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與現代特大城市建設
智慧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生活在智慧城市之中。
只需一部智能手機,便可享受智慧化的生活:
出門乘車,只要點擊“無線城市掌上公交”,便可知公交到了哪里;如果打的,更有多款打車軟件可選。
想知道養老、醫保交了多少,可上“市民e家”查詢。
……
但是,相對于“智慧宜昌”而言,我們享受的城市智能化成果還僅僅是初步的。伴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建設的完美結合,我們的城市將進入智能化發展的快車道,其核心是基于數字化、感知化、互聯化,實現基礎設施的智能化、管理服務的協同化、產業發展的現代化,從而不斷提升民眾的幸福生活指數,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可以預想,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推進,生活在宜昌的我們,將會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個性化、精細化、特色化的智慧化生活。 ·言實·
湖北省第十次黨代會、宜昌市第五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了“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長江中上游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電旅游名城,成為現代化特大城市”的宜昌未來發展總體目標定位,并明確提出了“既大又強、特優特美”的現代化特大城市內涵及“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環境優美、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特大城市發展目標。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是一項宏偉的系統工程,千頭萬緒,百事待舉,必須統籌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實現理念創新、建設模式創新、手段與路徑創新。
智能化具有透徹感知、泛在互聯、高效協同、精準管控、創新應用、和諧發展等方面的典型特征,是重建科學、和諧的城市經濟、社會、自然關系的深度革命,是深度融合特大城市運行管理、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為一體的城市發展新模式。宜昌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提出了建設“智慧宜昌”的發展思路,無疑為宜昌特大城市的建設提供了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一、智能化是現代化特大城市的重要特征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建設的完美結合,現代化特大城市的內涵和功能不斷增多。現代化特大城市的發展已進入智能化發展的快車道,城市空間的智慧化元素不斷增多,其核心是基于數字化、感知化、互聯化,實現基礎設施的智能化、管理服務的協同化、產業發展的現代化。
——基礎設施智能化。通過對覆蓋全市的傳感網、物聯網、互聯網以及城市各子系統網絡等基礎設施全面整合共享,將城市運行的各類信息全面融合,實現最大程度的溝通、挖掘與利用,以隨時隨地獲取需要的數據和信息。
——管理服務協同化。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統籌建立“橫向打通、縱向深化”的信息應用系統,著力打破固有的行業和部門壁壘,加強行業之間、部門之間的資源整合力度,促進共享與協同,并具備對海量的數據進行快速、集中、準確的分析和處理進而做出科學化、智能化決策的能力,實現對城市基礎支撐、資源環境、社會民生、產業經濟、市政管理領域活動中的人、物、環境的智能化感知、互聯、協同和處理。
——產業發展現代化。智慧產業是產業發展現代化的核心,是城市智能化建設的重要支柱,也是體現城市“智慧”的重要標準之一。智慧產業的快速發展將有助于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造,促進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兩化融合”進程,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助于促進經濟發展模型由勞動、資源密集型向知識、技術密集型的轉變,推動新興產業進一步集聚發展。
二、智能化是宜昌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的必由之路
宜昌現代化特大城市確立的根本內涵是“既大又強、特優特美”,其中,“特大”是基礎、是規模,“現代”是核心、是本質。以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通過人與物、物與物、人與人之間的互聯互通、相互感知、相互交流,實現“資源的高度整合、公共管理高效、公共服務便捷、智慧產業發達、環境綠色低碳”的城市智能化是特大城市建設的新理念,也是現代化城市發展的基礎。智能化是實現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強優美”特大城市目標定位以及“產業集聚功能、綜合服務功能、輻射帶動功能”的特大城市發展功能定位的重要載體,是實現宜昌確立的“普惠民生、服務創新、產業拉動”的信息惠民發展定位的重要手段,是宜昌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的必由之路。
第一,智能化有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民眾幸福生活指數
當前是宜昌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的加速推進期,也是在重大民生問題和民生需求上實現突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迫切需要有效破解民生領域公共服務資源短缺失衡、區域城鄉不均衡、均等化普惠化水平有待提升等問題。通過城市智能化建設,能夠以信息化帶動和促進社保、教育、醫療、養老、就業、食品藥品安全、公共安全等民生領域跨越發展,有助于優化社會資源配置、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提升均等化普惠化水平,也將有助于培育新型業態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對促進信息消費、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構建和諧社會等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第二,智能化有助于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實現可持續發展
現代化特大城市必須擁有一批在未來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才能具有經濟的可持續性和發展潛力。“大強優美”中的“強”,就是要形成強大的產業、強大的功能和強大的實力;不僅是經濟強市,還是工業強市、農業強市、文化旅游強市等等。宜昌經濟以特色農業、文化旅游、精細化工、電力能源、食品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為主要支撐點,循環經濟、外向型經濟發展尚未形成。通過城市智能化建設,能夠進一步培育以物聯網、電子商務、三峽行業云的開發與應用等產業為代表的信息產業,促進城市整體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通過大力推進特色農業、先進裝備制造業、服務業等傳統產業信息化改造與升級,加快推進“兩化融合”進程;通過促進形成以云計算、電子商務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新業態,進一步推動城市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助力宜昌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三,智能化有助于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實現輻射帶動功能
宜昌市地處長江中上游接合部、渝鄂湘三省市交會地,上控巴蜀、下引荊襄,素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稱,區位優勢獨特,是“宜荊荊”(宜昌、荊州、荊門)城市群的核心所在。“宜荊荊”三地面積占湖北省的25.6%、人口占22.2%、GDP近1/3,長江、漢水幾乎穿越“宜荊荊”所有轄區。“宜荊荊”城市群能夠充分發揮三地自身的經濟優勢,使三地經濟資源得以最大程度地優化利用。城市智能化建設,能夠更好地充分發揮宜昌區位交通和周邊城鎮相對密集、人口與產業較為集中的優勢,優化和整合資源,推進區域內城鎮合理分工和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形成強有力的城市集群效應,更好地發揮宜昌作為一個區域性中心城市對省域西南部地域的輻射帶動作用,有力地促進省域副中心城市、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湖北長江經濟帶的建設以及“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形成,使宜昌在湖北省“三個三分之一”經濟格局中承擔起應有的責任,發揮更大的作用。隨著國家“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支撐帶”戰略深入實施,(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宜昌必將成為長江中游城市群這一全國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的重要戰略支點。
三、以“六個堅持”、“五個突出”推進“智慧宜昌”建設
“智慧宜昌”建設要緊密圍繞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長江中上游區域性中心城市、世界水電旅游名城、現代化特大城市”的城市發展定位,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手段,以行業應用及民生服務為導向,以“開放、共享、協同”為特色,大力推進基礎設施智能化、公共服務人本化、產業發展現代化、社會管理精細化,不斷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和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幸福感。
1、“六個堅持”
堅持以人為本,面向應用。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以信息化帶動和促進民生領域跨越發展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拉動消費、促進發展為重點,使全體人民共享智慧城市建設成果。
堅持傳承創新,突出特色。堅持需求牽引,緊密圍繞宜昌城市發展總體定位,注重發揮宜昌市的區位優勢以及旅游、物流、農業等方面的特色產業優勢,充分利用宜昌在創新社會管理、電子政務應用等方面的信息化基礎,重點突出宜昌市在資源整合、協同共享、產業優化升級,提升綜合服務能力方面的特色,不斷增強宜昌在三峽區域的影響力與輻射力。
堅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加強統籌規劃,統籌處理好城市建設與產業發展、社會管理、文化生活、生態環境的關系,統籌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與其他公共基礎設施的設計和集約建設,統籌信息資源共享與信息安全保障的相互協調,統籌橫向系統與業務縱向管理系統的功能沖突。堅持以點帶面,示范帶動,突出針對性、時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快重點領域的智慧城市建設,設定合理的分階段發展目標和分步驟實施方案,分類別、分階段、有重點地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堅持基礎先行,民生優先。堅持基礎先行,不斷促進信息化基礎設施的智能化和公共服務設施的數字化與精準化,有效提升城市運行管理領域的智能化和精細化水平。優先選擇教育、社會保障、醫療、公共安全、交通等重大民生領域,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著力構建充分就業、體面勞動、合理分配、幸福生活的共建共享新格局。
堅持集約共享,開放協同。堅持信息化基礎設施的集約建設,大力推進信息資源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的共享。堅持城市系統的智慧開放,融入區域發展經濟圈,融入國家智慧城市建設產業鏈,以形成長江中上游中心城市的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
堅持優化產業,智慧決策。深化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遙感遙測、空間地理信息系統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城市經濟發展各領域的深度應用。深化各種信息資源集成利用,為政府管理、企業發展、居民生活提供全面、高效、科學、系統的決策支持,有效增強城市管理服務的科學性和前瞻性。
2、“五個突出”
以系統工程為理念,突出資源大融合與服務大融合。采用系統工程的新理念,加強“智慧宜昌”的頂層設計與統籌規劃。一是堅持“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招標、統一監理、統一驗收、統一資金撥付”的“六統一”原則,集約化、統籌化進行“智慧宜昌”建設;二是以已建的信息交換共享平臺為載體,進一步整合資源,實現跨部門、跨層級的信息共享融合;三是對互聯網、電話、移動互聯等各種信息服務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避免運用新的服務手段開展信息惠民工作而出現新的行業壁壘,實現多平臺的跨部門、跨層級的信息共享融合;四是通過整合資源以及必要的機制創新與服務模式創新,優化管理與服務流程,實現多部門協同、聯動、并行的服務融合;通過平臺建設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多種服務方式的服務融合。
以公眾全生命周期為主線,突出創新應用與深化應用。發揮宜昌市在社會管理創新領域的特色與優勢,以整合資源為重點,以共享平臺為支撐,以動態信息為軸線,以服務群眾為根本,圍繞民眾全生命周期開展信息惠民創新與深化應用,通過組織保障、機制保障,形成以服務民眾全生命周期為特色的信息惠民服務體系。
以“云、移、物、大”為支撐,突出智能化管理與智能化服務。深化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民生領域的深度應用,提升政府的智能化管理與服務水平。通過深化應用物聯網技術,搭建覆蓋范圍全面、互通互聯的感知網絡,更多地感知城市綜合信息,為深入挖掘服務需求提供充分的數據資源支撐;通過以三峽云計算中心為載體,深化應用電子政務信息共享平臺與信息惠民行業云建設,實現信息資源的跨行業、跨部門、跨層級交換與共享,為促進信息共享、提升服務效能提供重要支撐;通過深化應用大數據技術,對海量公共數據信息進行深入分析,有針對性地為政府管理提供決策支持,為公眾個性化需求提供智能化服務;通過深化應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有效促進各類信息服務的移動互聯化,為公眾提供隨時隨地隨需的及時性、主動式推送服務。
以“網格化”為基礎,突出組織創新與服務模式創新。按照“街巷定界、規模適度、無縫覆蓋、動態調整”的網格劃分原則,搭建“以網絡員為基本單元、網格員與部門專員相結合、系統織網、無縫覆蓋”的服務組織,為實時、準確掌握網格內人、房、事、物變動情況,及時、主動提供全方位的政務服務提供組織保障;同時,通過建立基于網格化管理的組織體系,創新服務模式,形成“社區前臺受理、部門后臺辦理、社區前臺回復”的信息惠民服務新模式。
以“一對接兩跟進”為機制保障,突出“智慧宜昌”落地生根。“一對接兩跟進”機制是確保“智慧宜昌”工作落到實處的關鍵。通過建立“一對接兩跟進”機制,政府部門實時掌握服務對象與服務內容,針對不同區域、不同群體、不同年齡階段服務需求,有的放矢地跟進管理、跟進服務,為公眾提供精細化、特色化、主動式、一站式服務提供機制保障;通過建立“一對接兩跟進”機制,優化業務流程,實現扁平化管理,進而促進部門協同與聯動,提升政府的管理與服務效能;通過在“一對接兩跟進”機制下完善規范化處置、痕跡化監督等工作機制,促進“限時管理”向“即時管理”轉變,促進政府服務效能的提升。
相關文章
專訪安心加云聯周鵬:推動地產智能化發展,驅動行業升級革新
2021年9月29日,由高科技行業門戶OFweek維科網主辦,OFweek物聯網承辦「OFweek2021(第六屆)物聯網產業大會”暨“維科杯·物聯網行業年度評選頒獎典禮”」在深圳會展中心成功舉辦,大會上,安心加云聯營銷總監周...
智能化物流提質增效強化“肌肉”,李寧華東智慧物流中心啟用
近年來,李寧公司一直積極推動創新技術的應用和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通過對自身物流系統的全方位智能升級,運用智能技術打造智慧零售型的物流管理平臺,完善集團整體物流倉網布局。
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制造業駛入創新“高速路”
近年來,江西省豐城市大力實施智能制造優先發展戰略,積極引導企業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助力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圖為豐城市某公司車間內的機器手臂在自動作業。周亮攝(人民圖片)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