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功耗与传感技术为穿戴电子技术核心--华夏物联网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播放,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清纯,日本乱人伦片中文三区,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777亚洲熟妇自拍无码区

低功耗與傳感技術為穿戴電子技術核心

專家觀點
DIGITIMES
2014-04-03
[ 導讀 ] 穿戴式裝置搭配手持式裝置與網際網路的連結,構建出包含生活、運動、醫療…等各種領域等更多生活上的應用。

     穿戴式裝置搭配手持式裝置與網際網路的連結,構建出包含生活、運動、醫療…等各種領域等更多生活上的應用。由于穿戴式裝置體積小巧且更貼近人體,其設計上對于體積重量、發熱、EMI、電源管理、防觸電、防濕防水防塵、舒適度甚至在時尚感有更嚴苛的要求,因此市場也針對穿戴式裝置,推出各式專用的微機電電子元件與感測技術…

    穿戴式裝置專用之微機電元件

     拜MEMS(微機電)元件技術的進步,讓各式傳感器能輕松嵌入到手持式裝置、穿戴式裝置之中,使科技應用無所不在。由于穿戴式裝置是穿戴于人體身上,故比手持式裝置更貼近人類,能夠延伸更多生活上應用,或忠實偵測與紀錄人體生理機能的反應。目前已知的穿戴式裝置,可提供人類在科技應用(語音通訊/擴增實境/個人助理)、生活品質(食品熱量、睡眠提示、節食建議)、運動健身(比賽紀錄、訓練健身、虛擬教練)、醫療輔助(心電圖、脈搏記錄、睡眠改善…等生理機能量測儀)、旅游輔助(路線建議、導航指示、旅程紀錄)、公益應用(孩童/寵物/老人失蹤協尋)等各種貼心的應用。

基本穿戴式裝置的感應器系統架構圖(fp7-smac.org)

醫療穿戴式裝置的資訊傳遞系統架構圖(Intersive)

     由于穿戴式裝置的體積更小,更貼近人體,且必須長時間穿戴,因此這些裝置對于發熱、EMI(電磁干擾)、電源管理、防觸電、防汗/防水/防塵、舒適度、精準度、體積重量,甚至時尚等要求,都比手持式裝置更為嚴格,因此各廠商在設計產品時,就必須顧慮到這些課題。而MEMS微機電零件供應商,也提供各種不同等級的產品,以符合系統廠商在設計穿戴式裝置時的需求。

    穿戴式元件的市場與趨勢

     因應穿戴式裝置的市場起飛,讓物聯網(InternetofThings;IoT)的應用得以實現,不管在醫療保健、運動健身、娛樂資訊、工業產品、國防安全等領域都將用得到,使得MEMS元件與感應器的需求跟著水漲船高。據ResearchandMarkets研究機構的數據,2013年全球消費電子用的感測器市場規模為152.7億美元,并以9.7%的平均復合年增率,預計在2020年達到292.5億美元。

     MarketsandMarkets的研究報告中說明,醫學專用圖像感測器市場規模在2018年將達到107.5億美元,平均復合年增率為3.84%。出貨量部份,2013年達16億個,預計2018年將達到30億個。

     至于ImageSensor(影像感測器)部份,依據GrandViewResearch研究機構的預測,到2020年的全球出貨量可望達30.092億個,2014~2020年平均復合年增率為6.7%,到2020年將達到120億美元。

    穿戴式裝置的元件-CPU、MCU

     當今高階手持式裝置的CPU(處理器),已經邁向八核心的里程碑,處理速度更快。然為了減少感測器在全天候偵測、搜集與處理上的電能消耗,許多產品已開始搭配MCU(微控制器),來擔任動作感應專用的協同處理器(MotionCo-processor)。

     以蘋果iPhone5s、iPadAir、iPadmini2內建的M7為例,便是一款協同處理器,采用NXPLPC1800系列的客制化Cortex-M3微控制器,運作時脈為150MHz,可搜集、量測、儲存感應到的資料(來自STM三軸陀螺儀、Bosch三軸加速器、AKM電子羅盤等感應器資訊),縱使手機在待機中亦能運作,繼續將感測資料記錄下來,待裝置喚醒后就能夠繼續處理資料,這樣的設計可讓裝置在長時間的運作下(例如運動),更為省電。

     在穿戴式裝置的應用上,大多采用SensorHubMCU,亦即采用ARMCortexM系列的MCU來當主要控制器,以達到高效能、低耗電的目的。例如Fitbit智慧手環,便是采用ST的STM32L151C6Cortex-M3低功耗16位元32MHzMCU、JawboneUP智慧手環采用TI的MSP430F552816位元25MHzMCU。而Pebble智慧手表采用ST的STM32F205RECortex-M3架構的32位元120MHzMCU、SonySmartWatchSW2也采用STMCU,時脈為180MHz。

     至于Samsung的GalaxyGear智慧手表,仍采用自家Exynos800MHz單核CPU來做感測運算處理,可惜搭配的電池容量太小,連續使用25小時就要充電,雖效能強、但持續力不佳,市場反應冷淡。因此,Samsung在MWC發表的Gear2家族,采用MCU設計,使用時間可達2~3天。由此可見,為了功耗與增加電池壽命,未來將會有更多穿戴式產品改用MCU來當主要處理器。

    穿戴式裝置的元件-MEMS、Sensor

     在感測器方面,穿戴式裝置目前配置的基本三個體感/動態感測元件,就是電子羅盤(magnetometer)、三軸陀螺儀(gyroscope)、三軸加速器(accelerometer),可以用來計步、偵測心跳、生理追蹤等等。

     至于在環境感應器部份,則是依照產品的應用需求再加入。例如接近感應器(Proximitysensor)、溫度計(Thermometer)、濕度計(Hygrometer)或氣壓計(Barometer)等等。若有輔助操控部份,如手勢、語音等輸入,則會選擇將紅外線(Infrared)或相機模組(CameraModule)、麥克風(Mic)等元件內建,以做簡單的手勢、語音辨識。例如GoogleGlass就包含了光度感應器(AmbientLightSensor)、接近感應器,做為調整亮度與物體偵測之用。

     在軟體技術方面,已有許多廠商開發出自家專利的演算法,應用在各穿戴式應用的軟硬體產品。如Nike+RunningApp(跑步訓練程式)、JawboneUp、Fitbit系列手環,便是采用FullPower公司的MotionX技術。

    醫療、保健等感測器專用之穿戴式裝置的元件

     消費級的穿戴式裝置,可提供個人保健、節食塑身、手機延伸應用等。至于專業級的產品,則有不同的訴求。在醫療院所里,量測專用的穿戴式裝置其實早行之有年,近年來由于科的進步,當許多量測裝置的體積能夠縮小,且透過無線的方式將訊號傳遞出來,不需要再連接一堆電線,使病人能夠行動自如。

     醫學或健康產業所設計的穿戴式裝置,大多內建上述的感應器架構,而醫學復健的感應器,還會加上體感技術。這類產品的功能訴求單純,主要用于量測個人生理資訊,數值量測的要求上,則是必須非常精確,且裝置要能夠長時間使用,并可透過內建的GSM或Wi-Fi無線通訊,將身上的各種儀器串連起來,成為一個身體網路(BodyAreaNetwork;BAN),同時也可以將資料回傳至醫療院所以利于后續追蹤,如此進而達到居家照護、遠距醫療之應用。

     醫學界所需要的穿戴式裝置種類繁多,如智慧衣、智慧夾克、智慧帽、智慧腰帶、智慧褲、智慧鞋、智慧鞋墊與智慧襪等,這些產品必須依照不同的個人Size去設計。此外,醫療照護是從醫院延伸到老人機構,再從機構再跨到一般社區。

     長庚醫院在2012年發表的「智慧型人體感測網絡衣」─簡稱智慧衣(SmartClothes),就具備了健康促進、健康老化監控與異常警示功能。其細節應用上整合了心電圖訊號(ECG)、呼吸、體液、加速與溫度等感測功能,并可偵測到細微汗漬,同時能夠做到24小時監控照護,持續記錄。并可透過手機或資料上傳至云端,來提供運動健身、體態姿勢、體溫偵測、睡眠品質、心肺功能等多種個人健康資訊。

     至于智慧襪(SmartSock)部份,有一家叫Heapsylon的公司,推出了SenSoria智慧襪,將各式感應器與傳輸元件直接織入襪子布料中,穿著舒適,洗曬都不怕。在功能上,可偵測心跳、脈搏、所受外力,并分析腳掌的著力點,可記錄站立、跑步、走路的時間,同時能透過手機App來自我檢測,在姿勢不對時,亦可適時提醒用戶以做改善。

【聲明】物流產品網轉載本文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對真實性負責,物流產品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聯系小編電話:010-82387008,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文章

基于傳感技術的智能服裝的醫學應用

由于小型化技術的進步,人們逐漸可以將原來安裝在背包中的沉重的計算機系統植入眼鏡或衣 服中,并通過互聯網技術從系統中獲取信息。

06月26日 15:54OFweek電子工程網

可穿戴電子皮膚 智能醫療領域新創舉

在可穿戴設備領域,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鏡已不再稀奇。近日,有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已經開發出了一種薄如“臨時紋身”的可穿戴設備—可穿戴電子“皮膚”,它可以儲存數據以及向人體輸送藥物。

04月22日 16:25元器件交易網

加拿大一公司投390萬美金專攻包裝傳感技術

包裝行業向來不乏創新,比如,Smart Skin Technologies公司剛剛為其包裝傳感技術注入了新一輪的大約390萬美金。

01月17日 16:35創印網

今年傳感技術才是智能家電發展核心

如今“家電智能化”,作為剛剛興起不久的新概念,其進程受到了業內人士、資本市場、消費者等多方關注和重視。

05月04日 18:38中研網

光纖傳感技術大發展 撬動物聯網萬億市場

光纖傳感器由幾部分組成,包含光源、傳輸纖維、探測器、信號處理設備等構成。

04月22日 16:44通信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