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5G商用神話中,我們能學到什么?
在今天這個互聯網支撐大量群體工作、生活、娛樂的時代,網絡正在和高速公路一樣,成為基礎設施的一種。也因此網絡速度常常被當做一項評判標準,像如今的5G落地,也常常被理解成一種國際間的“競賽”。
如果說網絡是一場競賽,那么至少從平均速率來說,韓國一直在這場競賽中名列前茅。在2017年CDN服務商所發布的調查報告中,韓國寬帶就以28.6Mbps的成績排名第一。而提起最近的5G,我們也能看到韓國在去年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5G商用落地的國家,在去年年底普及了500萬5G用戶,并實現了對93%人口的5G網絡覆蓋。
在同一領域上,連續獲取兩次成功要比獲取一次成功困難的多,尤其像韓國這樣,近十年來在世界科技舞臺上沒那么顯眼的國家,更突顯其5G上的快速反應。從韓國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不少關于5G落地的解題思路,那么這些思路真的能為我們所用嗎?
01
韓國為什么能讓更多人用上5G手機
當我們審視韓國5G時,除了看到它飛快的落地速度,同時也要看到韓國這個國家本身的一些特質。比如在此前的電子行業發展過程中累積下了強大通信產業基礎,以及國土面積較小,基礎設施鋪設效率更高,尤其是人口高度集中在首爾、釜山等等大城市,讓信號覆蓋起來格外容易。總之在理解韓國5G之前,我們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要神化韓國5G。
拋開政府支持度和先天技術基礎這兩項老生常談的條件不說,韓國在普及5G時最主要的動作就是“硬件補貼”。其實要說政府支持程度,目前大多數謀求進一步發展的國家,都對著5G報以向往與支持的態度。至于此前累積的技術基礎、建設成本等等,又都是已經成為定局的不可抗力。其他運營商、手機廠商、軟件廠商能夠做到其實也就只有一點——讓更多用戶用上5G網絡。

這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過補貼的方式讓更多用戶用上5G手機。
這條道理雖然樸素,卻是知易行難。在4G逐漸普及的時候,我們也能看到不少運營商向用戶贈送或低價出售一些智能手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3G與4G之間更迭時間間隔較短。3G手機與4G手機之間也沒有什么顯著的變化,又恰逢當時國產手機廠商崛起,千元機之戰正在醞釀之中。總之當時手機本身成本并不算高昂,運營商給予補貼所承擔的壓力有限。
而到了今天,隨著手機產業內部的競爭與淘汰,曾經可以被隨意贈送的低質低價的手機早已不再存在。而5G的娛樂特性,又決定了5G手機必然要在屏幕質量和影像能力上達到一定的標準。加之有不少廠商,像是小米,都想利用5G手機發售這一契機沖擊高端市場,也因此堆砌了更多硬件、投入了更多研發成本,讓手機的價格更貴了。
總的來說,在今天想要讓5G手機變得更加易得,運營商顯然要付出更多成本。
那韓國是怎么克服這一問題的呢?要知道韓國早期推出的5G手機也是三星S10、LG V50 ThinQ等等中高端產品,售價高達1000美元左右。而運營商給予的補貼甚至能達到300甚至500美元。就算拿500美元買一臺普通的LG、三星中高端4G手機,相信人們也會說一句“真香”。
在這一過程中硬件成本去哪了?難道要讓運營商自己靠收月費慢慢消化嗎?
02
生態化反的重現與LG的翻身仗
想解答這一問題,我們就又要回到韓國這一國度的另一特性——財閥經濟之上。
至于財閥經濟的定義與概念我們在這里不再贅述,需要被注意到的兩點特征是:財閥經濟下,集團企業會很龐大,龐大到幾乎什么業務都做;財閥經濟下,產業發展會趨于寡頭化,導致牌桌上的玩家數量有限,彼此交易網絡復雜。
具體到5G的商業落地上,就有這樣兩種典型狀況。
LG V50 ThinQ是5G硬件補貼大潮中一款出場率很高的產品,但LG除了有“硬件廠商”這一身份外,同樣也是通信運營商,旗下的LG U+在這次5G普及潮中表現的相當活躍。也就是說作為運營商的LG補貼的是自己的手機產品,又將用戶的通信資費收入囊中。等于是做了一場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補貼活動。

至于提到三星這家企業就更好理解了,在硬件廠商之外,三星還是韓國主要的5G基站設備制造商之一,韓國運營商SK電訊首批商用5G基站就是從三星手中采購的。在5G商用落地初期,累積更多的用戶當然可以有利于5G基礎設施的更廣泛銷售。
這樣在A項目上少賺點再在B項目上賺回來的邏輯對于中國人來說并不陌生,仿佛挖掘出了記憶中那位不知何時回國的賈姓男子和他掛在嘴邊的那句“生態化反”……
但對財力雄厚的韓國集團們來說,生態化反“垮掉”的幾率并不大,甚至對于LG這樣的手機廠商來說,甚至還有可能借此打一場翻身仗。
最近幾年以來,隨著中國手機廠商崛起,加之在移動AI潮流中的落后,LG手機在全球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上的表現并不理想。這一次借助硬件與通信服務的強聯系,可以更加便利的占據5G手機這一市場。
另一方面來說,LG U+在5G應用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像是聯合明星藝人拍攝VR物料,推出了VR虛擬約會應用,讓迷妹們可以通過手機VR與喜歡的歐巴來一場虛擬約會。又比如與娛樂產業合作,在演唱會等表演現場搭設多角度5G直播,保證可以實時跟拍每一位表演者,讓用戶可以在家享受自己喜歡藝人的高清“直拍”,滿足了“唯粉”和“團粉”的兩種需求。剩下的還有AR瑜伽、舞蹈等等運動體育類教學應用。

數據顯示LG U+ 的5G用戶日均使用流量為1.3GB,是4G用戶的3倍。其中有20%以上的流量都是被VR/AR應用消耗掉的。可見LG的5G應用打造還是相當成功的,加之韓國文娛產業一直在向外輸出上非常強勢,LG U+的5G應用也有強烈的輸出性質,最近中國電信還與LG U+洽談合作,要引進部分5G應用。
同理,在韓國很多經紀娛樂公司與通信企業、科技企業的聯系也很緊密。就像運營商SK電訊所屬的SK集團,就下轄了大量娛樂企業。這樣一來在5G娛樂內容生產上,也可以大大的提高效率。或許未來以LG為代表的韓國科技企業,能在5G軟件市場上取得更勝硬件市場的成功也未嘗不可。
03
在有限集里,找到5G的無數種未來
看到韓國5G商用市場獲得成功背后的“有限集”,其實就能發現其中的經驗很難套用中國市場中。但我們依然能從中看到很多關于5G商用的趨勢或未來可能性。
首先從韓國5G商用落地的成功經驗可以倒推出,5G想要快速落地實際上有很多隱性條件:地區的人口分布、通信設施基礎甚至還有手機廠商與運營商的決策邏輯。這樣看來,未來中國5G是否有可能出現城市發展不均衡的狀況?又如何在手機廠商與運營商雙贏的情況下,讓更多人應用上5G手機?
但韓國5G也告訴了我們,5G未來很可能會改變我們以往對于市場的定義。在5G重度依賴應用產品的情況下,以往硬件收費、流量收費的模式是否有可能改變,讓內容付費、應用付費成為5G時代的主流?

并且在韓國5G大眾應用繁榮的背后,我們也能看到5G的工業級應用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快。像LG U+在18年就宣稱與工業機械和先進零件制造的LS Mtron公司共同開發了“5G遙控拖拉機”,但在19年又稱雙方還在進行“實驗”,該項目的商業化要等到2021年。而SK電訊的5G工業級應用,如智能電站解決方案等等,目前也還處于基本解決方案的研發當中。或許對于近年來在產業技術升級上已經逐漸放慢腳步的韓國企業來說,把技術與大眾需求結合,要比把技術與生產線的結合容易一些。
這樣看來,其實韓國5G商用留下了一個非常樸素的經驗——在發展新生事物時,從能最大化利用自身優勢的路徑入手。
至于中國、美國、歐洲等等其他國家和地區,顯然也會在5G商用上走出完全不同的路。就像今天我們看到很多新建的醫院應用上了5G網絡,或許對于產業形態豐富、創新需求旺盛的中國來說,5G在工業場景的活躍度或許會比民用場景還要高。至于通信基礎設施欠佳的歐洲,可能會率先讓5G滿足科研機構和公務機構的需求。至于美國,也許硅谷將再次抓住5G帶來的全新軟件發展熱潮。
經濟形態、設備基礎、科技發展……一切不同因素累積成了不同土壤,5G在其中也會結出不同的果實。或許沒有一種勝利的方式能夠被復制粘貼,但抓住技術萌芽冒頭的時機,就有可能刷新一切。但愿一切果實都豐盈甜美,能夠給這個世界帶來更多好消息。
相關文章
1000萬連接帶來十億收入,物聯網連接服務商KORE做對了什么?
近日,提供全球物聯網連接服務的廠商KORE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這無疑給這家宣稱提供物聯網“連接即服務”的企業開啟了新篇章,但對于物聯網從業者來說,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如何解決物聯網連接的痛點,從而給客戶帶來價值。近日,提供全...
汽車革命下半場“拼智能”,地平線為什么開放授權支持車廠做芯片?
.“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正給百年汽車工業掀起前所未有的變革大潮。分析機構羅蘭貝格指出,2021年成為智能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的拐點里程碑;2022年,產業顛覆式趨勢將進一步突破,全產業鏈的創新也將全面開花。“智能汽車產業是一個母生...
中國疫情管控嚴重影響韓國零部件供應商
中國疫情管控還在繼續,這嚴重影響了向蘋果、惠普、戴爾等提供零部件的韓國IT公司。據BusinessKorea報道,根據市場研究公司的數據,在上海和昆山設有生產設施的公司上個月至少有一半時間沒有生產任何產品。這兩個地區分別從3月...
物流行業進入拐點,為什么說德邦占了先機
說到物流行業,“卷”大概是外界的共同認知。價格戰一度無休無止,一眾物流企業深陷以價換量的泥潭。但這已經是過去式。今年四月,因“低價傾銷”,百世快遞、極兔速遞遭到義烏郵政管理局整治;7月,交通運輸部、國家郵政局等七部門聯合發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