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發展之路崎嶇坎坷
然而,從消費者需求和技術發展角度看,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春天一定會到來,且必定會形成巨大規模。
正所謂:道路曲折,前途光明。
除了有關技術和元件廠商及多數媒體外,對可穿戴設備熱情最高的是市場研究機構,他們的預測數字雖然差異很大,但均極力唱多這一市場。
IMS預計,2016年,可穿戴智能設備全球銷售額將達60億美元。
BergInsight預計,2017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達6400萬個。
BIIntelligence預計,2014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達到1億個。2018年將達到3億個,按每個平均價格42美元計算,銷售額將超過120億美元。
ABIResearch的預計,2018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達到4.85億個,銷售額190億美元。
TechnalysisResearch預計,2018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達7050萬個,銷售額117億美元。2013年這一數字分別為990萬和21億美元。
IDC預計,2014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達到1900萬個,比2013年增加2倍。2018年將達到1.119億個。
NextMarket預計,2014年,全球智能手表產量將達到1500萬塊。2020年將達到3.73億塊。
為何叫好不叫座?
筆者第一次聽說可穿戴式電子產品是在10多年前英飛凌舉行的一場發布會上。那時,英飛凌展示了一款采用特殊紡織材料、可以內嵌半導體芯片和傳感器的電子服裝,能播放MP3音樂,也可監控患者的健康狀態。然而由于整體半導體行業的技術和生態環境所限,很多年后都一直未能上市。
隨著網絡和半導體技術的發展,直到近兩年谷歌眼鏡的出現,才真正帶動了可穿戴設備進入消費者市場。
盡管隨后三星、索尼、高通、谷歌、蘋果、果殼、咕咚、智器、土曼等眾多中外廠商,已先后推出了各種可穿戴設備,但是該市場并未起量。如前所說,仍處于市場起步期。究其原因,一是顯示、電源和操控等技術;二是價格,一副眼鏡動輒近萬元,一塊手表功能有限,售價高達一兩千甚至三四千元;三是沒有真正滿足消費者需求。還是那句話,用戶體驗不夠好。
可穿戴設備與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不同,市場應用非常分 散。因此,殺手級應用也應根據這一特點開發。再期望靠一種產品通吃若干應用的情況恐怕不現實了。
還有,國內廠商由于原創能力不強,基本是模仿海外大廠商的設計,小富即安的心里太強,不去認真潛心琢磨消費者的需求和習慣,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很多產品是為了急于掙錢而匆忙上市。
更可悲的是,有些廠商,多是一些大廠商,看到別人做可穿戴設備,而且是市場熱點,為了體現自己也有這方面的技術能力,而盲從地推出產品。消費者不用腳投票才怪呢。
宣傳不靠譜
就目前發展狀況而言,大多數可穿戴設備只是追求表面時髦,中看不中用。對消費者而言,實際用處不大,而且市場的宣傳上言過其實,不太靠譜。
以面向一般醫療和健康的可穿戴設備為例(重病患者除外)。
消費者知道了血壓、脈搏心率和血糖等數據后,他們能做什么呢?目前,給消費者提供的大數據分析功能非常欠缺,把數據通過無線網絡送到醫院分析,效果也未必好。現在大醫院的醫生治療患者及處理他們的病理數據都忙不過來,有誰會去關注這些普通的健康數據呢?傳給社區醫院醫生去分析、診斷?在目前中國這種社會環境下,他們的責任心和服務態度靠譜嗎?如果傳給專門的健康保健醫院,那么,高昂的收費也不是普通消費者能夠承擔的。而如果沒有相應有效的醫療或健康建議或方案,那這些數據就沒有什么太大意義了。
另外,筆者每次在展會上看到智能手環、手表等,都會問展臺工作人員,你們的產品所測得的數據有多精確呢?得到的回復無一例外,我們的產品雖達不到醫療級,但健康級精度絕對沒問題。再問,有什么資質證明嗎?這時的回復就只剩沉默無語了。不過,還是有一位廠商說出了實情:其實,國內大部分智能手環、手表都是為了滿足人們新奇、炫酷和時髦的心理,所謂的數據采集有很多沒用或不準確的數據信息,至于建立健康數據病歷只是銷售噱頭而已。現在可穿戴設備這么熱,不這么說,我們怎么賣出去呀?
智能運動鞋的情況也類似,采集的運動中的各種人體數據并未能夠真正通過大數據分析進行充分合理的利用。
因此,所有上述這些因素必然導致可穿戴設備的實際用處大打折扣。
對于智能手表,筆者與很多消費者一樣,一直對智能手表廠商宣傳的電話或短信提示、導航、計步器及健康管理等功能有較大疑惑。
智能手表的屏幕太小,用于導航和健康管理等功能,用戶體驗能好嗎?筆者就曾試過兩次,由于屏幕小,在觸屏上,左右滑動尋找相關功能就很不方便。即使找到功能頁,因為所顯示的字體太小且數量有限,看著很不舒服。周圍的環境光不太好時,就更不用提了。而且,幾百元的便宜手表功能更少,數據準確度偏差更大;貴的1、2千元、甚至3、4千元的,性價比真不如同價位的智能手機。
此外,用智能手表這么小的屏幕去看高清視頻,筆者在一次觀展時特意做了一個小調查,對12家智能手表展臺前的57個年輕觀眾詢問的結果是,52人(約占91%)表示不會看視頻,因為眼睛會太累,不如用大屏手機看視頻舒服。
如果用計步器功能,可以選擇價格便宜很多的智能手環,沒必要多花幾倍的銀子。而且,智能手表和手環的計步器功能前面已經談過,由于沒有相應的專家建議,并不實用。且消費者很少能夠長期堅持使用該功能。
另外,智能手表的功能差異化不止是與同類產品比,還要與現有的其他產品比。其實,現在智能 手表的很多功能都可在智能手機上實現,電話、短信提示等可省去掏手機的幾秒鐘,但有幾個消費者愿意再為這些雞肋功能花上千元的冤枉錢呢?
可能有廠商在產品上市前送給員工或客戶試用過,但不妨讓員工自掏腰包購買自己開發出的產品試用一段時間,因為免費試用和自己掏錢體驗,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感受。否則,市場會無情地證明你的一廂情愿。
不用太過慮隱私問題
至于智能眼鏡會涉及到侵犯他人隱私,有些公共場所禁止使用的問題,筆者覺得,隨著相關管理規范和技術的發展,這個問題完全可以解決。
記得近20年前在歐洲時,有一次發現有些酒館禁止在室內打手機,如果正喝酒聊天時想撥打或接聽電話,需要專門跑到外面去。因為那時手機剛出現不久,還不普遍。店家為了不影響其他客人,才出此下策。
相關文章
一種用于醫療無菌手套自動分配的RFID解決方案
一臺具備RFID功能的機器使醫務人員能夠用ID卡輕靠設備,戴上尺寸合適的手套,從而降低感染風險。在日常工作中,丁腈手套是醫護人員最常用的消耗工具之一,可確保他們在不傳播感染的情況下治療患者。根據德克薩斯醫療技術公司(Texas...
可穿戴設備與物聯網在未來將如何發展
智能手表和可穿戴技術如今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但不同的技術可以協同工作以使其變得更智能。物聯網就是其中一項技術。它使物聯網設備能夠通過網絡進行通信,并使可用的資源和數據盡可能地發揮作用。在當今的可穿戴技術市場,AppleWatc...
如何提升超高頻RFID多標簽的讀取率?
在RFID的實際應用中,常常有要求同時讀取大量標簽的情況,比如對倉庫貨物數量的盤點,圖書館場景中對館藏圖書數量的盤點,也包括傳送帶或托盤上數十個乃至上百個貨物標簽的讀取情況。針對多數貨物讀取的情形,根據其被讀取成功的概率稱作讀...
智慧食品安全新紀元中的RFID和供應鏈數字化
去年,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發起了一項新的前瞻性運動,以推動供應鏈現代化的長期采用和行業共識。“智慧食品安全新紀元”計劃是通過文化的漸進式變革、新技術的普及和互操作標準的清晰化,朝著建立一個以技術為基礎的食品體系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