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物聯網是什么
農業物聯網,即通過各種儀器儀表實時顯示或作為自動控制的參變量參與到自動控制中的物聯網,可以為溫室精準調控提供科學依據,達到增產、改善品質、調節生長周期、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比如,在大棚控制系統中,運用物聯網系統的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PH值傳感器、光照度傳感器等設備,檢測環境中的溫度、相對濕度、PH值、光照強度、土壤養分等物理量參數,保證農作物有一個良好、適宜的生長環境。遠程控制的實現,使技術人員在辦公室就能對多個大棚的環境進行監測控制。
農業物聯網一般應用是將大量的傳感器節點構成監控網絡, 通過各種傳感器采集信息, 以幫助農民及時發現問題, 并準確地確定發生問題的位置。這樣一來,農業將逐漸從以人力為中心、依賴于孤立機械的生產模式轉向以信息和軟件為中心的生產模式,從而大量使用各種自動化、智能化、遠程控制的生產設備。
現在,農業物聯網的總體發展狀況以及推動進程并不樂觀。多家可以組建農業物聯網的公司的系統各不相同,多數都是基于windows服務器系統開發,軟件開發語言有時也各不相同。而對于應用農業物聯網的人來說,系統穩定、操作簡單就可以了。另外,傳感器的通訊協議需要與系統軟件相匹配,這一因素成為了阻礙整個行業發展的瓶頸。
農業物聯網的實際應用基本上是一些農業示范園區,主要是在設施農業中應用,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在傳統農業中應用,并沒有得到普及。這是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價格因素,因為農業物聯網系統并沒有任何統一的協議,尤其是通訊協議,其中包含視頻協議、傳感器,都是由不同的廠家提供,造成市場價格較高。而其一直在示范園區內應用,并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也造成市場價格居高不下。
對于“設施農業”這個詞語,一些人可能有點陌生,其實它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溫室種植。這里所說的溫室,一般是指玻璃連棟溫室,也就是行業中標準最高的溫室。農業物聯網系統主要控制的是溫室內的機電設備,從而更準確地控制溫室的種植環境。溫室的相關配置,包括各類種植專家、病蟲專家,是一般的種植戶無法比擬的。也就是說,只有這樣的設施農業才有實力安裝農業物聯網系統。
科普中國 吉林行 2020年第27期
![]()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