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嗅覺芯片將在合肥研發
復旦大學氣體感知芯片研究落戶合肥、沃爾瑪山姆會員店擬選址金寨路邊的安徽會展中心、合肥南艷湖邊將投資10億元建商業綜合體引入南京新街口百貨……20日下午,“中國聲谷·經開信創產業園”揭牌,24個項目簽約入駐該產業園,同時安徽自貿試驗區合肥片區經開區塊第二批已招引21個項目,總計投資120億元。國家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綜合保障中心安徽分中心20日下午也同步揭牌,安徽省有了軟件、芯片、網絡企業信息技術應用創新專業測試認證國家級平臺。

人工智能嗅覺芯片研發落戶合肥
20日下午,合肥經開區珠江路邊的中國聲谷·經開信創產業園內,8家代表企業與合肥經開區管委會及相關部門、企業簽約,正式入駐該園區。
合肥經開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中國聲谷·經開信創產業園”是圍繞整機及存儲等關鍵零部件等信創產業鏈布局,推動關聯產業和要素集聚的新平臺,由合肥經開區管委會牽頭建設,目前已集聚了長鑫存儲、兆易創新、聯寶科技、卓怡恒通、寶新創、中國軟件、東華軟件等產業鏈重點企業24家,覆蓋“主板+整機”研發制造、“芯、屏、存、外”部件配套、“國產芯+系統”軟件生態等領域。
在24家入駐企業中,聯寶(合肥)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整機、主板制造項目在列,據介紹,原先位于合肥經開區綜合保稅區內的聯寶已有生產廠區產能,由于今年疫情期間和疫情后聯寶國內外訂單大幅增長,已不能滿足生產需求,信創產業園內新增的產線將以制造外包的形式生產,滿足其國內外訂單需求。
同時,長鑫存儲技術有限公司也入駐該產業園,項目包括內存芯片、器件,該公司研發生產的第一款國產內存已于今年上市;正在申請科創板上市的龍迅半導體(合肥)股份有限公司,高速數據傳輸等芯片的研發生產項目入駐該產業園。
此外,安徽商報融媒體記者還發現,復旦合肥先進技術研究院的人工嗅覺傳感器項目,也簽約入駐該產業園。合肥經開區相關部門介紹,這是該區與國內知名院校合作的又一成果,專注領域為復旦大學優勢學科微電子,未來將合作建設先進材料和微納感知研究室,立足人工智能感知技術,進行生產生活中相關領域的研究,例如用人工智能嗅覺技術感知城區空氣中的異常氣味、污染氣體等。
據悉,該產業園計劃三年內建成全國最大的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基地,實現年產國產計算機100萬臺,產業鏈產值300億元目標,遠期目標打造千億產業園。
安徽有了軟件芯片專業測試國家級平臺
20日下午簽約的同時,安徽省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支撐與適配測試中心(國家信創綜合保障中心安徽分中心)也同步揭牌。
據介紹,該中心由合肥經開區國資公司合肥恒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與安徽省信息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實施,擬委托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整體經營管理,打造集研發適配、測試認證、人才培訓、成果展示、綜合保障(國家信創綜合保障中心安徽分中心)于一體的信創公共服務平臺。
該中心建設總投資約3500萬元,面積約6000㎡。目前,已建成的安徽省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成果展廳,匯集省內信創企業近60家,集中展示了安徽省國產芯、整機、外設、零部件、軟件、應用場景等發展成果。中科龍芯、科大訊飛、中國長城、品高云、曙光等五家企業已簽約入駐適配中心,面向本地中小型軟硬件企業開展適配工作。未來,中心還計劃組織形成安徽本地化信創解決方案、開設信創培訓課程等,逐步建立和完善面向主管部門、用戶單位、系統集成商、產品供應商等的統一咨詢、運維、保障公共服務體系。
歐風街更新計劃出爐
在20日下午的簽約入駐中,大型商業綜合體等一些區域配套完善項目與合肥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記者獲悉,合肥市習友路以東、錦繡大道以北,66.22畝區域,規劃投資10億元建設海恒國際商務中心項目(合肥南艷湖科技板塊配套),將引入南京新街口百貨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發揮南京新百百貨零售、商業綜合體運營等優勢,打造對標國際一流標準的城市商業服務綜合體。
此外,合肥市民關注的歐風街城市更新項目(明珠廣場科創園區配套),計劃投資5000萬元,由海恒文旅與祥源控股集團合資成立新公司,組織實施街區約1.6萬平方米內外部改造并負責街區招商與運營管理。規劃打造集餐飲、娛樂、休閑、文創、商務、旅游于一體的沉浸式高端文化藝術街,打造明珠廣場城市副中心及科創圈的商務交流窗口。
合肥金嶼海岸小區裙樓三層共約1萬平方米,規劃投資3000萬元打造潤宜商業綜合體,計劃2021年元旦試營業,包括新零售海屯生鮮、潤宜生活超市,引進品牌服裝鞋帽店、教育培訓機構、主題餐飲及銀行網點等,完善區域生活環境配套。
合肥海恒集團介紹,上述這些項目的簽約和入駐產業園區,也使得合肥經開區今年通過園區招引、基金投資等方式引進的項目達到71個,總投資達到557.7億元,其中安徽自貿試驗區合肥片區經開區塊(第二批)招引項目21個,總投資120億元。
此外,根據項目簽約信息,沃爾瑪山姆會員店擬選址合肥金寨路邊的安徽會展中心。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