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網是新一輪能源革命的基礎
近年來,頻發的地震、強降雨、臺風、冰災等極端自然災害對電網安全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目前,智能電網已經進入全面建設的重要階段。
智能電網如何才能有效抵御自然災害呢?“和傳統的電網相比,智能電網具有網架堅強、廣泛互聯、開放互動、高度智能四個顯著特點,是面向未來的現代化大電網。”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兼輸變電工程研究所所長程永鋒介紹說,“當然,完備的電網防災減災技術是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可靠保障。”
多年來,我國電力部門高度重視電網防災減災工作,立項支持相關技術的研究和進步,推動電網防災減災技術的全面、有序發展。程永鋒告訴記者:“我們針對輸變電設施覆冰、風、雷電、地震等主要自然災害開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災害機理及防治理論、災害仿真及分析技術、災害監測及預警技術、輸變電工程抗災設計、災害防治裝置及設備、災害搶修及恢復技術、試驗技術及試驗等方面。”
2008年,南方地區遭遇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電網受損嚴重的地區電線覆冰厚度普遍超過30毫米,甚至達到50毫米以上,不少地區電線覆冰突破歷史極值,這導致部分地區出現電力設備掉閘、桿塔折倒斷線和拉閘限電情況。為此,電力部門研制出了具有覆冰圖像防霧、抗電磁干擾能力強等特點的紅外動態圖像監測裝置,為開發圖像清晰、數據準確、功耗低、抗干擾能力強、抵御惡劣氣象條件性能優的輸電線路覆冰自動監測系統奠定了基礎。程永鋒說:“這使檢測系統真正成為了冰情觀測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同時,電力與氣象部門合作,通過多年氣象資料和微地形微氣象條件分析,發現了影響電網覆冰的17個關鍵因子,揭示了“日地氣耦合”電網覆冰規律,開發了電網覆冰自動預報系統,成功解決電網冰情預測這一世界難題;研制了不同容量、3個系列9種型號的交直流融冰裝置,性價比優于國內外同類產品,極大地提高了電網防冰融冰應急處置的效果和效率。
“自2008年起,我們每年都會開展電網覆冰長、中、短期預測,為電網抗冰工作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推廣應用冰情監測系統,及時準確監測線路覆冰情況;在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推廣直流融冰裝置,實施數百次現場直流融冰,有效防止線路倒塔斷線事故;推廣應用防冰閃絕緣子,已應用線路至今未發生冰閃跳閘事故。”程永鋒介紹道。其中,以國家電網湖南公司為主研發的“電網大范圍冰凍災害預防與治理關鍵技術及成套裝備”獲得今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高壓電線覆冰舞動有可能導致電導線斷裂、電桿受損,進而影響正常供電。”程永鋒說,因此,電力部門研制了舞動監測裝置,實現舞動監測裝置的低功耗設計,能夠滿足裝置在野外環境下的長期應用,同時還實現了線路舞動幅值、頻率,風速風向等微氣象參數的實時監測。“這套系統成功應用于山東、河南運行線路和真型舞動試驗線路,多次記錄到自然風條件下的線路真實舞動數據,并能將從現場傳送來的視頻、氣象、導線舞動等數據進行分析比對,為舞動試驗研究及分析提供了有效手段,以及時采取有效措施,確保高壓輸電線路的安全運行。”
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劉振亞表示:“智能電網是新一輪能源革命的基礎。因為新一輪能源革命的特征是大規模發展清潔能源,方向是從以化石能源為主、清潔能源為輔,向以清潔能源為主、化石能源為輔轉變,清潔能源占據全球能源主導地位只是時間問題。”
據世界能源理事會估算,全球太陽能資源超過100萬億千瓦,陸地風電資源超過1萬億千瓦。比如,北極的風電資源十分豐富,利用小時數能夠達到4000小時,接近常規火電的利用小時數;赤道附近的太陽能資源也非常豐富,光伏發電利用小時數一般在2000小時以上。此外,全球還有豐富的海洋風能、水能、生物質能、潮汐、地熱資源,都可以轉化為電能利用。
“要大規模開發清潔能源,關鍵在于建設網架堅強、廣泛互聯、開放互動、高度智能的智能電網,才能夠適應風電、太陽能間歇性、隨機性特征,解決清潔能源并網、配置和消納難題。”程永鋒說,“未來,我們和氣象部門的溝通、合作會更加密切,智能電網防災減災能力也將逐步提升,以有效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
相關文章
滬松江區抓緊建設智能電網產業化基地
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聚焦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抓緊建設智能電網、節能創能兩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完善松江新城南部區域概念性規劃。研究制定松江融入大虹橋商務區規劃方案。
智能電網是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突破口
人為破壞型創新,代表性技術是碳捕獲技術和清潔煤技術,它們或多或少和現有的知識和技術存在一定斷裂,但并沒有觸及到現有碳氫能源技術的根本。陳志的研究還指出,政府應該繼續推進能源市場特別是價格機制改革,以價格機制誘發能源技術的創新。...
智能電網應用推動儲能市場迅速發展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Lux Research的預測,全球針對交通工具與智能電網應用的電池、超級電容(supercapacitors)以及燃料電池(fuel cells)市場,將由2010年的214億美元成長一倍,在2015年擴充至...
如何利用RFID實現智能電網的設計
1.引言智能電網(亦稱為電網的智能化)是建立在集成、高速雙向通信網絡的基礎上,通過先進的傳感和測量技術、設備技術、控制方法以及決策支持系統技術的應用,實現電網的可靠、安全、經濟、環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標。針對現在電網系統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