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智慧“造城”記
未來城市是怎樣的?
不同時代,對未來城市的想象有不同表征。十六世紀初的未來城市,來自《烏托邦》《新大西島》《大洋國》中所構建的三個典型空間,對外表現為與世隔絕和不可接近,對內表現為自我復制和千篇一律。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 30 年代的未來城市,可以概括為垂直城市,大機器、地下城和摩天大樓是顯著特征。1980年代到21世紀初的未來城市,出現三種分化,或者是《銀翼殺手》式末世景象,或者是《黑客帝國》式的虛擬現實,或者是《少數派報告》式的高度自動化。
城市既是不朽的藝術品,也是功能性的體現。實際上,我們對未來城市的想象,從來不只是時間意義上的“未來”,它是“現在”的投影,希望或恐懼的隱喻。來到廈門,你就會嗅出“未來城市”的味道。
廈門是全國第一批5G預商用城市,已率先進入“5G+時代”。如今在廈門,看病就診,可以一鍵結算,免去排隊繳費取藥的麻煩;搭乘公交,手機掃碼能夠享受先乘車后付款的便捷;通過e政務,可以打印各種證明,辦理公積金、社保等業務,甚至能夠完成生育保險申領——這是全國首個新生兒醫保參保報銷“秒批”服務,審核通過后7個工作日自動到賬。
前端越簡單,后臺就越復雜,智慧城市需要人工智能與政務場景深度結合,并且集公安、人社、房管、公積金、海關等十幾個政府部門政務業務為一體。聯想集團(下簡稱聯想)為其提供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自然交互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并幫助廈門重構了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流程。
這就是“未來城市”在當下的一個折射:即采用新一代數字技術智慧化方案,對城市進行重塑和再造,通過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AR、VR等信息技術,支撐新一代的信息數據流,由此牽引城市的管理體制、治理結構、公共服務的模式、產業發展的布局,更加優化、更加透明、更加高效。
這是自10月28日下午,在聯想2020年創新科技大會(Lenovo Tech World 2020)智慧城市上,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對未來城市的描述。要打造智慧城市,需要具備強大數字化、智能化領先企業來輸出能力,阿里、騰訊、以及聯想都在扮演這樣的角色。特別是聯想,它早已不僅是一家“制造和銷售PC”的公司。
廈門的智慧城市故事,在北京延慶(首批國家智慧能源示范項目)、上海嘉定區(雪亮工程)、河北香河(京津冀一體化智慧城市項目)、陜西梁家河(智慧農業項目)、江蘇泰州(城市應急管理項目)、上海海關帝王蟹(食品區塊鏈溯源項目)、海南文昌(航天+智慧城市國家戰略項目)等地都在上演,它們的背后,都有聯想的身影。
解析聯想與智慧城市的故事,就可以洞析智慧城市的本質,以及打造智慧城市的關鍵。

1、有溫度的服務
“生活在智慧城市中的每一個居民,希望城市的智能化給他帶來的是改變,是服務。”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服務事業部總經理戴煒認為在數據、技術這些硬核指標之外,服務,才是智慧城市的關鍵抓手,“聯想以服務這個板塊來去看待智慧城市,背后主要的邏輯還希望我們所搭建的、所服務的城市能夠真正服務于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個居民。”
戴煒看起來文質彬彬,但在推進智慧城市的項目中富有決斷力。他參與及主導了很多國際級、國家級重大服務整合、 IT 運維以及智能化轉型服務項目,他的團隊聚焦智慧城市、智慧農業、智慧能源和智慧教育等領域,在一年內就迅速打破行業堅冰。

怎樣理解服務,在《規模》一書中,曾將城市的特點進行描述。作者認為,一座城市并不僅僅是構成其物理基礎設施的道路、建筑、管道和線路的集合,同樣也是所有公民的生命和彼此互動的累積,更是所有這一切融合而成的一個充滿生氣的、多維度的活的實體。
在戴煒看來,智慧城市不是一個只有數據、技術、架構組成的系統,生命的脈搏、彼此的互動、個體的需求都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疫情過程中,水產品的溯源變得尤為重要。聯想服務、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帝王蟹分會和上海魚我所欲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在上海宣布正式成為生鮮溯源戰略合作伙伴。
聯想的“數矩溯源系統”貫穿了帝王蟹的源頭、運輸、暫養、物流到銷售全鏈條,以解決帝王蟹行業食品安全、品質、口感和價格存在的弊病。也就是說,消費者只要購買了在聯想“數矩溯源系統”登記在冊的帝王蟹,就能知道這只蟹的“前世今生”。
在宏大的商業、政務數字化轉型中,用戶需要的是具體而微的變化,這就是有溫度的服務,類似服務越來越多。目前,聯想智慧城市服務建設項目快速落地上海、江西、江蘇、福建、湖北、海南、河北等全國多個省市,涉足綠色能源、社會治安管理、城市應急管理、智慧教育、智慧交通、食品安全以及智慧政務等多個細分場景。
“聯想用服務的板塊來去穿整個智慧城市的場景。原因就在于在智慧城市里面,實際有三個非常大的服務的場景。” 戴煒認為這三個場景,分別為優政、興業與惠民。
所謂優政,指智慧城市要服務于他的管理者,使政務管理能夠優化。所謂興業,智慧城市要考慮去服務于城市里面有特色的產業,把城市也看作企業,用智能化幫助它發展。所謂惠民,就是服務于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個人。
河北香河與聯想智慧服務聯手打造的綠色云計算中心,位于香河京東環保產業園內。雙方重點以項目投資、工程建設、運營運維為主,要把該園區建設成一個集產業園區、生態宜居、旅游康養為一體的生態基地。
聯想也是“北京延慶能源互聯網綜合示范區“的總服務商,該項目入選了國家能源局首批“互聯網+”智慧能源(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延慶是國際一流的生態文明示范區,任何項目都要符合 “藍天、碧水、凈土”的新要求。聯想為“智慧延慶”量身定制了“2+3”戰略。即“大型數據中心集成服務+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新形態農業+科技奧運智慧化配套建設服務+新能源智能化”,建設了北京延慶能源互聯網綠色云計算中心。
“優政、興業與惠民”的落地,都能在這些項目中看到痕跡。
2、化繁為簡的頂層設計能力
懼怕處理復雜問題的公司,難以參與智慧城市的盛宴,因為這樣一項工程的復雜程度超過了你的想象。
城市的十字路口,正在經歷一場位置爭奪戰。
“曾經在一次出差的時候,在某個地級市的十字路口做過一個簡單的統計,十字路口的攝像頭高達五十多個以上,這五十多個攝像頭背后有多少個部門在管理?我沒有準確的數字,但大家可以想象它有隸屬于公安系統,有隸屬于交通部門的,有隸屬于環保部門。” 戴煒感嘆。
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也提到這一現象:“為什么要裝這么多攝像頭?因為這些設備的產權主體不同,相關部門的系統獨立,因此攝像頭、傳感器等設備也是獨立的。”
普華永道近期發布了《數字化賦能城市網格化管理,加速危機后智慧城市建設》的報告,其中提到:疫情“大考”下,數字化賦能的網格化管理雖有亮點,但在數據獲取端、數據流通端、數據平臺端、數據應用端,仍暴露出諸多明顯問題。如數據獲取端,數字化程度有限,數據獲取渠道分散,且標準化程度低,難以有效支持疫情的聯防聯控。

打破數據孤島,讓數據流動起來,智慧城市才能獲得生機,而要實現打破和流動,需要具備項目的頂層設計能力。
按照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研究,中國智慧城市從2008年至今,已歷經三大發展階段。當前,已進入統籌推薦期,特點是“以人為本、成效導向、統籌集約、協同創新”。
城市信息化的高級階段并非某些部門的信息化,而是“復雜巨系統”的信息化。戴煒認為,有了信息化和數字化之后,大量智能的設備一下子在智慧城市里中涌現。在這個場景里,大家要思考如此多的智能設備背后是否需要統一的大數據平臺?這樣的平臺它需要頂層的設計又是什么?
聯想參與的“雪亮工程”就是一個范例。
“雪亮”,顧名思義,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它不僅僅是視頻監控工程,還包括數字電視終端一鍵報警、綜治維穩中心建設、停車場車牌識別與管理、甚至智能感知路燈等。它是具有國家戰略意義的工程,是智慧城市的基礎。要承接這樣的項目,不能僅依靠面向功能的傳統設計路線,而需要采用面向服務解決方案的頂層設計思想。
聯想采用以租代購”的“輕”整體服務解決方案,分解了這種大型復雜項目的“重”,而且為政府定制了成本可預測、集齊咨詢、交付、安裝、支持、資產回收的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服務解決方案。它引入了大量人工智能技術,讓原來只能記錄、存儲的視頻數據,變成可以自動識別人像、車輛行駛狀態、群體行為等視頻的關鍵要素,由此可以實現更豐富的場景應用。
最終,聯想提供了2000多個監控點和200多個社會復接點的整體系統構建咨詢、設計規劃、投入運維一站式解決,同時憑借其智慧服務體系和平臺,政府能夠隨時獲得全天候運維支持,例如7X24小時設備故障全程修理維護和應急服務。
從頂層入手,結合軟硬件資源整合能力,打通各環節,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務管理,就是智慧城市的“聯想模式”。
3、需要耐力的長跑
2018年之后,產業互聯網逐漸成為商界主流議題,智慧城市是頭部科技公司的必爭之地,聯想外,騰訊、阿里、百度、華為、京東等企業也紛紛布局。
2016年10月,在杭州云棲大會上,城市大腦1.0版發布,以交通領域為突破口,開啟了利用大數據改善城市交通的探索。
2019年7月,騰訊云正式發布“WeCity未來城市”品牌理念。同年,華為基于自身在聯接、智能兩大領域的技術優勢,結合不斷積累的案例實踐,提出“1+1+N+X”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價值主張是“用簡約驅動智能普惠”。
2020年5月18日,百度智能云重磅發布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和《百度城市大腦白皮書》。同年6月,阿里宣布城市大腦升級到3.0版,更強調數據智能,通過感知能力的強化。
騰訊的“WeCity未來城市”, 阿里的“ET城市大腦”,百度城市大腦,以及華為的“1+1+N+X”智慧城市解決方案,以及聯想在2020年創新科技大會智慧城市分論壇上,推出的智慧城市運營管理平臺3.0 “城市智慧魔方”,都建立在各自資源稟賦上。
聯想城市智慧魔方封裝了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能力,通過調度服務資源、賦能生態,這是智慧服務積累了25年的結果,也是智能化、信息化一步步積累蛻變的結果。
海南文昌智慧教育解決方案就是一個范例。文昌,古有“紫貝”之稱,有中國椰子之鄉、華僑之鄉、文化之鄉、航天之鄉、將軍之鄉、書法之鄉等美譽,它最近又因為教育,受到了全世界關注。
由于特殊的地理地貌,文昌存在學校分散、教學基礎設施陳舊、信息化相對落后,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等問題。
聯想參與了文昌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先期啟動的就是智慧教育項目。聯想智慧服務是項目的設計者和提供者。在它支持下,文昌完成教育“云+端”建設。前期覆蓋文昌160多所中小學,覆蓋師生約8萬人,其中處于農村地區的學校就有100多所,超越空間的限制,形成了“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文昌特色教育新環境。
2020年6月,IDC亞太區智慧城市大獎(SCAPA)公布,海南文昌智慧教育解決方案獲得教育類最佳智慧城市項目獎,獲得這項大獎殊為不易,中國內地獲獎項目一共只有三個,參與角逐的包括華為、阿里等在智慧城市領域深耕多年的知名廠商。

這次獲獎,意味著聯想在智慧城市領域已進入頭部陣營,技術實力與整體能力均得到業內認可。聯想為文昌提供了智慧服務一攬子解決方案,業務范圍除了教育外,還涵蓋了各行各業,以及文昌國際航天城、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國家重點戰略項目。
這是RISE智能化服務生態戰略的一部分,即依托“端邊云網智”新一代技術架構與智能化服務生態聯盟兩大基礎,提供設備服務、智能運維服務、智慧解決方案、智能化全周期服務等4類服務,滿足包括智慧城市等多領域行業客戶的智能化升級需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家耀認為,智慧城市多元異構、時空交錯的問題,并不能單一依靠技術或者某個中臺。技術、管理、產品、商業化等綜合實力外,還需要一項最普通卻最容易被遺忘的——耐力。
耐力,可能正是聯想所最擅長的。戴煒理解,新型智慧城市具備物理、形態、人文3個層面特征。首先是建立在高速互聯基礎上的智能聯網,然后是基于技術和社會兩個層面的可持續創新,最終形成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的和諧。
這是需要極大耐力的長跑。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