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場” 重塑先進生產力代表形象
海南農墾的歷史輝煌,曾經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沒人會否認。農墾現在還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嗎?面對農墾現狀,作為農墾人要肯定回答這個問題感到底氣不足。10月18日海南農墾發展改革工作會議召開,“頂層設計”從制度層面明確了海南農墾發展改革方向,讓農墾人倍感振奮、信心大增。但興奮之余,冷靜思考,還是有危機感----農墾的未來并不是高枕無憂;還是有緊迫感??農墾要成為海南新的“增長極”、“頂梁柱”,任務艱巨,任重道遠。
怎樣重塑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發展“智慧農場”,也許是一條值得探索的路徑。
一、 發展“智慧農場”的重要意義
2008年11月,在紐約召開的外國關系理事會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 這一理念,進而引發了全球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術創造性地充分運用在城市的各行各業之中,使城市工作生活更加智能,更加高效利用資源,實現智慧技術高度集成、智慧產業高端發展、智慧服務高效便民、以人為本持續創新,是數字城市向智慧城市的跨越。智慧城市建設將智慧化技術與人的行為方式、經濟增長方式、社會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乃至制度法律的變革創新相結合,必將改變人們行為方式和社會運行模式,是城市發展的一種新思維、新模式、新形態,是城市信息化發展到更高階段的必然產物。
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為了規范和推動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引領中國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路,于2012年12月正式印發了《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暫行管理辦法》和《國家智慧城市(區、鎮)試點指標體系(試行)》兩個文件。建設智慧城市成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創新驅動發展、推動新型城鎮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智慧城市試點贏得了全國各地高度重視,踴躍申報,到2013年8月,國家智慧城市試點總數達到193個。
萬寧市是我省唯一入選“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2013全球智慧城市高峰論壇”籌備會10月15-16日在萬寧興隆召開。10月17日海南省工信廳、海南省信息化專家協會組織的“智慧海南?智慧城市高峰論壇”在海口召開。上世紀90年代,海南提出的“智能島”建設在全國引人矚目。“智慧海南”是“智能島”的升華,與“科學發展、綠色崛起”一脈相承、本質相通。“智慧海南”很可能成為海南發展戰略上的新方向。
海南要“智慧”,農墾不能拖后腿。今年上半年,總局新一屆領導班子根據黨的十八大提出"新四化"要求,針對農墾當前的改革發展狀況和現實需要,高瞻遠矚地提出了要在墾區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以建設“智慧農墾”為抓手,將農場生產、生活、管理信息化有機結合在一起,創新發展,實現總局新一輪發展改革戰略部署。
首先, 發展“智慧農場”可以率先實現“新四化”中的“三化”融合。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中國未來30年經濟發展的重頭戲。建設“智慧農場”能融合“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踐行十八大精神最好的實際行動。
其次,緊跟“海南國際旅游島發展戰略”,在“智慧農場”發展休閑農業大有作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六大發展戰略有三大戰略與農業有關:國家熱帶現代農業基地、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基于休閑農莊、農舍發展度假養老產業,前景不可估量。
再次,“智慧農場”凝聚了當今最新科技成就,體現了先進生產力,最終又能落腳到農墾改革的根本目的上----農場經濟發展、職工增收致富。
二、發展“智慧農場”的總體構想
科技是人類發展的不竭動力,信息技術改變現代工作和生活方式。如果將農場比喻為即將起飛的“飛機”,“智慧農場”的總體構想是為農場插上科技和信息兩個“翅膀”,打造成三個基地:
一是匯聚成熟農業技術和尖端科技成果,打造熱帶現代農業標準化示范推廣基地,包括良種苗木組培、新型介質栽培、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立體循環農業、生物防治、智能溫室、高效實用農機等。
二是充分應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3S、4G、電子商務、音頻視頻、數字地理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商務理念,實現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生產和管理信息化,打造智慧農業展示基地;
三是利用國際旅游島發展戰略,創新突破土地政策限制,打造生態文明休閑度假養老基地。
三、“智慧農場”試點的可行性
關于 “智慧農場”試點的可行性我有三點認識:
首先,我認為,在海南打造“智慧農場”比“智慧城市”建設更具有可行性。從全世界“智慧城市”建設熱潮中冷靜評估,“智慧城市”建設的復雜性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智慧城市”建設必須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萬寧要成為“智慧城市”,海南要成為“智慧海南”,談何容易。即使有了雄厚的經濟實力,也并不一定就能建成理想的“智慧城市”。試想,一個交通擁擠、霧霾籠罩的城市能被認為是“智慧”的嗎?相反,打造“智慧農場”則沒有那么復雜,而且范圍小,更容易突破,更可能成功。
其次,“智慧農場”,企業很難搞,因為要面對的不僅僅是產業與商務問題;政府不能搞,因為在市場經濟改革取向的環境下,政府與市場有邊界,政府不做企業能做的事是大勢所趨;只有農墾這種特殊體制才適合搞,因為農墾本質上是企業,但又肩負了一定的社會管理與服務職能。“智慧農場”事業,非農墾莫屬。
第三,集中各種惠農強農支農財政資金容易發揮聚集效應。每年各種各樣的財政扶持資金,比如農綜開發、農技推廣、良種補貼、農機補貼、測土配方、病蟲害統防統治,集中在一起,更能發揮作用,更能體現財政資金的扶持效果,反過來,又更容易進一步得到扶持。農場得到發展,職工得到實惠,皆大歡喜。
四、推進“智慧農場”建設的工作思路
利用2014年科技專項資金,對“智慧農場”構想進行深入研究與論證。在此基礎上,精心策劃,邀請農業部、工信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改革研究院等高端專家學者進行高峰論證,提出建立“智慧農場試驗區”,爭取省委省政府賦予試驗區“特區”政策。初步設想,試驗區參考特區政策,構建“農業特區”,既是科技試驗區,又是政策試驗區。政策試驗區的核心是休閑農業的土地指標、土地性質、 行政權、受益權等土地政策突破和創新,比如:在試驗區內允許10%或更多的土地用于生產生活、休閑養老設施建設。這些設施只要用于經營,不倒賣,“農業特區”政策還是有可能落地農墾的。即使一時不能爭取到“農業特區”政策,以農墾的條件,以農墾新一屆領導的魄力和決心,選一個農場系統規劃、先行先試,不張揚、穩步推,一定有成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