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離農民越來越近
[ 導讀 ] 面朝黃土背朝天,風吹日曬滿身土——這是傳統農民生產的真實寫照。傳統的大棚菜種植,草苫的掀起和覆蓋全靠手工,何時澆水、施肥、打藥,全憑經驗和感覺。
面朝黃土背朝天,風吹日曬滿身土——這是傳統農民生產的真實寫照。傳統的大棚菜種植,草苫的掀起和覆蓋全靠手工,何時澆水、施肥、打藥,全憑經驗和感覺。可如今,一臺電腦,一個控制箱,一部智能溫室物聯網采集器,通過實時監控系統,農民只需按動開關,就能掌控大棚的蔬菜種植。物聯網、移動互聯等信息技術及智能農業裝備在農業生產領域的廣泛應用,正在悄然改變著農業生產方式,“智慧農業”正漸行漸近。
自動控制,由倆人管1個棚變為一人管3個棚
印象中,進入溫室蔬菜大棚,不到片刻,鏡片上便會被水汽籠罩,什么也看不清了。然而,2月25日中午,進入藁城市杜村禾苗種植專業服務合作社楊素環管理的大棚,記者的眼鏡一切正常。正當記者納悶時,卻發現棚頂上的排風口正在自動打開。
“我種的西紅柿,設定了25攝氏度的臨界點,只要室溫超過25度,風口便會自動打開,進行降溫。”見到記者驚訝的表情,正在采摘西紅柿的楊素環介紹。照看兩個蔬菜大棚,以前夫妻倆一年到頭起早貪黑忙得不可開交。“現在好了,只要在儀器上事先設定好溫度和濕度,到時候會自動卷簾、自動打開排風口,蔬菜種植管理方便多了。”楊素環指著掛在大棚里的一個灰盒子告訴記者。
“這個盒子叫智能溫室物聯網采集器,上面安裝了空氣溫度傳感器和二氧化碳濃度傳感器。”合作社技術員支利偉介紹。智能溫室物聯網采集器可根據菜農提前設定的指標,對溫濕度進行預警。當大棚溫濕度超過或低于設定的標準值時,自動向智能監控系統反饋數據,系統隨即控制卷膜器開啟或者關閉,自動采取大棚通風、降溫或保暖等措施,使溫室大棚始終保持最適宜蔬菜生長的溫度和濕度。
“以前種菜,靠的是兩條腿在大棚間來回跑,觀察懸掛在棚內的溫度計、濕度計上的數字,然后爬到大棚頂上拉草苫,兩個人管理1個棚忙得喘不過氣來。”楊素環說,“有了自動化裝置,現在一個人管3個大棚也變得輕輕松松。”
實時監控,實現了水肥一體化的自動定量供給
“信息化種植管理帶來的便利,遠不止楊素環享受的這些。”藁城市農業高科技園區負責人路貴華介紹,在藁城市農業高科技園區的新式蔬菜大棚內,通過電腦操控,不僅可以自動控制棚室的溫度、濕度,還實現了水肥一體化的自動定量供給、蔬菜病蟲害遠程診斷等,立體化、多功能、全方位的數字化管理系統大顯身手。
記者隨路貴華來到控制室,只見桌子上放著一臺電腦,墻壁上懸掛著液晶顯示屏。屏幕上,每個溫室大棚里的溫度、空氣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土壤水分的數據都在實時更新著。“這里是園區的電腦機房,是整個基地的大腦,大大小小的數據通過傳感器從各個大棚向這里匯集。每個棚該不該通風、啥時候澆水施肥、用多少量,都可以通過這些數據來判斷。”路貴華說。
為一探究竟,我們來到園區44號智能溫室,溫室入口的墻上,掛著一個物聯網的控制終端功能艙,開膜、滴灌、卷簾等功能按鈕一目了然。“功能艙分手動控制和自動控制,農民操作功能艙上的按鈕就可以卷簾起棚、澆水施肥,方便得很。”路貴華說。
溫室內,除了智能溫室物聯網采集器、傳感器,還多了幾個溫控探測頭和一個水泥池子。“那是肥料池,當蔬菜需要水肥時,控制室的電腦會根據數據發出指令,顯示在功能艙上,農民通過操作功能艙上的滴灌按鈕,就可以根據作物需要實現水肥一體化運用。”園區技術員石基皂介紹。
“以前澆水施肥全憑感覺和經驗,現在實現了實時定量,精確把關,不僅節約了水肥的使用,還減少了病蟲害。”石基皂說。
遠程管理,農民足不出戶就能獲專家技術指導
“設施蔬菜對于溫度、濕度等方面的要求很高,要減少病蟲害,單單依靠棚室的數據采集還不夠。”石基皂介紹,為此,園區在物聯網系統內加入了“遠程智能專家”。
“在這個平臺上,我們不僅可以實時觀測每個大棚的空氣溫度、土壤濕度、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以及棚外溫度、風速等,還可以通過安裝在棚內的攝像頭,觀察每株作物的生長情況。”石基皂說,一旦看到作物出現異常,就可以迅速拍照,并經無線傳感器傳送到設施農業“遠程智能專家”系統,自動生成動態的環境趨勢圖,供遠端的專家進行分析、研判。“專家會迅速根據病蟲害發生、流行環境條件,通過電腦模型制定出設施病蟲害預警方案,農民足不出戶就能獲得農業專家的技術指導和服務。”
“過去,人工操作控制溫濕度不精確,濕度過高容易出現病蟲害。現在,有了精準化管理,電腦系統和專家指揮著我們,病蟲害少多了。去年冬季,我種的黃瓜幾乎沒有出現任何病蟲害,不僅省了農藥費用,還因品質好價格高,比往年多賣了1000多元。”園區種植戶耿貴素高興地說。智能化種植,精準化管理,使園區內大棚病蟲害發生率大幅下降,各類藥品投入減少了二分之一,蔬菜生產更加安全。
自動控制,由倆人管1個棚變為一人管3個棚
印象中,進入溫室蔬菜大棚,不到片刻,鏡片上便會被水汽籠罩,什么也看不清了。然而,2月25日中午,進入藁城市杜村禾苗種植專業服務合作社楊素環管理的大棚,記者的眼鏡一切正常。正當記者納悶時,卻發現棚頂上的排風口正在自動打開。
“我種的西紅柿,設定了25攝氏度的臨界點,只要室溫超過25度,風口便會自動打開,進行降溫。”見到記者驚訝的表情,正在采摘西紅柿的楊素環介紹。照看兩個蔬菜大棚,以前夫妻倆一年到頭起早貪黑忙得不可開交。“現在好了,只要在儀器上事先設定好溫度和濕度,到時候會自動卷簾、自動打開排風口,蔬菜種植管理方便多了。”楊素環指著掛在大棚里的一個灰盒子告訴記者。
“這個盒子叫智能溫室物聯網采集器,上面安裝了空氣溫度傳感器和二氧化碳濃度傳感器。”合作社技術員支利偉介紹。智能溫室物聯網采集器可根據菜農提前設定的指標,對溫濕度進行預警。當大棚溫濕度超過或低于設定的標準值時,自動向智能監控系統反饋數據,系統隨即控制卷膜器開啟或者關閉,自動采取大棚通風、降溫或保暖等措施,使溫室大棚始終保持最適宜蔬菜生長的溫度和濕度。
“以前種菜,靠的是兩條腿在大棚間來回跑,觀察懸掛在棚內的溫度計、濕度計上的數字,然后爬到大棚頂上拉草苫,兩個人管理1個棚忙得喘不過氣來。”楊素環說,“有了自動化裝置,現在一個人管3個大棚也變得輕輕松松。”
實時監控,實現了水肥一體化的自動定量供給
“信息化種植管理帶來的便利,遠不止楊素環享受的這些。”藁城市農業高科技園區負責人路貴華介紹,在藁城市農業高科技園區的新式蔬菜大棚內,通過電腦操控,不僅可以自動控制棚室的溫度、濕度,還實現了水肥一體化的自動定量供給、蔬菜病蟲害遠程診斷等,立體化、多功能、全方位的數字化管理系統大顯身手。
記者隨路貴華來到控制室,只見桌子上放著一臺電腦,墻壁上懸掛著液晶顯示屏。屏幕上,每個溫室大棚里的溫度、空氣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土壤水分的數據都在實時更新著。“這里是園區的電腦機房,是整個基地的大腦,大大小小的數據通過傳感器從各個大棚向這里匯集。每個棚該不該通風、啥時候澆水施肥、用多少量,都可以通過這些數據來判斷。”路貴華說。
為一探究竟,我們來到園區44號智能溫室,溫室入口的墻上,掛著一個物聯網的控制終端功能艙,開膜、滴灌、卷簾等功能按鈕一目了然。“功能艙分手動控制和自動控制,農民操作功能艙上的按鈕就可以卷簾起棚、澆水施肥,方便得很。”路貴華說。
溫室內,除了智能溫室物聯網采集器、傳感器,還多了幾個溫控探測頭和一個水泥池子。“那是肥料池,當蔬菜需要水肥時,控制室的電腦會根據數據發出指令,顯示在功能艙上,農民通過操作功能艙上的滴灌按鈕,就可以根據作物需要實現水肥一體化運用。”園區技術員石基皂介紹。
“以前澆水施肥全憑感覺和經驗,現在實現了實時定量,精確把關,不僅節約了水肥的使用,還減少了病蟲害。”石基皂說。
遠程管理,農民足不出戶就能獲專家技術指導
“設施蔬菜對于溫度、濕度等方面的要求很高,要減少病蟲害,單單依靠棚室的數據采集還不夠。”石基皂介紹,為此,園區在物聯網系統內加入了“遠程智能專家”。
“在這個平臺上,我們不僅可以實時觀測每個大棚的空氣溫度、土壤濕度、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以及棚外溫度、風速等,還可以通過安裝在棚內的攝像頭,觀察每株作物的生長情況。”石基皂說,一旦看到作物出現異常,就可以迅速拍照,并經無線傳感器傳送到設施農業“遠程智能專家”系統,自動生成動態的環境趨勢圖,供遠端的專家進行分析、研判。“專家會迅速根據病蟲害發生、流行環境條件,通過電腦模型制定出設施病蟲害預警方案,農民足不出戶就能獲得農業專家的技術指導和服務。”
“過去,人工操作控制溫濕度不精確,濕度過高容易出現病蟲害。現在,有了精準化管理,電腦系統和專家指揮著我們,病蟲害少多了。去年冬季,我種的黃瓜幾乎沒有出現任何病蟲害,不僅省了農藥費用,還因品質好價格高,比往年多賣了1000多元。”園區種植戶耿貴素高興地說。智能化種植,精準化管理,使園區內大棚病蟲害發生率大幅下降,各類藥品投入減少了二分之一,蔬菜生產更加安全。
標簽: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文章
智慧農業物聯網 助推鄉村振興
隨著機械化農業向智慧農業穩步邁進,現代科技將物聯網技術運用到了傳統的農業生產中,借助多光譜相機、雷達等傳感器,便可以通過管控中心遠程對農業生產進行全程精準感知、精細控制和優良管理,使農業更具“智慧”。只需要一部小小的手機,...
09月07日 16:01奉節微發布
智慧農業:農業的發展大趨勢
如今,圍繞工業物聯網和大數據如何全面改變行業的話題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農業也不例外。在全球人口迅速增長的推動下,農業部門不得不尋找創新的方法來跟上不斷增長的人口需求。此外,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農業部門不得不采用...
05月12日 09:55物聯網之家
北京房山搭建智慧農業平臺助力“菜籃子”穩產保供
驚蟄過后,農業生產進入大忙時節,在北京房山,當地利用現代農業技術,搭建智慧農業平臺,全方位保障菜籃子供應。張志遠是北京市房山區一家種植合作社的負責人,一大早,他就接到了客戶發來的訂單,張志遠說,從春節開始,訂單就比平常增加...
03月12日 15:06央視網
科技創新助力智慧農業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物質條件越來越豐富,依靠科技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智慧化,正在悄然改變著農業生產方式,智慧農業正...
05月07日 15:05學習時報
廣西建設農業大數據中心,推進智慧農業發展
智能化大數據應用已走進廣西的田間地頭。近年來,廣西緊緊圍繞“互聯網+現代農業”,以建設智慧農業為目標,以廣西農業云平臺和廣西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建設為核心,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智慧農業工程,積極推進物聯網、大數據、3S技術...
01月10日 13:54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