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中國” 無錫發力“領跑”
2009年8月7日,溫家寶總理視察無錫,提出在無錫加快建立“感知中國”中心。
也是在2009年,物聯網明確被列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
2010年,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快物聯網的研發應用”,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
作為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無錫在國家物聯網產業中承擔著重要的戰略地位。一年間,無錫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物聯網產業發展路徑,在標準建設、研發核心技術、推動示范應用上取得了突破。
江蘇省委常委、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說,物聯網在無錫,不在于數量、規模有多大,而在于是否能站在產業頂層,是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這是無錫在全國物聯網戰略中的使命。
“感知中國”由無錫而始,“無錫路徑”由此彰顯重要的戰略意義。
醒得早
加快搶占標準和技術制高點
在新區太湖國際科技園內一棟名為白羊座的大樓內,近幾個月來,國際物聯網業界的巨頭頻頻出現。
這里,正在成為物聯網相關國際標準的交流研討中心。
這里,也是劉海濤掛帥的中國科學院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所在地。從1999年就開始研究物聯網、提出“感知中國”概念的劉海濤,同時擔任著國家傳感網標準化工作組組長。他在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在去年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傳感網絡研究小組首屆大會上,我們的研發團隊代表中國提出了整個傳感網體系架構、產業演進路線、協議站架構等,獲得了一致通過。第二屆大會在德國召開,主要議題就是討論中國的系列提案。此后的會議都由我們作總體報告和特邀報告。
引人矚目的是,目前傳感網絡國際標準有五項,無錫已參與了三項,其中有一項還是由無錫牽頭的;國家標準有十項,無錫已參與了九項,牽頭的有三項。
由于“醒得早”,特別是以感知為中心的研發實踐開展迅速,中國已成為相關國際標準的發起國和四大主導國之一。作為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無錫已在國際上擁有了一定的物聯網標準話語權。
目前,我市正加快推動全國標準化委員會傳感網標準機構和傳感網標準工作組秘書處、物聯網通訊標準機構和測試中心、中國RFID聯盟等落戶無錫,正在依托已經落戶無錫的中國家電研究院進行物聯網家電標準的推進工作等,同時還積極爭取更多的物聯網標準機構落戶,在國家重大專項中申報更多的物聯網標準項目,加重無錫在國內外物聯網發展中的話語權。
然而,這一切都還只是在起步和探索中。
“在這一場世界性的技術革命中,物聯網標準研究制訂才剛剛起[FS:PAGE]步,就像建大樓一樣,只不過才搭起一個框架,物聯網技術的發展還涉及各個方面,如新型傳感器及傳感節點研發技術、傳感節點組網與協同處理技術、物聯網軟件及系統集成技術、物聯網應用抽象及標準化技術、物聯網共性支撐技術等都是核心技術。”劉海濤說,只有盡早謀劃,在研發各個環節形成“中國結”,集中攻克這些核心技術,才能盡早制定出“以我為主”的標準,才能站穩領物聯網發展制高點,在標準制訂上具有持續的優勢。
方向準
培育自主知識產權技術“高地”
支撐標準話語權的,是核心技術上的領先地位,而研發人才,是重中之重。
“能否完成國家的使命,最重要的是能否集聚全世界最優秀的物聯網人才。”楊衛澤說,作為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無錫這一年最主要的突破,就是集聚了眾多研發機構和優秀人才。
在無錫,雖然高校資源不豐富,但卻擁有一所傳感網大學科技園,這一規劃面積達50萬平方米并已有一半面積交付使用的園區,是專為物聯網而建的。
大學科技園管理中心主任桂濤說,這里的前身也是產學研基地,雖然集聚了眾多高校,但研究的科目比較龐雜。“只有圍繞主導產業才能做強做大,無錫創建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目標明確后,我們就于去年9月向國家申報并獲批建設一所目前在國內獨一無二的由高校加盟的傳感網大學科技園。”
科研資源向此間的流入和整合,堪稱國內罕見。每所進園區的大學都具備在物聯網方面的學科優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優勢在于“感知氣象”、上海交大的優勢是“三網合一”、南京大學的優勢是“感知生命”、成都電子大學的優勢是芯片研發、東南大學整合了9個系的相關資源、北郵將建立物聯網研究生學院培育2000名研究生……
“科研+實體”的無錫引才留才模式,吸引著全國乃至全球的科研機構和人才的目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無錫感知氣象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禹勝林,同時擔任著無錫信大氣象傳感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這一職務。他說,今年7月掛牌成立的“信大科技”,是無錫感知氣象研究院成立的實體公司。“高校成立實體公司,就可以自我造血、反哺科研。”桂濤說,有了產業化的產品和目標,高校就可繼續吸引人才,在科技園立足并扎根。
據悉,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大學等一些世界名校的科研人員也有意入駐園區。
“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沒有一個城市能在短時間內集聚如此多的與物聯網相關的科研院所。”在采訪中,記者經常聽見這樣的驚嘆。一年間,以無錫規劃建設的15 平方公里物[FS:PAGE]聯網發展核心區為載體,中科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26個科研院所,清華、北大、南大、東大等16所高校及五大國家網絡運營商都在錫建立了專門的物聯網研發機構;在錫的物聯網高端研發人才已由起步時的十幾人發展到上千人。
無錫,正在形成人才和研發上的新優勢,成為擁有物聯網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高地”。
走得穩
以應用示范效應撬動產業化
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物聯網技術和產品走出實驗室,是物聯網技術產業化的基礎。
“只有不斷應用,才能漸漸普及,進一步推動技術突破。沒有大規模的示范應用,就沒有物聯網產業化。”在無錫,這一理念已化為一種共識。
據市信電局負責人介紹,截至今年6月,我市共簽約物聯網項目125項,總投資達98億元。一年間,已有12個項目進入應用階段,27個示范項目正在建設中,還有40項正在進行修改完善。
無錫正成為“感知程度”越來越高的城市:新動物園安防系統納入無錫市感知安保工程,采用的就是國內首創的帶定位功能的寬域全光纖擾動傳感監控技術,這一技術被包括3位院士在內的專家小組評定為“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目前已有十余個客戶購買這一系統;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物聯網項目 “感知太湖、智慧水利”,是無錫市物聯網應用十二大重點示范工程之一,目前已在太湖羊灣水域布設大量節點進行示范應用,據稱該項目應用成功后只需復制就可迅速推廣;無錫機場防入侵傳感網示范工程的核心技術,由無錫傳感網工程中心研發,如今這一項目不僅已應用在浦東機場和世博會,今年上半年還出口到美國、加拿大、新加坡、智利及歐洲一些國家。
與一些城市以“拿來主義”的方式引進國外技術發展物聯網相比,執著走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產業化之路的無錫顯得更有耐心,在時間、金錢的投入上更加舍得。
對此,無錫有自己的理解。“因為空間有限,定位不同,我相信以后可能會有很多城市在物聯網產業規模上要比我們大,但無錫要成為物聯網產業的標志性城市,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以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物聯網技術、應用及產業創新中心。”楊衛澤說,無錫發展物聯網,需要只爭朝夕,但一定要持之以恒;需要速度,但更主要的是質量。
把握好方向、找準關鍵點,從占領制高點走向站穩制高點。一年來,面對全國乃至全球物聯網產業的風起云涌,無錫的路徑選擇一如既往地堅定從容。
編者按:以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突破口,建設創新型經濟領軍城市,是市委市政府深入[FS:PAGE]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眼率先實現基本現代化大業,高瞻遠矚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正處于轉型關鍵發展時期的無錫,深刻地意識到,唯有戰略性新興產業,才能集聚世界先進技術,攀登國內外市場競爭制高點,并最終對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起支撐作用。在這一新的發展坐標中,我市確定了物聯網、新能源與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生物、微電子、新材料與新型顯示、軟件與服務外包、工業設計與文化創意等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謀劃把戰略性新興產業變成經濟的新增長點和未來的支柱產業。本報從即日起推出“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調研行”系列報道,通過聚焦式的深入報道,全方位地呈現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無錫的強勁脈動和蓬勃生機。
相關文章
無錫糧食物流中心采用多項物聯網技術
從1月21日召開的全市糧食工作會議上獲悉,無錫糧食科技物流中心已完成投資額的80%,年內將全面竣工。多項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將為無錫“米碼頭”注入新動力,無錫的糧食安全也將更有保障。
“感知中國”兩大示范工程簽約
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建設又邁出新步伐,3月25日,無錫市南長區與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簽訂傳感網建設戰略合作協議,由南長區政府、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江蘇怡海三方投資組建的中科怡海高新技術發展江蘇股份公司正式成立。
無錫物聯網產業應用示范新區
對許多普通百姓來說,物聯網是個陌生的新概念,甚至有些神秘。但在無錫新區,一些市民已成為這項技術的首批體驗者。無錫新區是國務院批準建立的物聯網“感知中國”中心,一個千億級的新興產業正在蓬勃興起,并悄然走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無錫物聯網工程遍及70多個國家
記者從11月18日舉行的2020物聯網博覽會創新成果發布會暨中國企業戰略投資峰會獲悉,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建設10年,在關鍵技術、標準制定、跨界融合和應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集聚物聯網相關企業3000余家,營業...
無錫籌建國家傳感網質檢中心
今年質監部門將籌建國家傳感網產品質檢中心,擴建國家太陽能光伏產品質檢中心,同時將加快建設紡織產品、電線電纜產品、橋門式起重機械產品等國家質檢中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