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銀:推進信息化與生態文明有機結合
“這年頭,不會說相聲的老師絕對不是一個好廚子。如此說來,我就是說相聲的潛伏在GIS界的IT男。讓枯燥的信息化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撥動他人心弦,就是跨界的結果。學習優秀的別人,成就精彩的自己!讓1831在跨界中大放異彩。”這是@何春銀微想 在新浪微博中的一段分享,也正好能代表他的性格、能力和志向,作為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控中心主任的他,實施創建了一項跨行業、跨地區、跨學科全省共建共享的大型環境保護物聯網示范工程——“1831”,這個平臺走在全國最前列,甚至讓GIS領域的專業人士Esri公司全球業務副總裁直呼“Amazing”,打開了業內人士的思路,也幫助其他領域的人了解到技術對生態文明的重塑能力。
打破信息孤島的“一片云”
836家重點污染企業,每兩小時更新一次的實時數據,異常情況每日匯總公布……這一切,離不開代號“1831”的江蘇環保云平臺的支持。作為國內最先進的環保云平臺,“1831”不僅是觀照江蘇生態環保的“睛雨表”,更是江蘇環境智慧決策的重要依據和手段。據何春銀介紹,所謂“1831”是指建設一個全省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控系統;集成飲用水水源地、流域水環境、大氣環境、重點污染源(包括污水處理廠)、機動車尾氣、輻射環境、危險廢物、應急風險源等8個子監控系統;組建省、市、縣三級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環境監控運行機制。那么,“1831”里到底有哪些信息可查?這些數據又是從何而來的呢?1831的智慧就在于,我們并非坐鎮江蘇省環保廳的生態環境監控中心,在位于北京某咖啡廳的采訪地點,何春銀打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電腦就給記者展示了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流域水質自動監控等實時的數據。事實上,云平臺云集的數據遠不止于此。除了環境質量數據外,12369的舉報信息、環境創建情況等均以數據形式集入了平臺,每天平臺集納數據超過300萬條。
“我們可以說是全國最先進、集納環境信息最多的一個數字平臺。”何春銀介紹,云平臺采用國際先進的物聯網傳感器以及信息分析云技術,能夠實時感知全省4萬億經濟總量下10.26萬平方公里區域內生態環境的安全與健康程度,并將人類社會與環境業務系統進行整合,從而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實現環境管理與決策的智慧化。
為何要開發這個云平臺?還得從太湖水危機說起。2007年太湖水污染事件發生后,江蘇省環保部門發現,太湖流域多個地區、多個部門圍繞太湖水環境開展了污染源、環境質量、生態背景、水文、氣象等方方面面的信息監控。但由于缺乏在政府綜合管理與決策層面的信息集成、集中管理與統一發布機制,難以為太湖治理與決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當時僅江蘇省環保廳就有36個信息系統。由于系統開發各自為政、業務數據自成體系,大都無法實現集成共享。“標準不統一,決定數據沒有價值。”何春銀這樣點評。
2008年7月,江蘇省按照“太湖平臺、數據環保、信息共享、科學管理”的理念,啟動太湖平臺建設。短短48天后,覆蓋太湖全流域的125個水環境自動監測站、藍藻預警監測系統以及50個省、市、縣和區域4級重點污染源監控中心涉及十多個方面的環境信息實現聯網。太湖平臺的建設,為江蘇省范圍搭建統一的環境共享平臺提供了樣板。隨后,以太湖平臺為藍本的“1831”逐步浮出水面。“信息不共享,上下不信任,左右不服氣,領導不滿意,群眾有意見,自己很辛苦,別人看笑話……”何春銀在近日舉辦的2013年第十一屆Esri中國用戶大會上,夾雜一段順口溜介紹1831平臺活躍了技術演講現場的氣氛。“如今,全省環保系統都共用我們這一個平臺。它就像孫悟空的火眼金睛,眼觀四路、耳聽八方。”何春銀說。
信息讓決策更“智慧”
“我們的1831江蘇省生態環境監控系統可以說是全國最先進、集納環境信息最多的一個數字平臺。它能夠實時感知全省4萬億經濟總量下10.26萬平方公里區域內生態環境的安全與健康程度,并將人類社會與環境業務系統進行整合,從而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實現環境管理與決策的智慧化。”何春銀談道。
在采訪時,何春銀用鼠標在系統中通過一個簡單的操作,就可以遠程關閉或者打開常州市一個工廠的雨水排水口。“動一下鼠標,就能把生態感知指數以至于在全省的排名自動排出來。所有的事情都在這里共享,讓我們時刻通過這個平臺感知著江蘇環境的變化。”以大家恐慌的霧霾天氣為例,很多人都不知道霧霾天氣的實時狀況。但在江蘇環保網上的“空氣質量發布平臺”,每兩小時就實時更新的自動采集數據、一目了然的色彩顯示不同污染程度、歷史數據的曲線圖……對公眾了解空氣狀況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它的背后正是“1831”在支持。
1831實時更新的各種數據,對環保工作者而言,更是科學決策的好幫手。何春銀告訴記者,用上1831,他們不僅可以隨時掌握每一個重點污染源的基本信息、生產工藝、污染治理設施、排污狀況、排污數據,還能看到立體模型、全景照片和全景實時視頻,從而能夠對污染源實行全周期管理。“一旦出現問題,系統會自動發出預警,環保人員可以及時作出應對。”每天打開云平臺,已成為江蘇省環保廳每個工作人員的習慣,說起好處大家一口氣能報出一堆。
“很多人責怪我們環保局不作為,必須要對類似霧霾出現的這種天氣負責,我把數據拿給他們一看,這些聲音就消失了。”何主任對1831系統充滿了自信。
技術對環境的改造力量
“1831”工程背后強大的技術支撐中,GIS是至關重要的。據介紹,1831是基于Esri的ArcGIS平臺,包括采用了ArcGIS for Server的最新擴展模塊Portal for ArcGIS。用戶可以使用該模塊搭建綜合性的GIS門戶,建立一個基于地理的工作平臺。它可以按照企業不同的組織部門、不同的專題類型,對GIS資源進行集中的組織和管理,并可實現不同部門間資源的靈活共享,提升企業的協同工作能力。此外,它為用戶提供了即拿即用的在線制圖環境,用戶無需具備專業的GIS知識背景,就可以在這個環境中輕松實現業務數據上圖,并能夠進行基于地理的數據分析。它還可以作為私有云GIS平臺的門戶,用戶無需安裝、維護專業的GIS軟件,即可通過Portal for ArcGIS使用云GIS服務。GIS作為一種工具,正在走向操作便捷化、應用簡單化,這使環保領域的GIS系統應用讓操作人員更得心應手,被越來越多的非專業人士所使用。正如Esri中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裁何寧所言:“GIS正從專業走向普適,從小眾走向大眾,從桌面走向移動,從服務器走向肉眼所看不見的云端。”隨著GIS普適化發展,地理的價值在環保領域將更顯張力。用何春銀的話說,就是GPS是點上的技術,Esri是面上的技術,用GIS疊加起來成了一個空間,再按照歷史維度,把整個我們環境變化的情況由點到線再到面,逐步累加起來,讓人們感知到環境在生活中的變化。
豐富的地圖語言和地理信息系統強大的處理和分析能力,減輕了工作量,利用專題地圖功能,迅速將統計報表數據以圖表等形式顯示在地圖上,有助于環保人員更清楚地了解環境狀況,以便采取決策和行動。比如Esri中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ArcGIS云平臺、在線地圖服務等,為行業應用提供了簡便易行和高效率的技術支撐。特別是即拿即用的在線制圖環境,用戶無需具備專業的GIS知識背景,就可以在這個環境中輕松實現將業務數據展現在圖上,并能夠進行基于地理位置的數據分析。因此,GIS在環境保護領域有著更廣泛的應用。環境監測明顯的特征就是具有空間化和地理化,每個污染源、采樣點均有特定的地理位置。何春銀是忠實的環境保護者,面對越發嚴重的環保問題,何春銀很是擔憂:“現在的人沒有自我意識去進行環保,出現問題就會推給環保局,殊不知,保護環境,沒有旁觀者。除了技術的力量之外,人還是最重要的。”
相關文章
物聯網技術推動安防信息化
當前,隨著監控市場的發展,物聯網應用走向安防監控市場,智能網絡監控發展很快,如何把握住網絡監控市場的機遇,還需要集成商和行業渠道商認真思考。
關于舉辦“2010信息化與現代農業博覽會”的通知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深入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的通知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深入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的通知工信廳通信〔2020〕25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通信管理局,相關企業:移動物聯網(基于蜂窩移動通信網絡的物...
物流信息化:“政策年”里加速度
2013年也是物流信息化的“政策年”。對我來說,接連出爐的行業新政,似乎有些應接不暇。各細分領域都迎來了諸多利好政策,為物流信息化企業的升級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江蘇省南通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公布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和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按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江蘇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要求,根據南通市“十二五”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