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大數據……下城打造“智慧工地”助力安全生產
今年6月是全國第19個“安全生產月”
下城區圍繞“消除事故隱患,筑牢安全防線”的主題
開展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

6月15日上午,2020年安全月啟動儀式暨智慧工地、健康住宅工程現場觀摩會活動在杭政儲出[2019]18號地塊住宅(設配套公建)用房工地現場舉行。市應急管理局、市建委、市質安監總站、區住建局、區應急管理局、轄區各街道和相關部門負責人,以及施工企業、監理企業、質量、安全管理部門負責人、在建工地建設、施工、監理單位等現場管理人員260余人參加活動。
本次活動緊扣“安全生產月”主題
展示了“智慧工地”和“健康住宅”等先進科技元素
在近一小時的觀摩會中,大家參觀了利用IoT(物聯網)、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數據、AI(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打造出的一套融合智能視頻監控、無線WIFI教育、體驗式安全教育館、環境監測為一體的BIM+智慧工地系統,以及綠城集團首個從空氣、水、聲音、光、精神出發,全方位關心居住者生活體驗的WELL HEALTH健康人居系統。


特別在傳統遠程監控的基礎上,還配置了AI算法識別,通過10余種算法對視頻圖像進行識別,自動識別并抓拍現場安全隱患以及人員違規行為,比如施工人員未佩戴安全帽,未穿戴反光衣,明火,煙霧,口罩佩戴,人員聚集等,將會被迅速識別。另外,在塔式起重機、施工升降機等起重機械上加裝的各類科技傳感器也在為安全生產“保駕護航”,通過重量傳感器實時監測現場的塔機吊重,一旦超過預先設定的臨界值,塔機就進行報警。


這些高科技技術令人耳目一新,讓人看到了未來杭城建設項目的走勢,科技手段不僅提升了建設項目軟、硬件實力,也提高了施工現場管理效率和安全風險的可控性,讓“不出辦公室,便曉工地事”的新型監管方式近在眼前。目前下城區正在全速推進“智慧工地”建設,一種全新的智慧工地駕駛艙監管模式即將登場亮相。

活動儀式上,結合“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現場還組織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為務工父母戴上安全帽的暖心活動,并邀請安全專家開展安全專題培訓。有了小朋友的小小囑托及專家安全培訓助力,現場一線施工人員“安全第一”的責任意識進一步得到強化,也讓“安全生產”真正走進心里。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