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荒地:有機農業乘上“信息化高鐵”
春季來臨,氣溫漸升,東北平原的田間耕作拉開帷幕。吉林省孤店子鎮大荒地村的現代農業也開始了新的計劃和打算,“光纜電線都已鋪設完畢,操控設備也已安裝。今年夏天,水稻種植基地將實現物聯控制和智能管理。”東福米業總經理劉延峰說。
劉延峰所說的水稻種植基地,是東福米業近年從大荒地村流轉而來的2000公頃水稻田。按規劃,這部分種植田將依照農業信息化要求種植和管理,建立信息智能化管理系統、農業生產物聯控制系統和有機農產品安全溯源系統。
劉延峰對企業的信息化發展充滿信心,他說:“農業企業如果能利用好這三大系統,運用網絡平臺技術和云計算方法,就能實現企業信息數字化、農業生產自動化和管理智能化。形成一個高效、節能、綠色的現代農業體系。”
走進監控大廳,LED大屏幕上顯示的是育苗基地和種植田,可看到從苗期溫室育秧到田間的水稻長勢情況。還可以通過無線傳感器,實時采集農業生產現場的各種參數,方便企業遠程監控生產過程。
通過農業物聯網技術,實時收集農田的溫度、濕度、風力、大氣和降雨量等數據信息,監控農作物灌溉情況,監測土壤和空氣狀況的變化。拿到監控數據后,企業再根據科學指標和用戶需求,隨時進行處理。
大荒地村農民鐘德富目前在東福米業育苗基地打工,他說:“以前種田,我們是靠眼睛看、用手摸,來判斷土地要不要澆水、施肥。現在有了這套高科技,自動搜集土壤情況,還能分析水分、溫度和含氮量。以后我們都得好好學一學了。”
“監控和信息傳回,只是信息化的第一部分,最重要的功能是按照農作物生長的指標要求,及時精確地遙控農業設備自動開關。”東福米業信息工作人員徐士成說,“像澆灌、增氧、卷簾開關這些操作,都可一鍵控制。按照科學指標進行自控,不僅更加精確,人力也被解放了。”
農業信息化建設不僅對作物種植好處多,也與人們的食品安全息息相關。劉延峰指著一盒加工完的大米產品說,信息化管理后,產品在生產、加工環節將被安裝電子標簽。在倉儲、運輸、銷售等后續環節,信息將不斷添加和更新。“只要輸入產品專屬二維碼,是誰種的,是否使用農藥化肥,在哪里加工包裝,是如何運輸的,都看得清清楚楚。這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追溯,讓消費者更加放心食用。”
看著龐大的“智能系統”,劉延峰說:“農業信息化就像一列高鐵,農企想走得快、走得遠、走得穩,就一定得想辦法搭乘它。”
相關文章
物聯網技術推動安防信息化
當前,隨著監控市場的發展,物聯網應用走向安防監控市場,智能網絡監控發展很快,如何把握住網絡監控市場的機遇,還需要集成商和行業渠道商認真思考。
關于舉辦“2010信息化與現代農業博覽會”的通知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深入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的通知
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深入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的通知工信廳通信〔2020〕25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通信管理局,相關企業:移動物聯網(基于蜂窩移動通信網絡的物...
江蘇省南通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公布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和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按照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江蘇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要求,根據南通市“十二五”教...
物流信息化:“政策年”里加速度
2013年也是物流信息化的“政策年”。對我來說,接連出爐的行業新政,似乎有些應接不暇。各細分領域都迎來了諸多利好政策,為物流信息化企業的升級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