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如明:智慧城市需中央統一部署 科學分步落實
2013年,住建部先后公布了一二批智慧城市試點名單。自此,各試點城市爭先恐后地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盡管業界對于智慧城市的內涵、發展模式以及路徑尚無統一標準,但各地對于建設智慧城市的熱情卻絲毫未減,大有媲美傳統城鎮化建設初期的勢頭。傳統城鎮化在拉動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弊端,升級版的“新型城鎮化”能否帶領中國走出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智慧城市道路?
智慧城市的真正內涵是什么?截止到現在,智慧城市有哪些新進展,新舉措?我們專訪了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原副主任陳如明先生。
陳如明
智慧城市試點是國家行為,需中央統一部署
記者:2013年,智慧城市試點城市已增加到193個,地方政府籌劃智慧城市熱情空前高漲,您對此如何看待?
陳如明:住建部發動的兩批智慧城市試點,對于智慧城市的推進是有積極意義的。住建部作為國家重要部委,主要職責涉及城市發展規劃和建設工作,包括住房駐地網管理及相關土地資源的科學有效利用等。但它不是一個國家宏觀管理部門,而建設智慧城市這一戰略舉措牽扯到國家整體統籌規劃與政策調控等全局統盤考慮,包括對土地資源利用與房地產處理及信息技術的有效先導利用等等,對經濟發展有十分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住建部在評估審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的過程中,應以緊密協同聯手發改委、工信部、國土資源部等部委共同出臺有用的東西,遵循國家整體策略,統一部署,平穩有序地務實推進,以確保中國智慧城市的健康有效發展。
習主席2013年在山東考察時,曾強調了這樣幾句話:要準確推進改革,認真執行中央要求,不要事情還沒弄明白就盲目推進。要有序推進改革,該中央統一部署的不要搶跑。這是非常重要的語重心長的指示,亦適用于目前發展特別熱的智慧城市。住建部的智慧城市試點數量第一批試點從起初20個左右較低數量變成了90個,第二批從50個變成了103個,總數目已達到193個,數量非常巨大,而且均稱“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引起不少議論。我們對于任何智慧城市的推進,均應以積極包容的態度看待,應積極支持住建部務實做好試點,為其出謀劃策。
住建部公布的這些智慧城市試點城市,里面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大城市,中等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鎮等全面囊括、各色俱全,對此應按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基本精神及推進城鎮化的六項主要任務,分門別類,抓準重點及著力點,加強頂層設計、科學規劃實施,制訂相關法規、標準與制度建設,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探索具中國特色的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
智慧城市與十二五規劃緊密相連,規模大且火熱不衰
記者:2013年同往年相比,智慧城市建設有哪些新進展,現狀如何,以及智慧城市的內涵與特征?
陳如明:IBM的智慧地球概念2008年提出,進入中國已經是2009年,由于城市是國家發展的核心部位,由此由智慧地球概念即轉,重點聚焦智慧的城市即智慧城市的發展問題。而智慧城市真正推進是在2011年左右。到現在,智慧城市發展有3年左右的時間,雖然時間不長,但它的推進卻越來越深入人心。
中國智慧城市最大的特點是與十二五規劃緊密連接在一起,規模比較大。“智慧”是大眾崇尚、憧憬與神往的名詞,是心靈層次升華的概念,其核心是強調人的靈性、悟性與天才創新。城市領導者通常想把城市難題獲得有效解決,亦想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使城市發展得又好又快,使城市百姓生活得美好幸福。從他們的視野來看,智慧城市這正是很合他們胃口的一種追求目標,很愿意將其與“十二五”甚至中長期規劃相結合,從而導致智慧城市在中國火熱不衰。
2011年,智慧城市成為全球城市最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我國十分重視智慧城市建設,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重慶、武漢、深圳、成都、寧波、佛山、無錫、南京等30多個城市,在2011年先后發布了智慧城市的規劃與行動計劃,并且在區域和行業先行試點,有100多城市已有意將未來城市發展規劃中納入智慧城市這一戰略目標。據2012年底左右的一些統計稱,我國已有150多個大、中城市結合“十二五”規劃已將智慧城市納入其規劃甚至行動計劃之中,包括在運營商積極推動下已有370多包括地縣級小城市在內將“智慧城市”納入其發展規劃的目標。工信部、科技部及住建部等均在積極推進智慧城市的試點工作。住建部的新型城鎮化智慧城市試點規模極為龐大,如上所述,兩批共計193個,而且這種智慧城市均稱為“國家智慧城市”。一些資料統計據稱,目前大約全國有220個左右城市熱衷于推進發展智慧城市。
狹義與廣義智慧城市定義
從城市發展論及智能經濟學觀點出發,全國人大原副委員長、國內外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先生對“智慧城市”給出了“狹義與廣義”的兩種較全面的定義------
狹義的定義就是用信息技術來改進城市管理,和促進城市的發展;從更廣義的角度,更高的角度來看,就是怎樣運用人們的智慧來管理與發展好城市。對此要做好四件事,就是四個原則,第一個是以人為基礎;第二個是以土地為載體;第三是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第四是以資本為后盾。此即為城市的四大核心資源,因此廣義上說,智慧城市就是如何盡可能優化地配置好城市各種核心資源,管理與發展好城市。
智慧確實是比智能更高層次的理念
“智慧”通常指人們對事物與問題能迅速、機靈并正確地理解、處理與解決好的能力。如上所述,“智慧”是大眾崇尚、憧憬與神往的名詞,是心靈層次升華的概念,其核心是強調人的靈性、悟性與天才創新,人稱諸葛亮及愛因斯坦是智慧的化身,即是指其天才靈魂性創新,而曹植“七步成詩”、曹沖“以船秤象”及儒家、道家等“智慧說”---“知識重要,智慧更重要”;“知識是死的,智慧是活的”;“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知識的累積,而是智慧的提高”;“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等等,均反映出中國與東方智慧的精粹與深隧底蘊。
進而,“智能”與“智慧”確有區別,“智慧”確實是比“智能”更高層次的理念。即便目前人工智能2.0在向智能心理學、智能經濟學、智能社會學、智能大腦學等積極推進,然最聰明的機器人亦不能代替具有豐富感情的常人,更不能替代人的天才創新能力,即使是“深藍”(DeepBlue)及沃森(Watson)與國際象棋大師對弈取勝,亦并不說明它能終究取勝,因為人工智能機器在“HPC/CC”(高性能與云化計算)支持下,可以有比人大腦更強的存儲、檢索、分類與一定條件下的分析決策能力,但此種對弈決策是工程師們根據該象棋大師棋路數據的人工智能分析決策精心設計的結果,一旦大師對弈棋路全變,便將可能取得完全相反的結果。
同樣,IBM超級電腦沃森(Watson)2011年2月14-16日(北京時間15-17日)亮相美國最受歡迎的智力競賽節目《危險邊緣(Jeopardy)》戰勝該節目兩位最成功的選手亦應作類似反思。
對此,一些當時的美國計算機專家的評述是十分恰當與中肯的:美國華盛頓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奧倫·埃齊奧尼說,“沃森”獲勝標志著人工智能領域一個歷史性時刻。不過,專家們認為,“沃森”的勝利歸根到底是人類的勝利。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埃里克·尼貝里2007年開始與另外20多名專家共同研制“沃森”,他說,計算機可以變得越來越聰明,但是讓它真正具備人類智能可能“永遠做不到”。美國州立波特蘭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巴特·馬西認為,計算機技術進步讓人愈加珍視人類獨特之處,他開玩笑說:“要想建一個真正像人的東西,只需9個來月,而且樂趣多多。”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計算機和認知科學教授詹姆斯·亨德勒告訴美聯社記者:
“把人類所長和‘沃森’所長結合在一起,我們可以構建出一個系統,解決那些單獨一方不能解決的難題。”因此,智慧確實是比智能更高層次的理念。
“智”指智能化、自動化,自學習、自組織、自適應化,是智商(IQ,IntelligenceQuotient)的表征;"慧"字下方有一心,指與人的心/腦密切相關,指人靈性/悟性、人文化、變革力、創造性,尤其是人的智慧頭腦的天才創新力,是情商(EQ,EmotionalintelligenceQuotient),或者說是情商(EQ)與變商(CQ,ChangeQuotient)的有機融合。有一種智慧源于歲月的歷練與經驗的累積,另一種智慧源于靈光的閃現與心靈的火花,還有一種智慧是善于“舍得”,更有一種智慧源于智商、情商及變商和諧協同與有機融合的提增與升華,現代信息通信為基礎的高度智能化技術支撐下的未來城市發展智慧化演進及廣義智慧城市的發展即屬于此!
智慧城市”建設要“智”和“慧”協同、融合發展
如上所述,“智能”不等于“智慧”,“智慧”與“智能”相比確屬更高層次。應充分運用泛在感知-物聯/傳感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及寬帶光網絡、MESH及自組織網絡SON、SDN、大數據處理、智能運營管道等一系列先進ICT手段提高城市產品服務的“智”,以創造優質生態、人文和科技及融資環境,增進城市人的“慧”。在此基礎上將智商、情商、變商之類與人的天才創造力融為一體,進一步更有效優化各類資源配置,建立以數字城市/無線城市/智能城市等的智能平臺為基礎,成為提升智慧創新環境的有效支撐平臺,再加上運用人的大腦的智慧與創新能力融為一體,即三維綜合空間域(信息空間域,CyberSpaceDomain;物理空間域PhysicalSpaceDomain;大腦空間域,HumanBrainSpaceDomain)融為一體,繼承與發揚博大精深的中國與東方“智慧學”理念,盡可能優化配置好城市各種核心資源,以實現城市發展向真正的智慧城市務實邁進,助力推進執行十八大五位一體的總體精神,推進城市/城鎮化務實、又好、又快可持續發展,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
無論智慧城市或新型城鎮化的規劃與發展,均要強調人的基礎作用與核心作用。智慧城市最明顯的特征與目標是在智慧創新與務實運作導向下實現城市與城市人的安全幸福、綠色健康、便捷宜居與智能高效;并全面提升城市生產力水平、全面提升城市智能/智慧創新力水平、全面提升政府管理服務效率與水平及全面提升城市民生、幸福、安全、和諧、綠色、宜居水平,開創智慧新生活。
房地產問題不是中國獨有,需要中央下力氣解決
記者:有很多人說起城鎮化,首先想到的是房地產。傳統的城鎮化之后,中國造城運動大肆暴漲,致使中國部分大城市房價大幅度上漲,很多人面臨著沒房可住,只能租房的命運。您覺得智慧城市與新型城鎮化的提出,能否有效緩解這一問題,將要帶來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陳如明:應該。這里面牽扯到很多問題。總體來講是頭腦有些過熱,缺乏很冷靜的思考。出現了鬼城、房地產問題,是因為好多城市想擴大城市范圍,攤大餅。李克強總理對新型城鎮化強調指出,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不能靠攤大餅,要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東、中、西部地區因地制宜地推進,還要注意防止城市病。而且最近一些媒體報導,從東、中、西部十余省份采訪調研發現農村青壯年剩余勞動力所剩無幾,農村留守婦女、兒童、老人的“三留”現象嚴重,青壯年外出務工,向城市轉移,60歲以上老人還是種地主力軍,盡管我國目前勞動力總量依然充沛,但立足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加速“探底”及“用工荒”蔓延加劇等社會經濟現實,促使人們思考新型城鎮化應積極尋求以人為核心的“穩增長、調結構”良方已迫在眉睫!
如上所述,2013年12月12-13日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根據習總書記及李總理講話精神更制訂了頂層細節要求,對此必須很好地遵循與貫徹。新型城鎮化作為四化同步發展一個環節由智慧城市來推進,切記不能由攤大餅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現在的房地產問題是一個很熱點的問題。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有房地產問題。房地產商熱衷于他們的利益,所以首先圈地,利用土地差價來謀利。房價、租房價都是有很多講究的,現在有些國家不得不強制性使用經濟適用房來解決貧窮人的住宿問題。而在問題出現之后,看來需要整個中央下達規則政策,下力氣解決才行。
智慧城市穩步推進,需先解決民生問題
記者:中國現在很多的大城市,交通越來越擁堵,霧霾越來越嚴重,暴雨淹沒街道城區等問題越來越突出,應急作為智慧城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利用城市智慧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陳如明:智慧城市首先要解決民生特別關心的問題。智慧城市不是憑空出來的,我們講的智慧城市,跟數字城市、無線城市等都是演進發展的結果。智慧城市是更高級的城市形態,是城市發展的新模式,也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結果。智慧城市需要把人的智慧創新結合進去,才能稱得上是智慧的。
交通擁堵
而交通擁堵絕對是關系到民生的大事,舉個我親身經歷的例子,我從北京南邊的菜戶營橋到西客站去開會,走普通大路,即使有電子地圖智能導航設備,經常堵車,要一個多小時。但是熟悉路程的出租車司機,他會選擇小路,幾乎不堵車,時間可以節省30分鐘。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呢,首先是交通問題要事先規劃,沒有合理的智能和智慧的規劃,那就要吃下苦果,進一步值得思考應如何改進這些區域的電子地圖導航能力,向這些司機的智慧能力靠攏,以盡快亡羊補牢,而不是置之不理!要動腦筋,進行智慧創新。譬如出租車司機,他很簡單,憑著腦袋和經驗,來指導你的路,而不是靠GPS等智能儀器,這說明現智能設備的智能和智慧化還不夠成熟,很多小路都沒有滲透。當然如果未來全部滲入了,小路有可能也會堵。但不能一味的就讓堵著,要充分利用各項資源,想盡各種其他的辦法來改變這種狀況。反過來這又充分說明,事先合理的智能和智慧的規劃是何等重要!
霧霾鎖國
霧霾的產生是在發展工業的時候,只注重GDP的結果。但是,早在中國之前,工業化發達的國家,多多少少都發生了霧霾的問題,譬如倫敦霧都、美國洛杉磯、日本、德國、霧霾等等,霧霾卻要用五年到幾十年的時間才能解決好。我國應該早就看到這些經驗教訓,冷靜規劃工業發展的速度,竭力控制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的問題。但是我們卻欠缺了這個,到現在累積暴發了。而且爆發的也不只是北京市、天津市、重慶市等個別城市的問題,霧霾與周邊環境都有關系,僅某個城市北京市自己弄好了,沒用。自然界是敞開的,日本人也害怕中國的PM2.5飄過去,美國也怕,想和中國合作治理環境。這是個沉痛的教訓。中國是要發展工業,但是必須要科學合理的發展。
“城市病”不是一天就形成的,也不是一天就能解決的,要做好長期奮斗的打算,從現在就開始治理,分析原因,采取多種方法應對。不要異想天開,一味只等著智慧城市來解決。
智慧城市基礎設施推進得還是很多的
記者:近日,某專家在一次智慧城市論壇上說到:“中國提出要建設智慧城市的數量已有154座,規劃投入的建設資金超過1.5萬億元人民幣。但截至目前,真正能夠體現智慧城市的內涵,以及智慧城市建設的最基礎的東西一個也沒有看到。”您對此如何看待?
陳如明:現在提出要建設智慧城市的,實際上不止154個。智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建設的項目非常復雜,非常大。投入要分步投入,在投入后一定要產生紅利,光投入是不行的。但是要說智慧城市建設的最基礎的東西一個也沒有看到,我不太贊同。廣義智慧城市建好的,確實不多。但狹義智慧城市推進的基礎設施包括城市的基礎設施,包括地下管道設施以及信息基礎設施的推進還是有的,甚至不少。只不過三大運營商各有各的事業、視野和利益,盡管相互之間的互聯互通互操作會有些問題,但是總的信息化設施推進的還是很多的,包括第四代移動通信對智慧城市都是非常重要的。第四代移動通信4G牌照的發放,將助力智慧城市發展,給中國工業信息產業走向崛起提供了支撐。因此,不能說基礎設施一個都沒有。
智慧城市,特別是廣義智慧城市有兩個核心問題,需落實解決好
記者:智慧城市頂層設計與評價指標體系的重要性,并要真正做到位與做好
陳如明:2013年,我們定位兩個重要的核心問題需深度研究與逐步解決好,第一是廣義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真正內涵要進行深度研討,我們去年把全國搞智慧政務網等的智慧城市頂層設計有經驗的一些專家請來進行深度研討,認真對廣義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內涵加深理解與探討此復雜巨系統資源協同綜合優化的系統方法論。第二,我們跟國家統計局聯手合作,進行指標體系的指數評價。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是比較權威的,并且指數綜合表征能力較強、數量較少,亦在結合廣義智慧城市需求進行更深入的務實探討。
另一方面,比如說貫徹李克強總理講的城鎮化建設,要區別對待,大中小,東中西。確實不見得是大城市才能搞,而小城市就搞不好,小城市可以結合自己的資源,搞一些重點的智慧項目,在惠民的基礎上,也能很好的解決了問題。而大的城市和特大城市,太復雜,要分步有序、非常謹慎推進才能搞好。
而要說,如何把二者做到位呢,我覺得在深刻理解廣義智慧城市理念的基礎上,以人為基礎,以人為核心,包括人的需求,人的創新,人的管理的創新,城市領導人及其智囊團與城市人的視野及智慧創新均很非常重要。因為信息技術制造商和運營商都是企業的視野,它不是城市領導人的視野,它對城市發展有作用,但它的視野不一樣,目標利益不一樣,戰略眼光也不一樣。所以智慧城市要想建設好,必須要有城市領導人的積極創新參與。此外,發展好智慧城市,必須要重視好大數據深度分析與挖掘工作,尤其對愈來愈占主要份額的非結構型數據,因為智慧城市本身就是海量、巨量、超量大數據的產生根源,而且必須在這種大數據環境中運作好才行!
編后感:當前智慧城市建設尚屬初級興起階段,智慧城市的真正內涵、發展模式以及發展路徑都在探索中,尚無統一認識與標準可循,這難免有各種爭議和質疑聲。全國各地都在風風火火的開展著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涉及民生、交通、醫療、教育等諸多領域,不是短期之內能夠完成的。我們應該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不盲目,不跟風,逐步科學有序的將智慧城市發展建設工作一點一滴落到實處,智慧人建設智慧城市,開創并讓人們享受智慧幸福新生活!
相關文章
現代邊緣、無線和堅固的物聯網無線網關如何幫助改善智慧城市
部署在智慧城市中的大多數物聯網或工業物聯網都會生成大量數據,這對于許多應用程序來說都是完美的。但是,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東西,需要按時處理和交付。例如,智能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使用多組物聯網傳感器和攝像機來收集現場數據,然后...
為何說物聯網安全將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石?
疫情大考下,眾多智慧城市的技術應用在戰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政策、社會、技術和實踐背景等四維利好的推動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蓬勃發展。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支出規模將達到180...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五大應用
智慧城市是基礎設施發展的新熱詞。隨著涌入城市的人口穩步增加,以及對更好地處理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舊金山和首爾等幾個城市正在試驗新興技術,使他們的城市更加智能。這些新趨勢技術包括物聯網(IoT)和大數據,它們徹底改變了我們分析人...
彈性智慧城市需要監控視頻數據
COVID-19告訴我們,城市在管理和遏制危機方面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正如《今日城市》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后COVID之路需要改變市政思維——從建設“智慧城市”到建設“有彈性的城市”。當我們開始關注在這種比例的大流行之后生...
十位院士對智慧城市的理解
隨著杭州宣布打造全國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廣東政務云3億元大單的“空降”,智慧城市的話題一直處在新基建浪潮的旋渦中心地帶。一方面,北上廣深杭、雄安、濟南、海南都盯上“智慧城市第一城”的金字招牌,試圖通過新基建政策加持,推動一把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