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數據”構建個人健康自畫像
居民錢阿姨正在用智能血糖儀測量血糖。
人們愛說,大數據將改變當代醫學,譬如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等,不過由個人數字跟蹤驅動的小數據,也將有可能會對個人醫療帶來變革。
在蘇州,目前已有30余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通過物流傳感技術,收集并分析居民的慢性病數據。血壓、血糖、用藥、就診信息,這些數字追蹤將得到一幅只屬于居民自己的健康自畫像。
擁有了這幅專屬于自己的數字自畫像,有什么好處呢?一份個性化的“小數據”,能否阻截慢性病殺手?日前,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調查。
[現象]老年慢性病患者越來越多 社區醫生“盯”“管”較吃力
昨天下午,在姑蘇區潤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7歲的張老伯應邀來到這里做檢查。醫生在為其細心測量了血壓、心率等指標后發現,老人的血壓偏高。一問才知道,春節過后,老人沒有及時按照醫囑提高藥量。醫生隨即給老人寫了提醒單,并制定了當月的健康計劃,包括每日攝入鹽分的最大量、清淡飲食提醒等等。
張老伯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從去年開始,每個月社區醫生都會在同一天給他打去電話,提醒他第二天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檢查身體。“有時候我身體不好,提前和醫生預約,他還會上門服務,真的非常方便。”
據潤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慢性病管理專員吳海軍介紹,該社區目前有高血壓患者8000余名,糖尿病患者3000余名。從去年開始,按照蘇州創建“全國慢性病防控示范區”的要求,每個社區醫生每周都會空出一個工作日,作為“彈性工作日”,專門用來為自己負責的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免費檢查身體,制定當月的健康計劃。
談到好的變化,吳海軍說,與前幾年相比,社區居民對自己的血壓、血糖關注度更高了。“常常一測出血壓,他們就會作出反應。高了低了,他們現在也有意識。”但盡管如此,社區醫生在幫助老年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過程中遇到了很多阻力,最大的阻力便是慢病患者在生活中不注意自我管理。
吳海軍進一步解釋說,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除了要定期接受檢查外,生活中還要注意自我管理,如飲食中要多吃低脂、少鹽的食物,要適量運動等。但很多患者都難以堅持,這樣不利于患者的身體健康,也給社區醫生的指導工作帶來困難。“要靠社區醫生去盯去管,社區里這幾千號人,在對先期情況沒有掌握的條件下做起來著實有些吃力。”
“理想的狀態是,在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之初,就要對所負責的社區人群健康狀況進行摸底,寫出‘診斷報告’,再有針對性地進行疾病預防干預,指導居民進行健康管理。”市衛生局社區衛生處處長計永昌坦言,在目前的條件下,要做到這一點很難,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將在居民健康管理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瑋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提供健康管理全面解決方案,集研究、開發、生產和服務提供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總經理顧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一直以來,看病難或是看病貴都是政府致力解決的問題。同時也說明只加大對疾病治療的投入并不能解決老年慢性病的問題。“現在,到了我們要對健康服務提出新的思維、新的視角和新的方法的時候了。”
[新鮮]身體“小數據”實時生成記錄
云平臺私人定制健康自畫像
作為建設全省科技示范社區的一個重要內容,去年8月,蘇州獅山街道開啟了“智慧社區健康云平臺”試點工作。“特制”的、自帶網絡的30臺血糖儀和10臺血壓儀,被發到馨泰、何山、獅山三個社區的40名居民手里。在每次測量后,這套系統會將數據自動通過網絡傳輸到相關后臺。一方面“實時”記錄血糖或血壓值,并通過后臺發送短信提醒居民健康注意事項;一方面則重在“動態”跟蹤,居民通過一段時間的堅持測量,血糖或血壓的“小數據曲線圖”也由此生成。
市民錢姞今年74歲,家住獅山社區。見到她時,這個精瘦的老太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迅速吸引了記者的注意。聊天中,錢阿姨說,因母親離世,去年上半年起,她情緒一直低落,不愿外出活動,整個人從120斤發胖到了140斤。
這種逐漸衰弱的狀態,沒有表現出特別明顯的異常。“除了發胖,也沒其他不舒服啊,根本不會想到生病。”錢阿姨說。可事實上,追蹤她每時每刻的個體化數據,她的生活其實已經明顯與之前不同。這種日常小數據帶來的生命訊息的警示和洞察,印證了“智慧社區健康云平臺”技術團隊的最初設想——小數據可以看作是一種新的醫學參考證據。
去年8月10日,錢阿姨從社區居委會拿到了這套血糖儀,每天都定時測血糖。“從那天開始,我把每次測量值都記錄在冊。第一個月,發現每天的血糖值都是過高的,我就帶著我的小本子,拿到明基醫院的內分泌科給醫生看。醫生仔細翻看數據,隨后讓我進一步做檢查,最終確診是患了糖尿病。”
“手指血糖如果經常高于診斷標準,那就提示有糖尿病可能了。此時,的確應當前往醫院進一步做靜脈血糖測定以助確診。”明基醫院內分泌科的顧霖醫生認為,自測血糖值除了對診斷環節有輔助意義,養成居家自測血糖的習慣,對糖尿病病情的監測和控制更是大有好處。“動態數值,能有利于醫生參考,調整用藥等治療手段,也能幫助患者及時發現低血糖和高血糖。”
如今,錢阿姨的體重又恢復到120斤,血糖控制穩定。日前,記者來到她家中,她正好打算測餐后血糖。只見她熟練地安裝好一次性針頭和試紙,酒精棉擦拭左手無名指尖,用采血筆輕戳一下,試紙析血后很快就顯示出了血糖讀數,同時她的手機也收到了提醒短信。“只要配套路由器插在電源上,每次測出的數據就會自動通過它傳輸到瑋琪后臺,后臺就會發來短信,告訴我血糖是高了還是低了,要注意些什么。后臺還會留存我的數據,孩子們用IPAD登陸賬戶,就能看到我每天的動態血糖值。”
[思考]慢性病由治療走向管理時代 接納意識和服務品質需提高
擁有了專屬于自己的數字自畫像,有什么好處呢?
顧瑜說,假設你是一名患者,精確個體化的小數據可以幫你回答:我每次服藥應該用怎樣的劑量?藥物說明書上會有一個用藥指導,但那個數值是基于大量病人海量數據統計分析得來。因此,你需要了解關于你自己的“小數據”。“對于慢性病、抑郁癥、記憶力衰退等,很需要日常活動變化的數據。我們需要數據解放,把移動和網絡服務的數據解放到你我自己,及時了解到自己的動態變化。”
據了解,目前蘇州市民中,大約有四五百人拿到了“云平臺”相關的特制血壓儀或血糖儀。搭載了物聯網、云計算功能的健康科技產品,開始逐漸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里。然而記者走訪后也發現,目前在試點及推進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阻力。
要讓居民接受這項科技新事物,首要考驗的就是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的意識。獅山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主任鮑懿芬透露,去年“智慧社區健康云平臺”試點工作接受報名時,原定名額為50位居民,但在使用前培訓階段,其中有10位老年居民因為“嫌麻煩、不會弄”,就退出了。“老年人對科技產品的消化能力相對較弱,有些甚至先入為主,一開始覺得煩,就不高興繼續研究和操作了,哪怕免費他也覺得不實用。事實上,很多居民在體驗后都說,操作起來并沒那么難。”她認為,最難的就是邁出第一步,等上手、熟練了,能養成習慣,才叫真正的自我健康管理。
在體驗過程中,部分居民也對“云平臺”提出了一些意見。比如徐老伯認為,測血糖是一項每天都要做的事,長期測下來,一次性試紙的花費也不小。他希望,血糖儀所用的一次性試紙能列入醫保。
68歲的陳阿姨認為,從后臺發來的短信內容應當更細致、科學,最好是個體化指導。記者了解到,目前發送短信的后臺為瑋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而不是醫生。“如果說需要更詳盡、更科學的飲食或用藥提醒和指導,那就必須與醫生建立聯系。”該公司工作人員朱小平告訴記者,考慮到這一點,他們也為“云平臺”設計了一個醫生端。
然而,醫生端的具體推進和使用也非易事。朱小平說,社區醫生本身非常忙碌,比如獅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全科醫生輪班接待每天70個門診病人,還要在我市衛生系統“區域社區衛生信息平臺”上管理居民健康檔案,上門或打電話做回訪。“如果再要追加一個平臺,社區醫生的壓力就更大了。”對此,朱小平表示,他們正在與蘇州市衛生信息中心談合作,爭取使“智慧社區健康云平臺”和原有的“區域社區衛生信息平臺”實現并網,方便社區醫生的操作與管理。據透露,目前“云平臺”已開始嘗試嵌入現有的居民健康管理平臺。
相關文章
快速成功地連接物聯網產品的5個技巧
對于物聯網設備制造商來說,蜂窩物聯網是實現互聯網連接的最可靠和最容易獲得的方式之一。根據ABIResearch的數據,到2026年,全球蜂窩物聯網設備總數將達到57億。蜂窩物聯網的采用正在增長,因為它易于部署和擴展。您只需要一...
江西:到2023年底物聯網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
5月19日,記者從江西省工信廳獲悉,為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做優做強“一號發展工程”,加快江西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江西省工信廳、省委網信辦、省科技廳等9部門聯合出臺《江西省加快推進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物聯網加速融入生活場景,智能家居設備能做什么?
智能設備和物聯網已經進入現代家庭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從您的安全系統到冰箱,“智能”電器已成為新常態。但它們真的能讓你的家變得更好嗎?或者所有這些智能家電只是另一種時尚,從長遠來看,您最終會后悔花額外的錢?讓我們來看看在家里裝滿...
京東方:物聯網創新業務打開更多增長空間
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到莫斯科城鐵列車,再到紐約商超門店,如今,物聯網創新解決方案已覆蓋全球眾多地區、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帶給人們全新的體驗。而這一改變的背后,正是京東方在物聯網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夯實全球半導體顯示霸主地位...
5G如何改善物聯網部署的6個示例
隨著數字化轉型如火如荼地進行,連接的設備數量正在快速增長。IDC數據預測,到2025年,每分鐘連接的物聯網設備將達到152,200臺。雖然這將轉化為更多的數據,從而有更多的途徑來提高效率,但對于這種數據交換來說,一個強大的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