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智能化:信息向服務的大遷移
硬件的智能化就是以用戶端越來越少的輸入,產品自發地感知和滿足用戶越來越多的需求。它的終極目標是(能)幫你搞定一切。
筆者在之前一篇關于巨頭轉型的文章中,曾把硬件到目前的發展設定為3個階段:PC、移動設備和智能硬件。
信息硬件是互聯網的開端
PC和移動設備都可以劃歸到信息硬件的范疇。PC在當下絕大部分的功能是信息生產工具,小部分時間里它是內容消費工具;移動設備剛好相反,它是絕大部分的內容消費工具+小部分的信息生產工具。兩者的絕對核心都是信息。
如果說互聯網的本質就是服務,那么信息分享就是互聯網的開端。在這個時期里,幾乎所有的互聯網服務都是(重)信息流:IM、社交網絡、搜索、電商…
智能硬件完成線上線下的融合
PC和移動設備只能提供信息服務很大程度也是形態的限制——除了鼠鍵輸入外它沒有更多前端去感知用戶的需求,提供信息之后它也沒有后端外設去滿足這些需求。比如用戶想吃某道菜,他只能先搜下菜名、做法,之后的買菜、烹飪都是人肉完成的。
用戶的生活是多場景、碎片化的,因此智能硬件要感知和滿足這些需求都必須是多形態的。任何單打獨斗的智能硬件都是過渡形式。
比如單憑睡眠手環解決睡眠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手環檢測完睡眠只能知道你昨晚睡得不好——但是為什么不好呢?可能是昨晚睡前吃了一堆不易消化的食物,也可能是家里空氣不好、溫度太冷或者噪音太大——這些手環都沒有辦法知道,更不知道怎么解決。
理想狀況下睡眠這個環節的智能硬件應該是這樣:用戶打開冰箱,冰箱提示你“都TM這個點了,不想變成死胖子就趕緊滾去睡覺”;然后用戶在床上躺下,自動降噪窗戶已經合上,凈化器早把房間空氣換新了一遍,空調的溫度恰到好處,甚至音箱的輕樂慢慢淡出,床墊根據你的睡姿做人體工程學的自適應…
上面只是家居里的一個場景,用戶的吃穿住行,穿戴設備、智能家居、車聯網都貫穿其中。整個大物聯網范圍下感知的數據必定要多端共享,服務的執行也要多端協作。
現階段的硬件因為缺乏共享協作的標準,所以設備們都是獨立運作的——因此說到數據傳感大家都是有的,服務就沒有了。期待2014會有強勢的開放型平臺出現,否則大眾化的智能硬件難有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