問題突出。
在這個被互聯網席卷的時代,汽車將不再是一座信息孤島,車聯網正在興起。接下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汽車品牌深切關注到車聯網這一片綠田。然而大家在蜂擁而至前,需搞明白,車聯網作為一個新生事物,不是為了做樣子,也不是為了給冰冷的機器貼金。真正接地氣的車聯網技術應該從中國消費者操作習慣、駕駛需求出發,做到操作極致簡單,內容極大豐富,這才是真正的創新。北京市德貝思營銷管理有限公司馬麟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中指出:“就目前車聯網發展而言,車聯網的發展與汽車開發周期發展之間是存在矛盾的,信息技術的更新換代是很快的,反觀汽車是需要數年的周期,這樣就需要車企與互聯網之間形成一種很好的整合。”
回顧車聯網的歷史,早在上世紀90年代,很多國際汽車品牌商已經開始著手這方面的研發。如今,幾乎每個汽車品牌包括自主品牌都在醞釀和完善自己的車聯網產品,在這場變革來臨之前,車企要明白的是:消費者到底需要怎樣的車聯網?
真正的車聯網應該是多個信息系統一體化的,人、車、路、環境之間的信息是互通的,基于物聯網技術的車聯網。乘用車車聯網系統的開發難題不在技術也不在政策,小轎車作為一款消費性工具,對于系統到底能提供哪些信息服務,對這些信息服務的剛性需求到底有多大,客戶是否愿意承擔這筆費用,產業鏈中誰來承擔這個收費的角色,這些問題一直沒有明確的答案。只有理清楚這些問題,產業鏈中各個角色就愿意“掏錢”來建設該系統,這樣,才會形成比較扎實的車聯網產業鏈。
上汽乘用車總經理陳志鑫對于車聯網技術也表態:“一切脫離人性化用戶體驗的汽車科技,都是空談。”
基于此種現象,車聯網行業提出要學習移動互聯網,建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用戶行為創新的方法。“車聯網要帶給整個汽車消費者全新的體驗,研究智能汽車,包括自動駕駛及無人駕駛的汽車。”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楊景說。
相關文章
新基建火了,車聯網如何趕上這趟東風快車?
“新基建”概念一石激起千層浪。從5G基建、特高壓、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到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基建話題熱度一直高居不下。“新基建”看似新奇,但其中一些概念并不是新奇事物。如5G網絡,...
“車聯網大腦”中國出貨量第一 慧翰股份能否走出汽車業下滑期?
汽車越來越不像傳統意義上的汽車了。不僅在“代步工具”這一角色上,汽車扮演得愈加出色,而且它變得越來越“智能”:假設你即將出門,尚未出發,汽車便自動啟動,調好車內溫度,甚至音樂;等你上車之時,一切環境都舒適得“剛剛好”;你想...
車聯網如何在物流產業落地?
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發布消息,2020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72億輛,其中汽車2.81億輛;機動車駕駛人達4.56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4.18億人。2020年全國新注冊登記機動車3328萬輛,新領證駕駛人2231萬人。全國70...
疫情之后車聯網需求迫切,映翰通如何率先踏入這條“少有人走的路”?
受疫情影響,全球對于車聯網發展的緊迫性更趨迫切。待未來疫情結束之后,車聯網也將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基于深厚的技術和市場沉淀,工業物聯網領域領軍者映翰通網絡立足于汽車后裝市場,以物聯網時代思考者的身份在車聯網領域開始了深耕和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