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無錫智能交通變遷 從手動到轉變到自動
智能可變信號燈 交警供圖
2004年前,我國道路交通管理長期缺乏基本法律,2004年5月1日開始實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結束了這一局面,到今年5月1日,道交法已經實施滿10周年了,在此過程中道交法本身也在不斷得到完善。與法律的不斷進步相匹配的是,錫城的道路交通環境也在不斷地進步,從原來的“純人工”向“智能化”不斷進步。
從手動到自動的轉變
道路路口遇紅燈需等待,“車等燈”這是每個駕駛員都認為天經地義的事情。但在1979年以前,“燈等車”才是常態。
建國初期,錫城指揮交通靠紅綠旗,1951年惠農橋安裝了錫城第一組紅綠雙色指揮燈,在只有雙色指揮燈的時代,指揮燈只能指揮直行車輛,左轉車輛要看交警指揮棒的指揮。上世紀60年代,紅黃綠三色指揮燈開始在錫城的大街小巷出現,不過和現在不同的是,當時的黃燈的作用并非現在的“準備停止”,而是和綠燈一起亮起來指示車輛左轉。
和現在相比,最大的區別是,當時由人工控制的信號燈是遵循“燈等車”規則的,“當時全市只有十個路口有信號燈,每個信號燈旁邊都配備了一個執勤民警,看到有車子過來了,就根據車子要走的方向變燈。”今年已經59歲的交警吳洪銘說,有時候車子到了路口還要鳴笛示意民警“我到了”,讓指揮民警變燈放行。“當時的汽車前擋風玻璃的地方都有一個箭頭標志,他們要往哪個方向走,就把箭頭打到哪個方向,我們再根據箭頭方向變燈。”
1979年,自動信號燈開始出現,定時變換信號的信號燈讓交警從信號燈崗亭走了出來,同時也使得“車等燈”成為了當時的交通新規,并延續至今。
高科技進入交通管理
在1992年以前,信號燈只能固定時間變換,1992年交警部門引進當時國外的先進技術,在清揚路八個路口設置可智能控制的信號燈,并通過“南片控制中心”對這8個路口的信號燈進行智能控制,將清揚路從解放環路開始到原來的金匱路(現為太湖大道)1.5公里長的道路設置為無錫最早的一條綠波帶。
目前,無錫已有70多條道路,200余個路口實現了綠波控制。
高科技的體現還不僅僅于此,1998年以前,無錫的信號燈使用的都是普通燈泡,為了及時到各個路口更換快報廢的燈泡,當時有一個專門的換燈隊。1998年LED信號燈被引入信號燈系統,不僅節能環保,而且使用壽命也延長到了五年以上。
現在科技元素越來越多
進入21世紀,無錫交通管理中的科技元素越來越多,2003年5月,無錫市公安交通指揮中心正式成立,基本形成了以挑臂箭頭燈,行人燈,非機動車燈、倒計時計數器和智能信號控制機、中心信號控制系統為配備標準的智能信號系統。2011年5月,蠡湖大道周新路口設置了“可變導向車道”信號燈。2012年3月開始,湖濱路的五個交叉路口安裝公交信號優先控制系統。
在車輛違章、事故處置方面變化也相當顯著。目前,交警可通過交通指揮中心對全市1000多條道路進行視頻巡檢,發現事故后直接通過電臺向附近值勤民警下達指令。在一些交通事故中,甚至當事人還沒有報警,民警已經趕到現場進行了處置。
相關文章
智慧停車離得開物聯網的支持嗎?智能交通/NB雙模地磁
智慧停車的“智慧”就體現在:“智能找車位+自動繳停車費”。服務于車主的日常停車、錯時停車、車位租賃、汽車后市場服務、反向尋車、停車位導航。線下智慧化體現為讓停車人更好地停入車位。一是快速通行,避免過去停車場靠人管,收費不透...
無錫糧食物流中心采用多項物聯網技術
從1月21日召開的全市糧食工作會議上獲悉,無錫糧食科技物流中心已完成投資額的80%,年內將全面竣工。多項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將為無錫“米碼頭”注入新動力,無錫的糧食安全也將更有保障。
第一季度智能交通市場綜述
2010年1月至3月,我國智能交通市場項目數量560個,同比增長7.6%,市場規模約14.1億元。回顧第一季度智能交通市場發展,主要印象有以下幾個關鍵詞:上市;ETC;智能公交;北京、深圳。
無錫物聯網產業應用示范新區
對許多普通百姓來說,物聯網是個陌生的新概念,甚至有些神秘。但在無錫新區,一些市民已成為這項技術的首批體驗者。無錫新區是國務院批準建立的物聯網“感知中國”中心,一個千億級的新興產業正在蓬勃興起,并悄然走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