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醫療:身體控制大權的爭奪戰
數字化技術、移動設備以及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將塑造一個全新的醫療行業。
鈦媒體注:我們在擁抱數字化技術帶來的便利和效率之時,有關智能的一切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和感知能力,正如《顛覆醫療》一書的作者所說,我們用汽車高鐵感知速度,用氣溫壓強感知溫度,用時間感知饑餓(譬如說幾點需要吃飯)......諸如此類,不勝枚舉,而人類原有的那種能力,或消失或退化。那么,未來我們自己身體的控制大權到底屬于誰?
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智能設備,還是強大的數據采集手段,還是逐漸被環境所改造的基因?至少我們知道一點:病患者和醫生的關系將因信息化技術而進一步改變。近三十年來,信息技術幾乎重新塑造了一系列傳統行業,衣食住行這一系列的鏈條上都有著技術的烙印,然而醫療行業似乎一直以來無法撼動,醫療的未來是什么樣的?來看看鈦媒體作者趙賽坡的引薦和分析:
春節過年的一個飯局上,恰好當天也是立春節氣。遇到一位高人,高人問:“今天早上6點03分立春,你們有沒有感覺到昨天和今天的氣有所不同?”在座的都是我輩俗人,無人給出肯定回答,高人接著說,“其實立春那個人時間點的前后兩分鐘,氣也是不一樣的”。看到在座幾個臉上的表情,高人感嘆一聲:“人類已經喪失了對自然的感知力”。
高人的嘆息并非危言聳聽,而且人類不僅逐步喪失對自然的感知,也將失去對自己身體的感知。人類從狩獵到農耕再到機器生產再到如今的比特時代,借助與工具的一步步更新,人類逐漸把自己的感知力轉送給工具。如今,我們用汽車高鐵感知速度,用氣溫壓強感知溫度,用時間感知饑餓(譬如說幾點需要吃飯)......諸如此類,不勝枚舉,而人類原有的那種能力,或消失或退化。
如果說上面所述失去的幾個感知力可以作為人類征服自然的功績,那么接下來,人類失去的感知力則將可能成為一個問題:對自己身體控制大權到底屬于誰?而這些乃是《顛覆醫療》一書所談的,依靠強大的數字技術、基因技術,人類對自己身體狀況的了解程度將邁上一個新臺階,尤其是當你的身體發生了某種病變,住進醫院之后,你的身體再也不是醫生可隨意擺弄的木偶(希望這樣說不會得罪醫生朋友們,從某種意義上說,病人與醫生的關系的確就是如此)。你終于第一次比醫生還要了解你的身體,從內到外,甚至連基因情況也非常了解,此時,你和醫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自上而下的診治,而是互相平等的對話。醫生像是一位咨詢專家,和你討論病情,研究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這聽起來是不是有些天方夜譚?會不會有人質疑病人的醫療專業性?醫生難道就這樣的甘愿失去特權嗎?
別著急,我們來看看一個大趨勢:近三十年來,信息技術幾乎重新塑造了一系列傳統行業,衣食住行這一系列的鏈條上都有著技術的烙印,然而有一個行業卻一直以來無法撼動,那就是醫療或者醫院行業。雖說醫療行業或醫院也在接受信息化的改造,但速度已遠遠落后。醫療行業的抗拒當然有它的道理,畢竟醫院不像百貨商場,醫院要求絕對意義的安全與專業。但現在,變革或著說顛覆的時候來了,埃里克托普給了我們幾個思路。
數字技術,改變了病患者的習慣
《顛覆醫療》一書的作者埃里克·托普曾在“阿拉伯之春”的時候發了一條tweet:“埃及......突尼斯.....美國醫療”。這樣一個簡單卻又意味深長的tweet表現出作者對美國醫療同時也是全球醫療行業的大趨勢——解構權威,去中心化,由自上而下變為自下而上。
支持作者這一判斷的有兩個依據:
首先,大量病人開始熱衷于在社區內討論病情,而且專門關注某種疾病的社區也涌現出來,因此很多病人轉而求助社區內的專家,而不是直接奔赴醫院尋找醫生。
另一方面,支撐這些社區發展的技術逐漸成熟。比如類似維基百科的醫療維基,就極大的增強了病人的知情權。大數據與云計算的結合,則大大推動了遠程醫療的發展,所以這些都讓傳統意義上的上的病人看病,醫生診治的狀況發生了極大變化。
從智能手機到可穿戴設備
2007年誕生的iPhone對于醫療行業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iPhone讓屏幕成為手機的唯一(來自喬納森傳),更重要的是iPhone的App經濟,給醫療App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依靠iPhone,醫院可以開發出各種各樣便于患者診治的App,提升醫院就醫效率。而對患者來說,大量移動App幫助了他們就醫,還幫助患者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身體,比如一些記錄人體睡眠狀況的App,從整個睡眠時長,以及睡眠中的聲音波動次數,來展現一個人的睡眠狀況。
但手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關于手機放在枕邊是否會有輻射的爭論一直沒有結論。在這種背景下,可穿戴設備的出現就極其自然了。可穿戴設備最接近皮膚,可保證數據的正確性,而且能耗少,保證數據的連續性,輻射也非常小。這些優勢使得可穿戴設備成為醫療行業的天然好助手,人類利用這些穿戴在身上的設備,全天候的監督自己的身體狀況,并提供社區與朋友們討論這些數據,還可以實時將數據傳給醫生,并得到相關建議。
全基因組測序
作者在2007年曾大膽預測:“全基因組測序即將進入實用階段,其檢查費用會大幅下降”。這幾年的發展情況也驗證了作者的預測:
第一次測序,歷時13年,耗資27億美元。
2007年 歷時四年,耗資1億美元。
2008年 歷時四個月,耗資150萬美元。
2008年11月,歷時一到兩個星期,耗資十萬美元。
2009年,歷時一周,耗資五萬美元。
2011年,有公司宣稱只需28000美元。
全基因組測序有何意義呢?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將揭開一個人的生命密碼,通過測序,很多隱形的的疾病會提早發現并及時治愈。2007年,普利策獎得主哈蒙在紐約時報發表一篇名為《了解我的基因,了解我自己》的文章。《連線》雜志編輯托馬斯·高茨撰寫了封面文章《你的生命:破解密碼。只需花費1000美元,DNA測試告訴你你將如何活著,以及如何死去。歡迎來到基因世紀》。《時代》雜志將個人基因掃描稱為2008年最重要的發明。
盡管個人全基因組測序還面臨一系列法律和倫理的困擾,諸如隱私問題,依然使得人們懷疑這項技術的未來發展。但一如曾經的互聯網和IT產業,一項沒有實現民用的技術,也往往很難得到爆發式的增長。
不妨再回到剛開始談的感知力喪失的話題。一如麥克盧漢所言,“媒介即延伸”,技術也是人感知力的延伸。換句話說,我們把對自己身體的感知力轉嫁給了手機或可穿戴設備。那么,當一個新生命誕生時,就可以利用全基因測序確定可能的疾病以及不可能得的問題,從而減少對疾病恐懼;判斷自己睡眠狀況好壞的標準再也不是回憶昨晚的睡眠狀況,只需查看睡眠數據即可。這一切完成后,你還可能把數據上傳到云端,與你的朋友分享,或交給你的醫生——不,應該叫健康咨詢專家。
這就是最有可能的現實,而被摩爾定律詛咒的數字化技術,移動設備以及全基因組測序技術,則將繼續塑造一個全新的醫療行業。
相關文章
IDF2010大會直擊:智能醫療解決方案
2010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Intel Developer Forum,簡稱IDF2010)4月13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正式拉開帷幕。本屆IDF以“智領先機,共創明天”為主題,旨在抓住智能計算和個性化互聯網時代機遇,揭示產業發...
研祥通訊展示智能醫療產品
2010年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IDF)于4月13至14日在國家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本屆IDF以“智領先機,共創明天”為主題,旨在抓住智能計算和個性化互聯網時代機遇,揭示產業發展脈動,攜手合作伙伴引領創新,搶占復蘇增長之先機。研祥...
鷗橋攜手聯通打造中國首個智能醫療云服務平臺
在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舉辦的2014中小企業信息化服務信息發布會上,鷗橋公司與中國聯通總公司成功簽署了移動智能醫療戰略合作協議。
聯發科布局智能醫療 差異化的核心技術
聯發科跨入智慧醫療市場趨勢抵定,繼旗下F-晨星日前以4K2K超高畫質晶片打入醫療顯示器之后,與清華大學實驗室合作研發的“可擴充UWB雷達”預計也將在今年進入商用化,該類晶片將應用于非接觸式人體呼吸、心跳偵測為主,進軍銀發及嬰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