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導致外資撤離?你看蘇州,1-4月外資增長179%
2020年前四個月,蘇州實際使用外資增速全國第一。
中國有三座城市,工業總產值超過3萬億元——上海、深圳、蘇州。
上海是直轄市,深圳是副省級市,只有蘇州是普普通通的地級市。沒有政策偏愛,卻做到了一線城市的成績,這是很多蘇州人心中的驕傲。
當然,蘇州有更多值得驕傲之處——截至2019年底,這里有來自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7萬家外資企業,以制造業為主。
看看蘇州的工業總產值來源,外資企業貢獻了最大一塊:

作為對比,深圳是這樣的:

工業總產值 = 主營業務收入 + 期末產成品庫存 - 期初產成品庫存,因此主營業務收入的占比可以作為工業總產值的近似
二者沒有高下之別,發展民族工業當然好,能夠廣泛利用外資也很好。蘇州的地價、人才價格放在全國都不算低,外企愿意到這里扎根,自然是看中了它的投資發展環境、營商便利程度。
蘇州一直是觀察外資在中國表現的窗口。
身負盛名,自然也為盛名所累。每一次“外資撤離中國”的話題炒熱,蘇州總逃不過。或者更恰當的說法是,每一次外資蘇州工廠關閉,都會勾起輿論對外資全面撤離的擔憂。
那么,這一次呢?
疫情暴發以來,美國、日本相繼鼓勵本國企業從中國遷回,再度引發了國民焦慮。
我們用數據說話:2020年第一季度,全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下降10.8%。但隨著國內疫情平復,4月外資增速就已經由負轉正。
而蘇州,1-4月實際使用外資53.2億美元,同比增長179%。不僅是蘇州,整個江蘇、上海、浙江、安徽都在增長,只不過蘇州格外兇猛。

相關新聞報道
當然,全球形勢不斷變化,第二季度會怎樣、全年會怎樣還要打個問號。但這至少提醒我們,疫情之后外企是去是留,要看我們自己,能用什么來吸引、留住外資。
因此,小巴采訪了一些蘇州的企業家、觀察者,讓我們以蘇州為樣本,看看制造業的整體復工情況,以及外企今后的選擇可能。
Q1
復工的進度和困難?

我們公司是做服務于制造業公司的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平臺,從公司服務的樣本企業來看,制造業復工呈現兩種極端:
一種是醫療器械相關企業或疫情下緊急轉產防疫物資的企業,基本上一季度已完成了全年的銷售額。

另一個極端是:大多數制造企業受疫情影響,訂單減少,汽車零部件企業就很典型,疫情之前市場已經疲軟,產能達到過剩狀態,如今再加上國外汽車廠家停產,我接觸的汽車零部件企業開工率不足50%,員工基本上是上4天班休息3天,這還算是行業排名中上的企業。
在復工過程中,我認為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失業問題。最近不少人向我咨詢找工作的問題,他們的特征是,30-40歲,在制造業拿1-3萬的月薪,因所在企業受疫情影響,這兩三個月合同到期后公司就不再續簽。
說實話,對于這波人來說,現實比較殘酷:一來,他們在制造業的工作內容相對單調和重復,溫水煮青蛙的環境減弱了他們的適應能力;二來,假如重新找工作,很可能他們之前在制造業的工作經驗會歸零,不僅要從頭開始,薪水還會大減;第三,中年人面臨家庭的經濟重任,失業或減薪對他們來說是精神和物質的雙重打擊。

我是導游機代理商,從工廠拿貨然后賣給國外的客戶,目前訂單幾乎沒有,因為國外疫情嚴重,旅游行業幾乎停滯。我身邊做廚房產品如烘焙機代理商的朋友,還能接到一些訂單,但與去年比也下降了70%左右。
目前最大的問題在于,運輸的價格高了,比如發往歐洲的貨物,以往1公斤以內的空運價格是100元起步,現在漲到200-300元起步。不僅價格高,而且因為不少國家封國,導致空運和海運班次都大幅減少,甚至歐洲疫情嚴重的國家一周才一個航班,對于代理商而言這意味著“價高者得”,競爭激烈。
運費高、運輸慢也就算了,國外的清關還是個問題,不少貨物花了以往好幾倍的時間才運到國外,但國外客戶在海關提貨時又遇到了問題。本來這些客戶選擇國內產品就是因為價格劃算、運輸方便,如今這兩樣都不占,還可能拿不到產品,因此很多客戶都取消了訂單,轉而在當地或其他渠道購買。
目前國外疫情仍未控制住,代理商的日子很難過,工廠還能轉產供內銷,但代理商做這塊生意本來賺的就是信息不透明的差價。國內市場信息非常透明,電商渠道尤其重要,代理商從零到一做電商幾乎不可能,目前最火的直播帶貨是一個渠道,但也需要很強的運營能力才行。

我們公司主要生產出口到歐洲、澳洲等地的工裝和時裝。公司大約從正月十七日開始緩慢復工,當時外省員工還未返工,老外客戶天天盯著我們有幾個工人上班了,因為當時國外疫情尚未蔓延,訂單的需求量比較旺盛。
后來,隨著國外疫情的蔓延,老外減少了訂單量,甚至倫敦的一位客戶明確告知,他們要放假到10月底。

空曠的倫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廣場
原本我們想在2020年大干一場,目標是讓業績增長30%,沒想到半路殺出了疫情,目前公司整體接單量僅為去年的60%,現在覺得只要今年能維持2019年的訂單量就算不錯了。不過目前公司沒有裁員和降薪,甚至還給一些員工加了工資,總之沒到最慘時。
此外,令我感到遺憾的是,作為服裝企業,我們有條件轉產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用品,但因為我們是股份制公司,股東較多難以快速達成一致意見,最終沒有往這方面發展,在我看來是一筆很大的損失。我認為民企想要長遠發展,不僅要練好內功,還得保持對市場的極度敏感,及時抓住機會并迅速調動資源,這樣才能扛過大風大浪,甚至還能逆勢增長。
Q2
疫情會導致外資撤離嗎?

關于“外資撤離中國”的傳言,我認為這更像是一種某些國家的政治伎倆,或者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說辭。
從政府角度,比如美國政府要讓企業撤離中國,得先政府內部通過法案,這顯然不太可行,再說政府也不見得有足夠資金來支持企業搬回國內。
從企業角度,這幾年確實有企業離開蘇州,但原因分很多種,比如有一家生產磁帶的外企離開了,是因為現在中國人不用磁帶了導致企業關閉。再比如,總公司倒閉,那么在蘇州的子公司肯定也關閉了。另外,有的外企確實將一部分生產線挪到了泰國、老撾等地,但依然會將銷售結算或研發部門留在蘇州,最典型的就是耐克公司。

最近,我在自貿區走訪調研中也獲得了很多信息。比如,飛利浦醫療器械準備把一條研發線遷移到蘇州,當然是在不違反美國禁令的前提下。一些打算去境外投資設廠的民企和臺企負責人告訴我,去東南亞走了一圈后就不愿去投資了,理由是配套跟不上,而蘇州這邊的供應鏈配套非常齊全,有什么需要打一個電話,基本上1-2個小時就有人把貨送過來了。
此外,如果企業去越南買土地開工廠,需要越南人代持企業所購買的土地,導致企業有很強的不安全感。再比如東南亞國家在外匯的進出結算方面比較僵化,給企業經營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雖然目前我們還沒有專門調研外企是否撤離的話題,不過,一季度蘇州實際利用外資42.3億美元,增長幅度高達163.3%,創下歷史新高,排在江蘇乃至全國的第一位,至少從這個數據看,外資對蘇州的信心仍舊很強大。
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今年3月,星巴克中國落戶蘇州昆山,首期投資1.3億美元的咖啡烘焙工廠,這個項目是美國500強企業今年在中國投資的首個產業項目,也是星巴克在美國以外最大的一筆生產性戰略投資。

星巴克中國“咖啡創新產業園”落戶昆山
圖源:江蘇經濟報

關于“外企撤離中國”的聲音一直都有,我認為這是媒體的放大效應導致的。在我印象中,過去五年,離開蘇州工業園區的外企不超過20家,疫情以來還沒有聽說哪家外企撤離。蘇州工業園區共有5000多家外企,有20家離開很正常,畢竟每年也會有新的外企入駐。

疫情階段這個聲音再次響起,我認為很大一個原因是:一些國家尤其是美國感受到自己國家連抗疫物資都無法及時制造和供應,把這件事上升到國家安全的角度,迫切希望把部分制造業產業鏈遷回國內。
但這僅僅是總統的意愿,企業家最看重的無非是成本和市場。從成本看,外企沒有離開蘇州乃至中國的動力。假設外企離開后,人工成本可以降低20%,但在制造業,人工成本只占總成本的5%—15%,假設以10%計算,一家外企離開蘇州后總成本只下降了2%,再加上搬遷費,整個性價比非常低。再退一步說,如果一家外企為了省這2%的成本而選擇搬遷,只能說明這家公司的競爭力太低。
從市場看,若外企離開中國,則很可能會失去一大片中國市場,這對外企而言得不償失。
Q3
政府如何鼎力相助?

政府對企業的幫助,一個是短期應對疫情方面,自疫情以來多次出臺政策,早在2月2日,蘇州政府就出臺了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的“蘇惠十條”,2月7日又發布了“穩外貿”的蘇“惠外”十二條,4月29日再次發布蘇“惠外”新八條。
其他還包括減稅、降費等措施,政府包車、包機將外地的員工接回來,為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提供防疫物資采購的便利,積極推廣“蘇城碼”在全市范圍內的運用,以及給予一些企業房租減免的優惠政策等。

工作人員指導居民辦理注冊蘇城碼
除了短期措施,為了應對中美貿易的復雜環境,為企業提供舒心的營商環境,自年初以來,蘇州就出臺了30條的《關于開放再出發的若干政策意見》,并且每月通過一個專題去推進。比如,5月18日,蘇州就做了一次產業鏈全球合作云對接活動,多家企業采用視頻連線的方式與國外企業進行溝通洽談,圍繞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軟件和集成電路等5個產業鏈進行,最終簽約總額近4000億元。
此外,蘇州政府也在有意引導企業向“一帶一路”國家的出口。從數據上看,之前,美國是蘇州第一大貿易伙伴,貿易摩擦之后,歐盟成為蘇州第一大貿易伙伴,現在東盟成為了蘇州的第一大貿易伙伴。
相關文章
中國疫情管控嚴重影響韓國零部件供應商
中國疫情管控還在繼續,這嚴重影響了向蘋果、惠普、戴爾等提供零部件的韓國IT公司。據BusinessKorea報道,根據市場研究公司的數據,在上海和昆山設有生產設施的公司上個月至少有一半時間沒有生產任何產品。這兩個地區分別從3月...
物聯網轉型加快,5G生態成套家電為長虹釋放增長空間
近年來,物聯網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結合第三方權威調研機構給出的數據顯示,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超萬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我國作為全球重要的物聯網市場,2020年產業規模達到1.7萬億元人民幣。此外,伴隨5G網絡部署日益擴大,將能進...
臺灣物聯網用戶快速增長:中華電信份額達65.7%
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灣本地通訊監管機構NCC統計,截止今年第一季度,臺灣040移動物聯網門號數突破200萬門。其中,中華電信達到133.8萬門,市場份額65.7%;遠傳電信和臺灣大哥大分別為29.8萬門、22.7萬門。物聯網熱門...
智慧芯需求旺盛,紫光國微行至爆發式增長的前夜
10月25日晚間,紫光國微發布2021年Q3業績公告。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37.90億元,同比增長63.3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4.5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12.90%。紫光國微2021年前三季度營業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