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垃圾清運難題的柯橋實驗——智慧環衛新變革
在“數字環衛”監控中心,垃圾桶在傾倒之后會由紅色變綠色。
黃華林(右)和趙建設在湖西路上清理垃圾。
身在城市,你是否遭遇過垃圾桶滿溢、阻塞通道、滯后清理所帶來的惡臭撲鼻?
住建部的一項調查數據表明,城市垃圾總量不斷攀升,全國目前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遭遇“垃圾圍城”的困境。
以杭州為例,這個日產垃圾7700余噸的城市,用長約6米、裝載量為2.5噸的垃圾車運輸,長度接近20公里,相當于可圍滿1.3個西湖周邊沿岸。
城市垃圾,從分類、清運以及終端處理,都是亟需破解的難題。
在紹興柯橋區(原紹興縣),一種新型“數字環衛”的出現,帶來了意想不到的便捷。它對破解垃圾清運難題有啥幫助?智能化保潔,將給清理城市垃圾帶來怎樣的新變革?
一只垃圾桶的自述
我是紹興柯橋區湖西路上的一只垃圾桶,再過幾個月,我就要滿1歲了。從外表看,我和其他垃圾桶沒什么不同——軍綠色外表,長方形桶身、四個滾輪,外加大翻蓋。
我的秘密武器,是貼在桶身上的一條巧克力大小的黑色長條感應器,環衛工叔叔阿姨管它叫做“電子標簽”。每天清早,當我與我的“好兄弟”垃圾清運車見面時,環衛工會將我從人行道拖拽到清運車后面,輕輕啟動自動裝置,滿滿一大桶垃圾在“機械手”的助力下,一股腦翻倒入車的肚子里。
在翻身倒垃圾的一剎那,我身上的“RFID電子標簽”會被安裝在垃圾清運車上的掃描機具掃到,這是一種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就像超市售貨員在掃描的條形碼。
當我的名片被掃描到時,柯橋區城市管理監督服務中心的“數字環衛”大屏幕上,原先標識為紅色的“未清理垃圾桶”圖標瞬間變成了綠色的“已清理”狀態。監控中心還可以隨時掌握我被傾倒的時間、傾倒的頻率以及垃圾車傾倒其他垃圾桶的個數、行駛軌跡。如果我被遺忘或是漏倒,城市管理監督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會收到反饋,立刻督促環衛工將我清理干凈。
而我的兄弟垃圾車比我還要高端、洋氣。它和全區9輛灑水車、14輛掃地車和340輛渣土車的身上被裝有GPS、GIS定位系統。在監控中心和環衛處,工作人員能實現對車輛位置、作業情況的全方位監控,直觀了解區域內所有車輛的運行路線,進行合理的調度和作業計劃安排。
比如有的垃圾車、渣土車被劃定了垃圾填埋、渣土傾倒的指定區域,如果他們超出此范圍作業,將被定位遙感記錄在案,直接對作業當事人進行處罰。再比如,有的掃地車、灑水車行駛速度超過每小時20公里、沒有認真作業,監控中心的工作人員也能發現。
聽說,在我和兄弟姐妹問世之前,紹興的垃圾收集很長一段時間采用人力三輪車,不僅形象不好看,而且密閉也不到位,非常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這也讓負責垃圾收運的叔叔阿姨們加大了工作強度,降低了工作效率。
據說,在我們身上安裝電子貼標并進行實時監控,這在浙江省環衛系統還是第一家。
三名環衛工的傾訴
上午10時,一輛“浙DF5119”的垃圾清運車準時行駛在湖西路上。環衛工黃華林和趙建設將垃圾桶拖拽到清運車前。
“早上3時起床,再晚就來不及了。天亮后,路上車子越來越多,把垃圾桶搬出來就更困難了。”四川人黃華林與河南人趙建設,和垃圾運輸車司機孫社偉組成三人拍檔。
黃華林告訴記者,他們每天要負責明珠路、萬商路、鑒湖路等多個路段,還有近20家單位門前的垃圾清理工作。一天至少收集垃圾兩次。由于路線長,收集一次最快也要兩個小時。一般安排在凌晨收集一次,臨近中午再收集一次,11時左右收工。
但也有例外。放在飯店或者小區門口的垃圾桶里垃圾較多,很容易滿溢。在飯店林立的湖西路、市場密集的萬商路上,記者看到,不到中午,垃圾桶里已經堆得滿滿的。
趙建設說,市場門口的人行道上,由于停了很多車,有時候垃圾桶被夾在車輛堆里看不到,或是輕易拽不出來,他們工作量太多難免會忘記掉。現在有了“數字環衛”,如果遺漏了垃圾桶,他們會收到提醒。
在柯橋“數字城管”監控中心,記者看到,大屏幕顯示了一張柯橋城區的環衛地圖。一條“活動”著的紅線就是一輛環衛車正在路上清掃的實時狀況。而打開以前的軌跡記錄檔案,可以清晰地查看到孫社偉垃圾車的清運路線。
不僅垃圾桶長時間滿溢的情況不見了,環衛工作的效率也大幅提升。這點,每天在育才路等路段開灑水車灑水的韓燕行最有發言權。他上午10時半就收工了,比過去提前了近半個小時。
韓師傅說,以前灑水,同一條路可能出現兩輛灑水車,或者其他車輛同時作業。“有了‘數字環衛’的調配,避免了做無用功,也能和掃地車、垃圾車把時間錯開。”
智慧環衛的未來
如今,柯橋城區東至鏡水路、南至104國道、西至稽山路、北至華齊路的區域范圍內,放在主干道上的412只垃圾桶已經安裝上了電子貼標,裝有機具感應器的垃圾車有7輛。柯橋區城市管理監督服務中心主任韓小平表示,接下去,“數字環衛”系統將會向次干道和周邊的中心鎮擴面。
未來,工作人員還可以直接在平臺上了解所有環衛作業車輛的出車時間、收車時間、行駛里程、百公里油耗、工作完成進度等基本信息。“針對超速、超時停泊、油耗異常等事件,智能系統可自動形成預警,并在每日下班前生成考核評價。”
“但我們的環衛工作距離真正的‘智能化’還有一段距離。”韓小平說,目前“垃圾桶有沒有滿、有沒有被移動”還無法實時監測。
而老小區道路狹窄,大型環衛運輸車開不進去,因此,一些老小區的垃圾清運,還由小型電動垃圾運輸車甚至人力三輪車在清理。這些垃圾桶經常需要用干凈的換下臟的,每天不斷地在“流動”,這也是小區垃圾桶難以貼電子標簽進行管理的原因之一。
為了彌補這方面的技術不足,他們也想了不少辦法。
比如,有些地方一天兩次收集過后仍有較多垃圾,散布在城區的“數字城管”工作人員看到后,會用定制的智能手機把情況拍攝并上傳到“數字環衛”管理平臺,管理人員會指派垃圾清運車再去清理。
工作人員蔣曉琴現場為記者演示了垃圾滿溢的事件處理。早上8時39分,“數字城管”采集員拍攝照片上傳到監控中心,不到3分鐘,值班人員對案卷予以立案并將任務轉交給環衛處,環衛處核查屬實后,立刻找環衛工處理。9時38分,“數字城管”采集員將清理好的現場信息再次進行拍照上傳,問題處理完畢,時間不足1小時。
“我們會把處理時間縮得更短。”韓小平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