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運營商云計算發展和盈利模式思考
一、 引言
目前,全球正處于信息技術第三次革命浪潮的開端,云計算將成為最新的“顛覆性”推動力量,提高社會生產力,推動社會整體信息化水平,并徹底顛覆目前的商業模式及體系。根據Gartner的數據,2012年全球云計算服務規模約為1000億美元,未來幾年年均增長率預計將超過20%,2015年全球云計算服務市場規模將達到1768億美元。
廣義的云計算包括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層、平臺即服務(PaaS)層和軟件即服務(SaaS)層。從電信運營商的角度看,云計算是一種新的計算方法和商業模式,通過虛擬化、分布式處理和寬帶網絡等技術,按照“即插即用”的方式,將計算、存儲、網絡等IT 基礎設施以及其上的開發平臺、軟件等服務,抽象成高效、彈性、可運營、可管理的公共信息處理資源,通過公眾通信網絡,以按需分配的服務形式向用戶提供動態可擴展信息處理能力和應用服務,用戶按實際使用數量進行付費。
二、 運營商發展云計算的意義
2.1 無可比擬的先天優勢
電信運營商發展云計算具有得天獨厚的五大優勢。
(1)網絡優勢:覆蓋全國的無線或有線接入能力、強大的承載能力、合理的數據中心布局和有效的內容分發系統等提供了重要的網絡基礎,可以提供給用戶高效、便利和可靠的服務;
(2)信用優勢:安全和可靠性是云計算最大的問題,擁有超大型央企背景的電信運營商具有極高的社會認知度、公信力和信譽,在用戶安全和隱私方面也得到了用戶的認可;
(3)差異化優勢:相比互聯網服務提供商,電信運營商具有短信、彩信和定位等電信能力,如果將這些能力開放,可以提供更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服務;
(4)渠道優勢:電信運營商可以利用其產業影響力,在標準化規范的制定和營銷渠道上積極引導,形成產業發展規模優勢。
(5)用戶優勢:電信運營商具有無可比擬的用戶數量優勢,充分發揮用戶基數大的特點,能夠在眾多領域迅速占據很大的市場份額。
2.2 傳統業務弊端亟待解決
電信運營商傳統的內部支撐和外部業務方式的發展存在以下四個問題:
(1) 業務平臺豎井式建設,制約了資源的共享和業務統一管理能力;
(2) 以省為中心的業務平臺開發,運營商和開發商高度耦合,存在通用性差、維護成本高等弊端。
(3) 運維和管理較為分散,未形成統一的品牌管理、客服標準,規模化發展受限;
(4) 業務平臺開放程度低,個性化業務提供能力弱,種類不夠豐富,新業務上線周期長等。
云計算是解決電信運營商傳統業務弊端的利器。通過利用云計算中的虛擬化技術,可以提供彈性的資源供給和統一的開發平臺,在增加通用性和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基礎上,整合多個豎井式的業務平臺,通過統一開發、部署、維護和管理的方式,實現低成本高效運營。
2.3發展創新業務的有效途徑
電信運營商和OTT服務商之間的博弈早已成為業界熱議的話題。根據工信部發布的《1-2月全國電信業統計快報》,2013年1-2月點對點短信發送量同比下滑10.6%。面對傳統話音/短彩業務開始下滑,而自有OTT應用又開發不利的局面,電信運營商的自然選擇就是迅速推動傳統業務的升級和演進,利用龐大的用戶基礎和互聯互通的天然優勢,發揮網絡效應,引導用戶回歸運營商自營的新型通信服務。云計算在這個轉變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電信運營商可以通過PaaS平臺,向第三方開發者提供統一的安全隔離、彈性伸縮、負載均衡的軟件研發平臺,充分發揮電信運營商的高價值電信能力優勢,為增值應用開發者提供應用開發服務,降低開發者參與門檻和成本,聚集開發者創新力量,為用戶提供海量、豐富、快速更新的個性化應用。
2.4 發展大數據的基礎
構建云計算平臺是電信運營商發展大數據的基礎。電信行業一直都非常注重數據的收集和統計分析。目前在BSS、OSS、CRM系統中,電信運營商大量部署了關系型數據庫和數據倉庫。這類數據工具主要處理電信運營過程中產生的數據、資源信息或話單記錄等數據。然而,隨著物聯網的發展以及互聯網應用的多樣化,諸如高清視頻、網絡日志等非格式化的海量數據對電信運營商傳統的數據處理能力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構建云計算平臺,利用其分布式存儲能力存儲海量數據,進而使用分布式計算對大數據進行分析和挖掘,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三、運營商發展云計算的模式探討
3.1 運營商自建云計算平臺
在這種模式下,運營商成立云計算相應的部門,負責制定規范和構建平臺。例如,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負責移動大云項目的開發。
運營商自建云計算平臺的優勢在于可以利用已有的龐大的網絡基礎設施和遍布全國的數據中心,提供7*24小時的可靠服務;在整個云計算平臺的全景視圖下,制定統一的開發標準和規范;基于已有的電子或實體渠道,打造一條“云管端”的云計算產業生態鏈,利用其多年的規模化運營經驗,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
運營商自建云計算平臺的劣勢在于以下三點:
(1)不適應的組織結構。電信運營商的組織結構適應于傳統網絡建設和維護,決策過程復雜,決策周期長。因此,新業務的開展需要層層審批,戰略一旦制定,很難在短時間之內進行修改,運營商普遍存在產品升級慢、市場嗅覺不靈敏的現象。
(2)創新惰性。電信運營商習慣了自己的行業領導者的地位,現有業務的高利潤容易使其產生轉型惰性。此外,由于缺少創新的DNA,運營商也不適應互聯網領域的競爭環境。
(3)人才儲備和激勵方面。一方面,運營商需要培養和引入技術團隊,適應新業務的發展;另一方面,在最近降薪和制度的影響下,運營商更需要對現有職員進行激勵,提高職員主觀能動性,實現人盡其才。
3.2運營商和互聯網企業共建云計算平臺
運營商引入互聯網企業,通過搭建PaaS平臺,向外開放差異化的電信能力,帶入創新的活力。例如中國電信和阿里巴巴達成戰略合作,由中國電信提供機房和服務器,阿里巴巴將其飛天云操作系統部署在中國電信機房的服務器上,對外提供云計算服務。
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運營商可以借助強大的網絡能力、配套設施成熟的數據中心等核心優勢,為互聯網企業提供可靠、高效的底層基礎設施;互聯網企業可以發揮自己機動性強,嗅覺靈敏的優勢,促進雙方的業務發展和產品延伸,共享和互換推廣渠道,在深度合作的基礎上,打造共贏的產業鏈和生態系統,共同促進信息消費。此外,具有央企背景的電信運營商具有極高的社會認知度、公信力和信譽,可以承擔更多的政府、醫療和教育項目,比如電子政務云等專有云的建設。
這種模式的劣勢在于電信運營商除了提供強大的基礎設施和開放的電信能力,并沒有掌握互聯網企業的核心技術。為了減緩電信運營商管道化的趨勢,電信運營商應該在合作中培養技術骨干,提升自身技術積淀,適時改變自己的運營模式和商業模式,做智能管道的主導者。
四、運營商云計算的盈利思路探索
以往電信運營商是通過提供在線存儲和虛擬計算資源等形式來實現云計算的盈利,然而這種模式帶來的盈利微乎其微,甚至入不敷出。電信運營商要找到云計算盈利的突破點,必須從構建“云管端”一條產業鏈的方式入手,抓住三網融合和寬帶中國的契機,促進信息消費。
4.1云端
通過云計算技術,搭建相應的IaaS平臺和PaaS平臺。
(1)資源出租。云計算平臺首先要滿足海量數據的計算和存儲需求。通過向外出租IaaS平臺的計算和存儲能力,提供高可靠、高彈性、可遷移的計算和存儲資源,收取相應的費用。
(2)開放平臺。跟進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成立移動市場聯盟,通過PaaS平臺,加速開放運營商的電信能力(諸如短彩、WAP、定位等能力),吸引第三方開發者,為終端用戶開發個性化的軟件。第三方軟件開發者向終端用戶收取軟件使用費和購買虛擬商品等費用,運營商和第三方開發者按照約定比例進行分成。
(3)大數據創新。由于采用集中化的云計算平臺,可以預先統一數據格式。在國家政策允許和不侵犯用戶隱私的情況下,對云計算平臺中匯集的海量數據進行收集和存儲。對第三方提供的數據執行ETL操作,加入到數據倉庫或數據集市中。通過Hadoop和Dremel等分布式計算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得出的行業報告和數據一方面可以優化運營商的運營模式,研判產業發展形勢,另一方面可以出售給相應的咨詢機構,獲取相應的費用。
4.2管道
運營商以HSPA/LTE、FTTx、NG-CDN構建新一代的網絡基礎架構,處理海量信息的傳送問題。
(1)差異化網絡服務。區別于傳統互聯網盡力而為的傳輸機制,電信運營商可以利用自身龐大的網絡基礎設施,通過SDN(軟件定義網絡)技術,保證網絡的Qos,為用戶提供短時延、高可靠和彈性的精品網絡,體現差異化優勢,收取特定的增值費用。
(2)廣告業務。仿效互聯網廣告的模式,基于PaaS平臺和移動應用聯盟,電信運營商聯合廣告提供商,通過第三方應用向終端用戶精準推送廣告,向廣告提供商收取相應費用,并將盈利的一部分補貼給第三方應用開發商,用于激勵其研發用戶粘合度高的優質產品。
(3)互聯網電視和視頻業務。抓住三網融合和寬帶中國的契機,跟進互聯網電視行業,一方面吸引內容提供商將海量數據存儲至云計算平臺,產生利潤;另一方面,通過遍布全國的CDN分發內容,對流量隔離和收費,為高清視頻提供高Qos的傳輸,為將來電視廣告向網絡電視的轉移奠定基礎。
4.3終端
終端入口是電信運營商云計算的必爭之地。根據工信部發布的《2013年10月通信業經濟運行情況》,移動互聯網用戶總數已達到8.17億戶,其中3G上網用戶比例達到34.5%。目前,用戶終端的發展呈現多樣化(PC端、手機端、機頂盒等)、智能化(Android和iOS的普及)、便攜化(穿戴設備如Google眼鏡和三星Gear等的出現)和移動化(筆記本電腦、iPad等平板電腦的普及)的趨勢。
創新和差異化是移動互聯網成功的關鍵。為了充分發揮云計算的效用,電信運營商應該著力打造個性化的移動應用市場,利用海量的受眾用戶基數,吸引廣大移動應用開發商。在移動應用市場之中,可以根據競價排名等激勵措施,使得新興應用擺脫長尾效應的束縛,推送給受眾用戶,提高新興應用的曝光度和滲透率,促進軟件良性競爭,為用戶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五、結束語
在全球的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下,電信運營商應該抓住機遇,大力發展云計算技術,引入互聯網基因,激發創新潛力,有效解決電信運營商傳統業務弊端的同時,為未來的大數據分析奠定夯實的基礎。本文對運營商發展云計算的模式和盈利思路進行了探索,其中,重視開放差異化的電信能力,提供PaaS平臺引入互聯網企業的機動性和靈活性,構建“云管端”的良性生態環境,成為電信運營商發展云計算不可忽視的關鍵性因素。
作者介紹:
卿蘇德:工業和信息部電信研究院工程師,博士,主要從事軟件定義網絡、云計算和大數據方面的研究工作。
謝智剛:工業和信息部電信研究院規劃設計研究所電信運營研究部副主任,從事電信網絡和電子信息產業規劃研究工作。
相關文章
治理PM2.5推行智能型環保 云計算大數據首當其沖
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家電商會會長、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接受采訪時一句:“北京昨天的霧霾還很重,今天天氣很好,北京的天氣比較講政治。”的玩笑逗樂了在場所有記者。
云計算的未來是什么?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很多人不得不宅在家里,這場疫情之中,很多線下實體店遭受了巨大的沖擊,但是很多互聯網企業卻在這次疫情之中賺的盆滿缽滿。我們可以發現由于無法在辦公室辦公和會議,很多公司開始了遠程辦公和遠程會議;由于醫院人...
如何選擇云計算物聯網平臺
企業的云計算物聯網平臺必須監視物聯網端點和事件流,分析邊緣計算和云平臺中的數據,并啟用應用程序開發和部署。物聯網(IoT)是當前計算世界中最熱門的概念之一。云計算物聯網平臺甚至可能在宣傳和炒作規模上超過物聯網。但是,這兩者...
物聯網垂直應用案例研究:德國電信面向零售商推出數字門禁解決方案
推出解決方案的背景2020年,新冠疫情嚴重擾亂了社會聯系,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迄今為止,這場全球性疫情已造成近3000萬例病例和100萬人死亡;而且,某些地區的疫情傳播速度并未有放緩的跡象。醫療和研究機構正在爭先恐后地研制疫...
云計算工作負載需要哪些保護
組織出于各種原因采用多個云平臺,例如提高效率和分配計算資源。根據《2021年Flexera云現狀報告》,92%的企業采用了多云戰略,80%的企業采用了混合云戰略。但這些企業也經常經歷管理復雜性的增加,這會影響安全性并增加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