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分析和決策是新一代智慧城市的大腦
自智慧地球概念于2008年11月提出以來,整個地球都沉浸在如何變得更加智慧這個龐大的課題里,各種想法層出不窮,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地球神經系統的不斷發達而智能缺乏。本文借神經系統和大腦智慧這個話題,就如何建立智慧城市的智能系統做一些探討。我們認為,大數據(Big Data)分析和決策是新一代智慧城市的大腦,是提升智慧城市“智商”的關鍵。
首先我們看看人類是如何傳遞信息的。
2000多年前,人類已經開始使用烽火臺。間隔幾里的眾多烽火臺,集信息收集、傳遞為一身,能夠及時把外敵入侵的信息,較快地傳遞回農耕文明王國的決策系統。
在漫長的歷史上,還有相當長的時間,人類使用800里加急傳遞重大情報。用這種換馬不換人的方法,來提高信息傳遞的效率,為中央決策者做出正確及時的決定提供重要的信息情報保障。
1844年5月,美國科學家塞約爾·莫爾斯,在國會大廈最高法院會議室,向正在巴爾的摩的艾爾弗雷德·維爾發了世界上第一封電報。第一封電報的內容是圣經的詩句:“上帝成就了何等的大事!”。 盡管這份電報只傳送了65公里之遙,但它成功地開創了長距離通訊聯系的新時代。
1876年3月10日,亞力山大·貝爾發明了電話。人類的聲音第一次通過電纜從一個終端設備被傳送到另一個終端設備。1892年,紐約到芝加哥的電話線路開通。亞力山大·貝爾第一個試音:“喂,芝加哥。”這一歷史性的聲音,開啟了人類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使用電話的新紀元。從那時起到現在,100多年過去了,電話仍然是最方便、很實用的通訊工具,遍布在大街小巷、辦公室和眾多家庭中。
當然,歷史走到今天,眾多的互聯終端、手機、攝像頭、個人電腦已不是傳遞簡單的信息和通通電話了,這些終端可以收集海量的語音、圖片、視頻、文字、位置等信息、又通過3G、4G、互聯網絡,快速地把它們匯集到大型的信息中心或網站,滿足商業、文化、經濟、政治和軍事方面的應用需求。
人類的計算能力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呢?
遠古時期,人類使用結繩計數,開啟了人類對數字的記錄和計算。后來,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又發明了算盤、手搖計算機等比較簡單的機械性計算工具。
1946年,人類發明了第一臺由電子管組成的電子計算機。相比今天的計算機,它顯得既龐大又簡陋,計算能力與現在不可同日而語。但它卻莊嚴地標志著人類的計算工具告別了機械時代、人類的計算能力有了巨大的飛躍。
時至今日,超級計算機、云計算平臺的發展,使得人類的計算能力更上一層樓,處理數據的速度有了本質性的進步。與此同時,受物理法則的限制,在目前的計算機架構體系下,基于硅材料的比較經濟的計算能力的提高,也逐漸接近其上限。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人類信息傳遞的能力有了極大的提升、計算能力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是,對于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問題,人類的管理和服務系統,仍然顯得無能為力、無可奈何。例如,如何預測我們的發展方式是否會造成霧霾天氣?可信度有多高?如何能夠通過一些蛛絲馬跡來預防長江里滾滾而來的死豬?因此,今天人類的管理和服務系統,就如同這樣一個人,他身體的神經系統已經非常發達,建立大腦的纖維組織也已經發育到相當階段,但他的智商卻還是處于非常低下的等級,大腦缺乏處理信息的能力,不能進行智能的分析和決策,無法對社會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及時應對。所以,人類的管理和服務系統需要智慧大腦,需要在神經系統之上提高智商。而這恰恰是目前智慧城市發展的瓶頸。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汽車數量也呈幾何數量增加,城市里交通擁堵、交通污染、交通事故等日益嚴重。如何才能改善城市的交通狀況,使交通問題產生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是各大城市亟待解決的問題。各個城市的職能部門都把希望寄托在智能交通系統的建立上。
平安居住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另一個重要目標。無論我們的社會發展到什么水平,老百姓都需要一個安全的社會環境。如何營造這樣的環境來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維持社會的穩定,預防和快速制止犯罪活動等,是政府管理部門必須面對的基本問題。
除了正常的社會管理和服務功能外,一個智慧城市還需要有完善的應急聯動系統,因為許多事件是不可預測的,尤其是城市的這種集中居住方式,不可預測事件的影響比分散居住的農村要大很多。因此,一個智慧城市的應急系統,要能夠對突發事件,如自然災害、交通事故、突發性群體事件、匪警火警等,做出即時、正確的反應,要能夠對應急資源的位置、力量等進行準確的定位和有效合理的使用,使其對百姓的損害和社會的影響減到最小。
另外,建設智慧城市,還需要利用科技的力量,著力解決好諸如醫療、教育、環保、位置服務、電子政務、旅游、城管等方方面面的社會服務問題。
我國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已經有不少探索,跟國外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縮小。許多智慧城市已經在大規模地使用攝像頭、監測儀、車浮卡、感應器等來收集交通、安防、人流、物流等方面的信息,城市管理部門也已經開始使用這些信息來管理各方面的需求。實踐經驗證明,一個智慧城市,不僅僅需要有眾多的攝像頭、傳感器等來收集信息,建立其信息神經系統,而且更需要有一個智慧的大腦系統,來統籌管理和運用好收集到的信息。我們稱這個大腦系統的智能水平為城市的“智商”。
據估計,一個中大規模的城市,一個季度就能產生10PB到100PB級別的數據,這樣量級的數據規模,是一般信息系統無法有效處理的。因此,一個智慧城市的建設,是離不開強大信息處理后臺系統的建設的。只有建立起相應的處理能力,才可以將這些收集到的信息用于更加有效、科學的城市管理和建造環保、綠色的居住環境上來,才有可能在安防、醫療、交通、教育、環保等各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務,從而真正實現智慧城市的目標
一般來說,智慧城市通常需要兩大智能系統:一是集智慧交通、智慧安居、智慧應急、智慧城管、智慧能源等功能為一體的城市管理系統;二是集教育、醫療、寬帶(WiFi)、位置服務、智慧旅游等生活服務為一體的城市服務系統。而這兩大智能系統又是有機關聯的,成為智慧城市的大腦。
為了更好地完成這兩大系統的功能,必須在大規模數據收集基礎上,進行快速分析和智能決策。這種分析和決策,已經成為建設智慧城市的關鍵。例如,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智能交通,需要對大量的車輛數據和道路狀況進行快速的智能分析,從而解決道路預測、路線計劃、流量管理等時效性較強的問題,并對突發事件有效地響應。再例如,如何對海量視頻圖像進行快速檢索和匹配,從而找到特定的人或物體的行蹤,也是平安居住方面急需解決的當務之急。
怎么構建智慧城市的大腦,提升其“智商”呢?
我們的研究表明,相對應于以傳感器、電子眼收集數據為代表的第一代智慧城市,具有智能分析和決策能力的智慧城市是新一代智慧城市(或稱第二代智慧城市)。在大數據技術開啟之前,人們討論和實踐的基于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最新”信息技術的智慧城市,實際上只是給智慧城市建造“神經系統”和非常有限并相互關聯不深的“初級智慧”,城市并沒有真正的智慧化。因此,我國目前能看到的所謂智慧城市,基本上屬于神經系統發達而智慧不足的“弱智城市”。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恰恰為解決智慧城市的“智商”問題提供了有效的工具。這主要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首先,大數據技術能夠提供工具來解決城市管理所面臨的問題。例如,大數據技術能夠快速處理大量包括視頻、語音等非結構性數據,能在海量數據、惡劣網絡環境和復雜業務處理情況下,實現大量圖片的實時網絡傳輸和快速持久化存儲;能夠同時對任意站點的圖像、視頻進行顯示,流暢播放、實時對比、快速報警;能夠進行多條件檢索等,從而更好地解決交通監管、安全防護等問題。大數據技術可以使醫療、教育等服務更加流暢、更加人性化。大數據技術存儲的海量多類型、富維度的醫療記錄可以使診斷更加準確、快速,并節約費用。
其次,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智慧城市IT系統,可以使整個城市信息集中在一個平臺上,使城市管理系統成為一個完整的大腦,從而能夠將城市管理的分析和決策集成化。過去幾年,由于技術因素的限制,很多智慧城市系統仍然建立在獨立的信息模塊之上。例如,交通部門的數據和公安部門的數據不在同一個IT系統內。再例如,應急處理所需要的交通、安防、醫療、位置等信息的數據協同非常難以實現,有效的應急處理也只能可望不可及。因此,“信息孤島”現象很普遍。大數據技術對解決上述難題提供了新的希望。大數據技術能夠在收集智慧城市各模塊數據的基礎上,對數據進行交互分析,從而建立起基于數據的、超越傳統感知和經驗的輔助決策系統。例如,市內某路段的車流變得異常,城市管理系統可以推斷出這里非常可能出了車禍或其它事故,從而及時派出警車排除故障。再例如,如果城市某地發生了重大事故,城市管理系統可以從全局出發,了解并管理全部的救急資源,協調和安排好警車、消防車、救護車等資源的調度和使用。同時,管理系統還能夠獲取傷病人員的個人健康檔案,準確地提供醫療等善后服務,也能夠準確地獲取事故地段的地質、建設、管道等情況,從而更好地處理事故。
最后,大數據智能分析能夠給智慧城市的管理和服務系統提供新的洞察力。因為城市的各項管理和服務是持續進行的,日積月累,自然會形成大量數據的積累,在這些數據中也必然隱藏著對這個城市一些潛在特征的描述。社會科學的很多規律和經驗,在海量積累的數據里自然存在著,在等待我們去發現和了解,從而為城市的智慧化、精細化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如果使用現代人工智能的方法,例如,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演繹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知識表現(knowledge representation),統計推理(Bayesian inference)、語義分析(semantic analysis)等,對城市本身各個模塊產生的數據進行交互分析,非常可能產生新的商業價值和新的管理和服務建議。例如,通過人工智能的方法,交互分析長江某區域商業飼料銷售的數據、獸藥銷售的數據、養殖面積的數據、天氣預報的數據、環境污染的數據等,我們也許能夠了解一些死豬會出現在長江的隱性規律,并由此采取相應的措施來保障長江的清潔、防范疾病的蔓延、為飼養農戶提供及時的幫助。此外,各城市還可以根據對環境監測歷史數據的綜合分析,預測火災、水災等自然災害的發生規律。
綜上所述,大數據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建造真正的智慧城市逐漸夯實了技術基礎。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新一代智慧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具有后發優勢。新一代智慧城市不僅會有以感知化和互聯互通為特征的神經系統,還將會有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的綜合智能化分析和決策系統。只有這樣的智能化系統,才能使智慧城市的管理系統和服務系統充分、有效、合理地發揮各自的作用,解決目前困擾各地的“信息孤島”現象,做到信息資源的共享,智能決策的集成,實現智慧城市讓城市生活更美好、更幸福的目標。因此,可以說,大數據分析和決策是新一代智慧城市的大腦,是提升智慧城市“智商”的關鍵。(劉箭、張海濤、祝效國)
本文作者簡介:
劉箭,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科技部重大專項辦公室獨立專家、國家千人計劃評審專家、上海千人計劃專家、上海特聘專家、蘭州大學兼職教授、浪新微電子系統(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曾與同事創立普然通訊技術有限公司,普然通訊被斯坦福大學校長John Hennessy博士(也是MIPS公司的創始人)創辦的Atheros公司并購。入選上海浦東國際人才城名人堂和上海市歐美同學會光榮榜,來自美國硅谷,獲得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電子工程博士學位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微博)EMBA學位。
張海濤,浪新微電子系統(上海)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負責大數據和云計算業務。曾任成都海初軟件公司創始人/董事長,研發CRM、垂直搜索引擎、知識庫管理、IOS應用等產品。曾任職于美國硅谷和北卡州,從事人工智能、金融模型、電子商務方面的軟件開發工作。1978年入學北京大學數學系,1987年獲得布加勒斯特大學數學博士學位。
祝效國(Kevin Zhu),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加利福尼亞大學終身教授/博導,美國“總統獎”獲得者,中國國家級“海外杰出青年學者”,創新創業導師、信息化專家,其專業特長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物聯網、智慧城市、電子商務、大數據營銷等,研究成果引用率及影響力在本領域名列全球前10名。
相關文章
報告揭露智慧城市技術差距
在G20全球智慧城市聯盟的36個先鋒城市中,幾乎所有城市都存在與智慧城市技術相關的政策差距。接受調查的城市跨越22個國家,包括加拿大的多倫多、印度的班加羅爾和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去年11月,作為聯盟的一部分,這些城市同意制定采用...
現代邊緣、無線和堅固的物聯網無線網關如何幫助改善智慧城市
部署在智慧城市中的大多數物聯網或工業物聯網都會生成大量數據,這對于許多應用程序來說都是完美的。但是,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東西,需要按時處理和交付。例如,智能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使用多組物聯網傳感器和攝像機來收集現場數據,然后...
為何說物聯網安全將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石?
疫情大考下,眾多智慧城市的技術應用在戰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政策、社會、技術和實踐背景等四維利好的推動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蓬勃發展。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支出規模將達到180...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五大應用
智慧城市是基礎設施發展的新熱詞。隨著涌入城市的人口穩步增加,以及對更好地處理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舊金山和首爾等幾個城市正在試驗新興技術,使他們的城市更加智能。這些新趨勢技術包括物聯網(IoT)和大數據,它們徹底改變了我們分析人...
彈性智慧城市需要監控視頻數據
COVID-19告訴我們,城市在管理和遏制危機方面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正如《今日城市》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后COVID之路需要改變市政思維——從建設“智慧城市”到建設“有彈性的城市”。當我們開始關注在這種比例的大流行之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