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智能電網建設有助于推動智慧城市發展
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劉振亞在《智能電網與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文中,高度概括了智能電網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基礎承載平臺和全局性推動作用,即推動能源開發方式變革、推動能源配置方式變革、推動能源消費方式變革、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變革和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電網與城市緊密相連,智能與智慧相伴相生,智能電網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成為凸顯這一基礎平臺和全局性推動作用的代表性縮影。
以2010年為例,城鎮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85%;占全國13.3%地域總面積的城市市轄區,消費了全社會電力的55%。城市發展高度依賴能源的開發形式、配置方式和消費模式。智慧城市是城市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方向,已經成為國家“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小康社會”的有效途徑。電網是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電力的輸送和保障是城市的命脈。智能電網的發展,不僅表現為電網功能作用、物理形態和網架結構的深刻變化,電網的智能化水平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城市的智慧化程度。作為智慧城市能源供應和服務的“高速公路”,智能電網更是促進能源轉型、塑造全新能源生產和消費觀,實現城市發展方式和管理方式轉變的重要力量。
推動能源開發配置方式變革,
構筑開放互動的都市能源互聯網
目前我國能源資源仍以煤為主,長三角地區火電裝機容量1.4億千瓦,換算到單位面積的裝機容量,是西北地區的26倍。為了促進能源結構從以煤為主轉變為多元化的節能環保能源結構,國家規劃到2015年實現光伏發電3500萬千瓦(分布式占60%),主要集中在中東部,電動汽車50萬輛;2020年光伏發電1億千瓦(分布式占60%)和電動汽車500萬輛的目標。推動能源開發配置方式變革就是把發電作為一次能源轉換利用的重要方向,大力開發清潔能源;把電網作為能源配置的重要基礎平臺,構筑開放互動的都市能源互聯網,靈活適應各類電源發電上網和滿足客戶多樣化用電需求。
智慧城市需要清潔綠色能源。開放、靈活的服務型智能電網建設,必將促進清潔能源和分布式電源快速發展,推動能源開發從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轉變,推動能源生產模式從以集中生產為主,向集中生產與分布式生產并重轉變,為構筑開放互動的都市能源互聯網提供基礎網絡平臺。目前上海市已并網投運各類清潔能源項目45項,總容量約42萬千瓦。其中,風電項目11項,總容量31.74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18項,總容量約2.2萬千瓦。2012年11月以來,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已受理38家項目單位申請,容量達30萬千瓦,已投運5萬千瓦,發電量達2500萬千瓦時;已受理個人光伏申請70家,容量320千瓦,60家已實現并網,發電量達6萬千瓦時,其中上網電量3.5萬千瓦時。
推動能源消費方式變革,
助推綠色宜居城市發展
《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指出,作為中國城市群最為發達的珠三角地區和長三角地區霧霾天氣增加最快。今年10月份,上海市發布的《上海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2013-2017年)》,明確2017年PM2.5年均濃度在2012年基礎上下降20%。
智慧城市需要綠色消費方式。提高終端能源消費中的電能比重,引導城市能源消費方式綠色轉型,是降低社會能源消耗、破解城市極端氣候難題、營造和諧宜居生存環境的有效途徑。國網上海電力(600021)堅決貫徹上海市《關于進一步加大力度推進燃煤(重油)鍋爐和窯爐清潔能源替代工作的實施意見》,同時響應國家電網公司“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的電能替代工作要求,大力推廣電鍋爐替代項目。自5月啟動該項工作,目前該公司已改造燃煤鍋爐36臺,已與257家煤鍋爐用戶簽訂了電能替代意向書,涉及需改造煤鍋爐317臺,計劃今年改造400臺燃煤鍋爐,計劃至2015年改造2000臺燃煤鍋爐。
智慧城市需要綠色交通。智能電網在電力需求側能夠推動電動汽車、智能家電、智能家居的發展,對低碳消費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據上海環保部門分析,機動車排放PM2.5占比約25%,成為空氣污染的主要因素。國網上海電力致力于支持、服務上海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適度超前建設智能充換電服務網絡,已建成2020個電動汽車充電樁,啟動23座電動汽車充換電站建設,其中滬杭高速楓涇服務區城際互聯充換電站,實現了上海與長三角的互聯互通。今年9月份,上海市政府已申報推廣應用實施方案,提出2015年實現萬輛級應用的目標,與之相適應,將建設5000個電動汽車充電樁,50座電動汽車充換電站。
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變革,
支撐廣泛互聯的城市公共服務
智能電網作為新能源技術、智能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對接最終用戶的載體,其所提供的電力流、信息流和業務流可以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再次“融合”,由此形成的服務產品將使傳統的“電力”商品實現根本性的升級,所衍生的服務模式將成為全新的產業形態。這一革命無疑將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智慧城市的重要形態是廣泛互聯。通過電力光纖構建開放式光纖網絡平臺,注重支撐分布式能源、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提升電網智能化水平,服務智慧城市建設。國網上海電力目前已完成38.5萬戶覆蓋,其中成熟小區改造20萬戶,新建小區18.5萬戶。在光纖到戶覆蓋范圍內,該公司實現了以光纖通信為基礎的電能量采集、配電自動化、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網絡以及面向社會公眾服務的通信網絡,其中28162戶居民已享受到電力光纖帶來的高清電視點播、高速寬帶等增值服務。
今年9月29日,由國網上海電力與SMG合資的廣視通網絡通信傳媒有限公司入駐上海自貿區,正式開展智能電網、電信、電視增值業務,未來5年將拓展200萬戶居民客戶。
智慧城市需要綠色產業。城鎮化的前提,只有依靠產業,城鎮化產生的集聚效應、規模效應和協作分工效應才會得以發揮作用。國網上海電力穩步推進智能電網技術領域的科技攻關、產業推進和工程實踐,在新能源、柔性直流輸電、大容量電網儲能等技術領域開展了大量工作。全面完成國家863計劃課題“電動汽車智能充放儲一體化電站系統及工程示范”和國家支撐計劃課題“陳家鎮國際生態社區能源管理中心建設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按計劃推進國家支撐計劃課題“含高比例間歇式能源的區域型智能電網集成綜合示范”。積極推進崇明低碳化國際生態島的建設,依托“支撐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接入 服務分布式電源發展的智能電網綜合示范工程”,構建靈活智能電網,實現全島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的綜合利用。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浪潮中,
攜手推進智慧城市和智能電網建設
當能源、資源和環境承載力逐漸成為硬約束條件的情況下,城市和電網的傳統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智慧城市與智能電網應運而生,不斷凝聚新的智慧,融合新的技術,匯集更多共識,從而形成具有超越性和升級版的全新理念。智慧城市與智能電網不僅具有以面向未來的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共性技術特點,還有惠及民生、提升幸福感受,“讓生活更美好”的共同本質特征,更有激發城市新興業態活力的創新內涵。
城鎮化與工業化一道,是現代化的兩大引擎。城鎮化是涉及全國的大范圍社會進程,在由擴張性發展轉向限定城市邊界、優化空間結構發展的過程中,智慧城市建設必將發揮更大作用。在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漸行漸近,智能電網集成了第三次工業革命最為關鍵的新能源技術、智能技術、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把智能電網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先導產業,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優先發展,對于促進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經濟轉型升級和能源轉型具有廣泛的帶動作用。
但見時光流似箭,豈知天道曲如弓。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智能電網是推動能源變革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必由之路。今天,當時代的發展讓這兩條康莊大路交匯在一起,智慧城市和智能電網必將交相輝映,被賦予更多艱巨的歷史使命,產生巨大的能量,對城市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關文章
滬松江區抓緊建設智能電網產業化基地
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聚焦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抓緊建設智能電網、節能創能兩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完善松江新城南部區域概念性規劃。研究制定松江融入大虹橋商務區規劃方案。
智能電網是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突破口
人為破壞型創新,代表性技術是碳捕獲技術和清潔煤技術,它們或多或少和現有的知識和技術存在一定斷裂,但并沒有觸及到現有碳氫能源技術的根本。陳志的研究還指出,政府應該繼續推進能源市場特別是價格機制改革,以價格機制誘發能源技術的創新。...
智能電網應用推動儲能市場迅速發展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Lux Research的預測,全球針對交通工具與智能電網應用的電池、超級電容(supercapacitors)以及燃料電池(fuel cells)市場,將由2010年的214億美元成長一倍,在2015年擴充至...
如何利用RFID實現智能電網的設計
1.引言智能電網(亦稱為電網的智能化)是建立在集成、高速雙向通信網絡的基礎上,通過先進的傳感和測量技術、設備技術、控制方法以及決策支持系統技術的應用,實現電網的可靠、安全、經濟、環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標。針對現在電網系統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