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閃亮北京都市農業
今日起,本版推出“信息化助力農業現代化”專題,聚焦我國農業信息化進程中的典型實踐。通過記者的觀察,將熱點、亮點介紹給讀者;通過專家點評,提煉出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期待能為各地推進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拓展思路。
在位于北京市通州區臺湖鎮、有“番茄聯合國”之稱的北京市金福藝農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里,農學博士出身的農業部副經理孫銳每天都要抽空“感知”一下溫室大棚的環境。透過遍布園區的無線網絡傳送、實時呈現在電腦屏幕上的土壤溫濕度、空氣溫濕度等6項指標,她就能初步判斷大棚里的作物是否健康,需要通風還是澆水。
“讓生產管理變得更加便利和精準”,這是農業物聯網帶給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實踐者們的最直接感受。近年來,農業物聯網在以都市型現代農業見長的北京取得了快速發展,但同時也面臨著設備成本高、比較效益低、缺乏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等共性問題。業內人士表示,要解決現實存在的困難,政策是關鍵。有了“接地氣”的政策,起步后的農業物聯網才能真正駛上快車道。
北京市高度重視農業物聯網的應用發展,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對物聯網技術需求快速增長。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北京農業物聯網應用發展有如下特點:
1.北京農業物聯網技術研發水平較高,有眾多在京科研機構和企業提供技術支撐。
2.物聯網主要應用于設施農業、果園生產、畜禽生產等經濟價值較高的產業,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生態環境監測等民生重點領域。
3.物聯網應用總體上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尚未形成成熟的技術應用模式和市場化可持續發展機制。
今后發展重點:一是進一步加強農業物聯網發展戰略、推進路徑和支撐體系的研究;二是加強生命信息感知、基于大數據的農業多參數決策模型和智能管理控制的終端應用技術,提高產品的經濟性、穩定性、適用性;三是加強農業物聯網技術標準和工程實施標準建設,以重大項目為抓手,推進農業物聯網深層次應用,創新應用模式,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
——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趙春江
1示范試點抓住生產實際的“牛鼻子”
據北京市城鄉經濟信息中心2013年對郊區縣194家合作社、觀光園區、龍頭企業農業物聯網應用情況調查顯示,全市在農業領域應用物聯網技術的有47家,占調查總數的24.2%;應用領域涉及種植業、養殖業、休閑觀光、農產品加工、物流配送等。其中,北京市農委、北京市城鄉經濟信息中心開展的,以“221物聯網監控平臺”為代表的農業物聯網應用試點示范建設較為典型。
2011年,包括金福藝農在內,北京共8個區縣的11個農業生產經營企業被納入試點范疇,由政府部門支持在55個溫室大棚內配備傳感器和高清攝像頭,實時采集大棚內土壤溫濕度、空氣溫濕度、光照強度、空氣二氧化碳濃度6項環境數據和可視化監控數據,上傳至北京221物聯網監控平臺。通過將傳感器采集的數據與農業生產模型對比,為農戶提供病蟲害預警、監控報警、專家指導等服務。
“這11家企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好,管理水平較高,農產品附加值也較高,有應用的意愿,企業本身也在做嘗試。”北京市城鄉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馬俊強說,平臺設計的初衷就是讓更多人認識和使用物聯網,發揮更多企業的能動性,不斷豐富應用,總結出多方面經驗和成果。
221物聯網平臺在監控指標的設計上,更加注重生產的適用性和完整性。通過與生產基地、植保專家、物聯網技術企業等多方探討,將土壤溫濕度等6項農業生產的關鍵指標作為監測對象,做好這些就等于抓住了生產的主要矛盾。
經過試點,大棚環境實時監控的效果獲得企業認可。“通過實時監測棚內情況,結合生產經驗,一旦發現數據異常,就有針對性地看,基本上能避免番茄的整棚染病、凍傷。”孫銳表示,這一應用可以使作物發病幾率降低50%以上。
讓馬俊強最為津津樂道的是,試點激發了企業對物聯網應用的內生需求,覆蓋面在擴大,應用也在豐富。經營葡萄種植觀光園區的北京海舟慧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2011年有5個溫室納入試點,2013年,公司自主出資對剩下的17棟溫室大棚進行物聯網技術改造,還開發出手機應用。金福藝農不僅利用試點的契機完成了全園區的物聯網改造,還根據生產需要開發了悶棚管理、農事管理、數據分析、管理報表、種植管理等功能模塊。
2技術路線一致的企業都可接入平臺
如何實現資源整合和共享,也是北京市在開展農業物聯網應用試點中繞不開的問題。
據北京市城鄉經濟信息中心總結,從農業物聯網的實施主體來看,主要有三種:政府推動型,如北京221物聯網監控平臺;科研帶動型,如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在房山區韓村河實施的“設施農業精準生產物聯網技術示范”項目;生產經營單位自主開發型,如北京吉鼎力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通州建立了物聯網科技產業示范基地。
北京市農口開展物聯網試點建設之初,就提出以運行了多年的北京現代農業221信息平臺的現有數據和相關功能為依托來開發。馬俊強表示,北京市農業物聯網系統是以221信息平臺為框架,在平臺設計初期就秉持著開放的態度,為新增模塊嵌入預留了端口。“隨著實踐的深入,221物聯網監控平臺的定位要從最初的‘監控’向‘應用’轉變,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開放性。”馬俊強說,只要技術路線一致,不論是否為試點企業,都可接入平臺。
為了從技術上保證共享,有關方面通過公開招標,選定北京奧科美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負責項目的具體實施。據該公司副總經理眭保華介紹,他們已為60個合作社的2000多個大棚安裝了農業傳感器和傳輸設備,提供大棚環境實時監測、常見病蟲害預警、農作物生產管理等服務。
記者在北京221物聯網監控平臺上看到,除11家試點企業之外,北京恒源眾澤園林綠化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英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與奧科美有合作關系的企業也接入平臺,多個溫室大棚實況同樣可以實時監控。
接入221物聯網平臺為企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海舟慧霖總經理常富獻告訴記者,通過實時傳感采集和歷史數據儲存,能夠摸索出溫室葡萄生長對溫度、濕度、光照、土壤的需求規律,據此不但能把握住葡萄成熟度,更讓他們有了一個大膽的構想——以物聯網監控數據為基礎,在葡萄生產專家的分析指導下,建立葡萄標準化生產數據庫。“數據庫放在221平臺上,對北京乃至我國華北地區溫室葡萄標準化生產都能提供依據。”
3要化解“用不好”的尷尬
盡管農業物聯網推進速度很快,但談到發展水平,馬俊強表示“整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集中體現在應用規模小、應用水平較低。
“系統的功能挺多的,設計得挺好,但沒有完全用起來。我們園區還算應用水平比較高的,也最多用了50%。”孫銳說,公司請奧科美集結部分技術單位設計的“金福藝農物聯網管理系統”有近10項功能,但常用的只有溫室實況監測、成熟度預報、病蟲害預警。盡管有幾棟溫室在技術上實現了智能滴灌和自動開關風口,但“在實際生產中,手動還是排第一位”。
記者了解到,物聯網建起來用不好的情況并非個案。硬件差、技術弱、人才缺、投入少直接制約著我國農業物聯網的應用和推廣。
首先,溫室基礎條件制約了物聯網功能的發揮。“人家的溫室條件好,傳感器監測的每個指標都能通過自動控制系統有針對性地實施。我們的大棚生產條件太差,配了設備也用不起來。”孫銳表示,我國的農業比較效益太低,沒有能力在生產硬件上投入太多。
其次,物聯網技術支持過于薄弱,突出表現在傳感器技術落后。孫銳說,他們亟需能夠監測土壤營養的傳感器,但國內沒有,只能去以色列訂制,“買不起”;現有的傳感器在穩定性方面也很差。有專家指出,目前我國農用傳感器種類不及世界的10%,國產化率低、缺乏市場規模效應,在覆蓋面、適用性、可靠性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
第三,懂農業又懂信息技術的人緊缺。記者走訪發現,這幾家農業企業中,實際操作物聯網的幾乎都是有計算機專業背景的年輕人。在孫銳看來,用好物聯網,最起碼得看得懂監測數據,這要有農業知識和經驗。眼下,這樣的復合人才難尋。
第四,前期投入和運維成本過高,農業企業獨力難支。以金福藝農為例,公司一年的農業收入3000~4000萬元,物聯網建設投入700~800萬元,每年的運維費用也在10~20萬元。“物聯網并不像化肥和農藥那樣能直接產生效益。”孫銳表示,對效益不高的農業企業來說,物聯網投入壓力巨大。
4“靠賣大路菜建不起物聯網”
“靠賣大路菜,建不起物聯網”,馬俊強對農業物聯網的高附加值要求深有感觸。今年2月份,他在意大利一家牛肉加工企業考察了解到,企業通過應用信息技術所獲效益完全能夠支撐他們的應用成本。但在我國,因農產品附加值太低,推廣應用物聯網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投入。
有數據顯示,北京市應用物聯網技術的農業企業中有38%得到了來自中央、市區、鄉鎮的財政支持,其中31%的企業得到了政府的全部補貼,金額從幾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但與實際需要相比,仍有很大的缺口。
以北京市城鄉經濟信息中心開展的示范試點為例,55個大棚總計投入了100多萬,棚均資金支持只有2萬元。馬俊強表示,目前沒有物聯網專項資金,他們只能通過北京市新農村科技創新中信息化的項目支出一部分,而這塊每年的總體資金頂多100萬元,主要用于支持農業產業科技創新,可用于物聯網的少而又少。
記者了解到,政府投入不足,很大的一個原因在于支持農業物聯網發展的政策不夠細化。國務院2013年2月出臺的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是一個原則性的文件,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相應地,各地的實施辦法也在研究制定當中。
“市里很重視農業物聯網發展,鼓勵各級、各部門探索。但處于起步階段,農業物聯網還沒有成型的模式,從財政資金使用規定來看,不可能有大規模的資金支持。”馬俊強表示。
有業內專家建議,國家應設立農業物聯網專項,由農業部牽頭,根據農業物聯網“全要素、全過程、全系統”的理念,按照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鏈條進行實施。各級政府部門應將農業物聯網發展列入政府的基本建設預算,同時在現有的農機補貼的基礎上,研究制定農業物聯網技術產品補貼政策。
“近期,北京市經信委將要出臺北京市物聯網發展的實施意見,對農口物聯網的建設也會提出一些要求和措施。”馬俊強期待,明確的政策能給他們的農業物聯網實踐帶來利好。
相關文章
物聯網系統依然割裂,智能家居何時才能不“智障”?
從石器時代到信息化時代,人類的生活仿佛一直靠著“思考”改變的,而那些“思考”的產物也一直在影響著我們,物聯網是如此,智能家居更是如此。2014年,曾經有一次智能家居熱潮,也是loT第一次在國內成為熱點。但那次熱潮卻尷尬收場。當...
快速成功地連接物聯網產品的5個技巧
對于物聯網設備制造商來說,蜂窩物聯網是實現互聯網連接的最可靠和最容易獲得的方式之一。根據ABIResearch的數據,到2026年,全球蜂窩物聯網設備總數將達到57億。蜂窩物聯網的采用正在增長,因為它易于部署和擴展。您只需要一...
美團首家AI智慧門店落地北京首鋼 試運營期間95%訂單全無人配送完成
美團今天正式發布首家AI智慧門店MAIShop,位于北京首鋼園區,該門店集成了美團閃購無人微倉與美團無人配送等智能化、自動化能力,用AI技術和機器人配合商戶進行高效管理,同時配合外賣配送員,補充配送運力。談及MAIShop...
江西:到2023年底物聯網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
5月19日,記者從江西省工信廳獲悉,為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做優做強“一號發展工程”,加快江西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江西省工信廳、省委網信辦、省科技廳等9部門聯合出臺《江西省加快推進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2020北京國際智能倉儲及物料搬運技術博覽會
關于展會:現代物流最大的趨勢是網絡化與智能化,以智能倉儲為核心的現代物流,主要體現在自動控制、智能機器人、智能搬運、智能信息、數據軟件等。內部物流、物料搬運與現代制造業相融合,智能倉儲系統作為生產系統的重要部分,有著具足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