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術創新踐行新型城鎮化 擁抱智慧城市時代
[ 導讀 ] 3月16日,《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發布,明確了新型城鎮化對于中國實現現代化、助推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等方面的重要意義。
3月16日,《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發布,明確了新型城鎮化對于中國實現現代化、助推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等方面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城鎮化成就有目共睹。然而,城市之間發展不均衡,一些城市人口膨脹、環境污染、資源緊張、城市運行效率降低;另一些城市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在生活、服務方面存在不足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當前的新型城鎮化進程面臨著巨大挑戰。概括起來,主要有五點:一是城市產業面臨著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級、從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級、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升級等方面的挑戰。二是城市環境面臨污染、旱澇和地質災害等環境治理和預防措施等方面的挑戰。三是商業模式重模仿、輕創新,面臨探索可持續性商業模式、構建合作共贏生態系統的挑戰。四是城市基礎設施面臨部署和監管不足、互動渠道不暢,無法市民日益多元化的生活服務需求的挑戰。五是政府在向服務型政府轉型的過程中,各部門數據割裂、信息孤島現象嚴重、缺乏可持續性發展思路的挑戰。
如何從容應對上述挑戰?在邁向新型城鎮化的道路上,我們需要一個有力的工具。如果說,新型城鎮化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那么新型城鎮化的抓手又在哪里?
技術是新型城鎮化轉型的有力工具
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共230多個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其中包括95%的副省級以上城市、76%的地級以上城市。中國有這么多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絕不是巧合,而是其自身迫切的需求使然。當然,只有這種發自內心的“智慧”需求,才能成為建設智慧城市的原動力。
中國智慧城市經歷了以地理信息驅動和專業機構引領的1.0時代(數字城市),基于3G、無線網絡和行業應用驅動的2.0時代(無線城市)。但是由于體制和技術的雙重因素,它們形成了垂直化、條塊化強,扁平化、融合化弱的特點。面對中國新型城鎮化的需求,智慧城市在這走向以第三平臺技術驅動、前端感知與數據采集、數據的智能化整合為標志的3.0時代。
智慧城市,特別是智慧城市3.0將成為中國新型城鎮化事業的重要抓手和有力工具。這是因為,一方面建設智慧城市是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根本需求,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具備強大的能力,可以幫助各個城市或區域面對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所帶來的巨大挑戰。
在產業改造升級方面,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已經成為提升產業價值的有效手段。例如,克拉瑪依作為國家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在2012年就明確提出“堅定不移地推進世界石油城建設”,在已有的數字油田基礎上打造智能化油田。智能油田能夠全面感知、自動操控、預測趨勢并優化決策,實現油田生產的智能化管理和輔助決策,實現自動執行、實時監控與一體化協作,從而助推產業升級和價值提升。
作為城市中的重要角色,政府的轉型會帶來城市效率的大幅提升,在這方面,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智慧城市中常用的技術同樣起到了非常明顯的作用。例如在鎮江,當地政府就利用智慧交通項目來是治理擁堵,該項目采用基于數據的分析和動態調整公交路線的方法,公交管理機構可以對交通擁堵和節假日乘客數量增長的情況迅速響應。
當然,通過技術的整合與創新,諸如食品溯源、多卡合一、智能交通、醫療、智能水務調度等智慧城市典型應用的規劃和實踐正在中國各地上演。我們可以看到,智慧城市正在中國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步建設“系統中的系統”
當然,要規劃和建設智慧城市,也并不容易。智慧城市是一個“系統中的系統”,由于城市中各個系統之間都存在著關聯,很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要建設智慧城市,首先就要注重整體,然后再逐步細化推進。
第一,建設智慧城市就要開展頂層設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就曾指出,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引領作用,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在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過程中,應該注重從城市的競爭力出發,將城市主體作為服務對象,并且認清自身定位。通過頂層設計,建議各個城市制定長期規劃,有效地將相關部門進行聯合,形成可持續的發展機制,并通過技術驅動和模式創新,拉動資金投入,構建完善的生態系統,同時積極引入專家資源,形成政產學商研用六位一體的生態體系。
第二,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和社交媒體提升城市競爭力。在智慧城市3.0時代,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和社交媒體承載著更加融合的技術和應用,可以幫助城市更加智慧地運行。例如,通過對大數據和分析技術的應用,各個城市可以將之前數字城市、無線城市建設階段遺留的、不同結構的、不同類型的、不同存儲介質的各類海量數據進行整合、回溯、實時性與預測性的洞察,極大程度提升態勢感知并輔助城市管理者的決策制定。這在以前不可想象的一幕終會上演,基于大數據的分析洞察能力也是城市是否“智慧”的標志性因素。
第三,構筑可持續性發展的智慧城市的協作創新模式尤為重要。要想智慧城市可持續發展,要從兩方面入手。首先,要構造多元化、定制化的商業模式,多元化是指建設模式不應拘泥于由政府投資等某幾種固定的模式,而是應該借助電信運營商、IT廠商、系統集成與服務商、投資機構、互聯網公司等各方的力量;定制化則指各個城市應該充分考慮自身的技術條件和商業條件,走一條定制化的發展模式。其次,要建立智慧城市生態系統,這是因為智慧城市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專業設備廠商、電信運營商、IT廠商、科技地產商、商業投資商等各類廠商的通力合作。
智慧城市的建設和實現不會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這個“系統中的系統”需要社會各方、城市中各個角色的充分關注,需要以開放的姿態借鑒全球各地的建設經驗,需要充分了解自身特點,量身定制合理的建設方案。我應掌握城市核心智慧、善用創新手段、促進合諧發展,支持新型城鎮化進程,實現美麗中國夢。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城鎮化成就有目共睹。然而,城市之間發展不均衡,一些城市人口膨脹、環境污染、資源緊張、城市運行效率降低;另一些城市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在生活、服務方面存在不足是不爭的事實。
中國當前的新型城鎮化進程面臨著巨大挑戰。概括起來,主要有五點:一是城市產業面臨著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升級、從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級、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升級等方面的挑戰。二是城市環境面臨污染、旱澇和地質災害等環境治理和預防措施等方面的挑戰。三是商業模式重模仿、輕創新,面臨探索可持續性商業模式、構建合作共贏生態系統的挑戰。四是城市基礎設施面臨部署和監管不足、互動渠道不暢,無法市民日益多元化的生活服務需求的挑戰。五是政府在向服務型政府轉型的過程中,各部門數據割裂、信息孤島現象嚴重、缺乏可持續性發展思路的挑戰。
如何從容應對上述挑戰?在邁向新型城鎮化的道路上,我們需要一個有力的工具。如果說,新型城鎮化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那么新型城鎮化的抓手又在哪里?
技術是新型城鎮化轉型的有力工具
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共230多個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其中包括95%的副省級以上城市、76%的地級以上城市。中國有這么多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絕不是巧合,而是其自身迫切的需求使然。當然,只有這種發自內心的“智慧”需求,才能成為建設智慧城市的原動力。
中國智慧城市經歷了以地理信息驅動和專業機構引領的1.0時代(數字城市),基于3G、無線網絡和行業應用驅動的2.0時代(無線城市)。但是由于體制和技術的雙重因素,它們形成了垂直化、條塊化強,扁平化、融合化弱的特點。面對中國新型城鎮化的需求,智慧城市在這走向以第三平臺技術驅動、前端感知與數據采集、數據的智能化整合為標志的3.0時代。
智慧城市,特別是智慧城市3.0將成為中國新型城鎮化事業的重要抓手和有力工具。這是因為,一方面建設智慧城市是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根本需求,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具備強大的能力,可以幫助各個城市或區域面對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所帶來的巨大挑戰。
在產業改造升級方面,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已經成為提升產業價值的有效手段。例如,克拉瑪依作為國家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在2012年就明確提出“堅定不移地推進世界石油城建設”,在已有的數字油田基礎上打造智能化油田。智能油田能夠全面感知、自動操控、預測趨勢并優化決策,實現油田生產的智能化管理和輔助決策,實現自動執行、實時監控與一體化協作,從而助推產業升級和價值提升。
作為城市中的重要角色,政府的轉型會帶來城市效率的大幅提升,在這方面,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智慧城市中常用的技術同樣起到了非常明顯的作用。例如在鎮江,當地政府就利用智慧交通項目來是治理擁堵,該項目采用基于數據的分析和動態調整公交路線的方法,公交管理機構可以對交通擁堵和節假日乘客數量增長的情況迅速響應。
當然,通過技術的整合與創新,諸如食品溯源、多卡合一、智能交通、醫療、智能水務調度等智慧城市典型應用的規劃和實踐正在中國各地上演。我們可以看到,智慧城市正在中國實現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步建設“系統中的系統”
當然,要規劃和建設智慧城市,也并不容易。智慧城市是一個“系統中的系統”,由于城市中各個系統之間都存在著關聯,很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要建設智慧城市,首先就要注重整體,然后再逐步細化推進。
第一,建設智慧城市就要開展頂層設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就曾指出,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引領作用,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在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過程中,應該注重從城市的競爭力出發,將城市主體作為服務對象,并且認清自身定位。通過頂層設計,建議各個城市制定長期規劃,有效地將相關部門進行聯合,形成可持續的發展機制,并通過技術驅動和模式創新,拉動資金投入,構建完善的生態系統,同時積極引入專家資源,形成政產學商研用六位一體的生態體系。
第二,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和社交媒體提升城市競爭力。在智慧城市3.0時代,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和社交媒體承載著更加融合的技術和應用,可以幫助城市更加智慧地運行。例如,通過對大數據和分析技術的應用,各個城市可以將之前數字城市、無線城市建設階段遺留的、不同結構的、不同類型的、不同存儲介質的各類海量數據進行整合、回溯、實時性與預測性的洞察,極大程度提升態勢感知并輔助城市管理者的決策制定。這在以前不可想象的一幕終會上演,基于大數據的分析洞察能力也是城市是否“智慧”的標志性因素。
第三,構筑可持續性發展的智慧城市的協作創新模式尤為重要。要想智慧城市可持續發展,要從兩方面入手。首先,要構造多元化、定制化的商業模式,多元化是指建設模式不應拘泥于由政府投資等某幾種固定的模式,而是應該借助電信運營商、IT廠商、系統集成與服務商、投資機構、互聯網公司等各方的力量;定制化則指各個城市應該充分考慮自身的技術條件和商業條件,走一條定制化的發展模式。其次,要建立智慧城市生態系統,這是因為智慧城市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專業設備廠商、電信運營商、IT廠商、科技地產商、商業投資商等各類廠商的通力合作。
智慧城市的建設和實現不會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這個“系統中的系統”需要社會各方、城市中各個角色的充分關注,需要以開放的姿態借鑒全球各地的建設經驗,需要充分了解自身特點,量身定制合理的建設方案。我應掌握城市核心智慧、善用創新手段、促進合諧發展,支持新型城鎮化進程,實現美麗中國夢。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文章
現代邊緣、無線和堅固的物聯網無線網關如何幫助改善智慧城市
部署在智慧城市中的大多數物聯網或工業物聯網都會生成大量數據,這對于許多應用程序來說都是完美的。但是,要將這些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東西,需要按時處理和交付。例如,智能城市交通監控系統使用多組物聯網傳感器和攝像機來收集現場數據,然后...
07月13日 11:40朗銳智科
為何說物聯網安全將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基石?
疫情大考下,眾多智慧城市的技術應用在戰疫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在政策、社會、技術和實踐背景等四維利好的推動下,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蓬勃發展。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支出規模將達到180...
09月01日 09:09電子工程世界
大數據在智慧城市中的五大應用
智慧城市是基礎設施發展的新熱詞。隨著涌入城市的人口穩步增加,以及對更好地處理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舊金山和首爾等幾個城市正在試驗新興技術,使他們的城市更加智能。這些新趨勢技術包括物聯網(IoT)和大數據,它們徹底改變了我們分析人...
09月13日 15:58千家網
彈性智慧城市需要監控視頻數據
COVID-19告訴我們,城市在管理和遏制危機方面一直發揮著關鍵作用。正如《今日城市》的一份報告所指出的那樣,后COVID之路需要改變市政思維——從建設“智慧城市”到建設“有彈性的城市”。當我們開始關注在這種比例的大流行之后生...
09月13日 15:43千家網
十位院士對智慧城市的理解
隨著杭州宣布打造全國新型智慧城市以及廣東政務云3億元大單的“空降”,智慧城市的話題一直處在新基建浪潮的旋渦中心地帶。一方面,北上廣深杭、雄安、濟南、海南都盯上“智慧城市第一城”的金字招牌,試圖通過新基建政策加持,推動一把手工程...
03月02日 14:51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