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盤點 | 2020年,物聯網產業十大企業
早在2020年5月,中國工信部辦公廳就發布《關于深入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的通知》,希望推動2G/3G物聯網業務遷移轉網,建立NB-IoT、4G和5G協同發展的移動物聯網綜合生態體系。目標到2020年底,NB-IoT網絡實現縣級以上城市主城區普遍覆蓋,重點區域深度覆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達到12億;推動NB-IoT模組價格與2G模組趨同,引導新增物聯網終端向NB-IoT和Cat1遷移;打造一批NB-IoT應用標桿工程和NB-IoT百萬級連接規模應用場景。

2020年,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全球物聯網產業也確實蓬勃發展,這也與其中一些重點企業的努力推動分不開。在此,OFweek維科網為大家盤點了十家重點企業,細數他們在物聯網產業的布局與貢獻。
ARM
作為著名的芯片IP授權公司,ARM憑借其大獲成功的架構體系,在半導體產業領域取得了廣泛的成功。
在物聯網領域,ARM不僅有應用廣泛的的Cortex-M系列架構,還有Mbed OS和Mbed Linux OS兩款操作系統,以及Pelion物聯網平臺。
其中,Cortex-M系列的核心包括Cortex-M0、M0+、M1、M3、M4、M7、M23、M33、M35P、M55等。Cortex-M系列架構憑借低成本、高能效的設計特點,已應用于以億計的設備中。可以說,ARM的Cortex-M系列,在幫助物聯網產業快速發展方面功不可沒。
雖然,2020年7月,ARM表示將剝離物聯網服務業務,將其移交給軟銀集團的其他企業。甚至在9月,進一步曝出ARM將被軟銀賣給英偉達,但至少在2020年,物聯網產業領域,ARM還應該占據重要一席。更何況,物聯網的范圍何其廣大,剝離物聯網服務業務的ARM,也必然不會太遠離這個領域,它將繼續為這個產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小米
在手機產業業務風聲水起的小米,也被很多人戲稱為「小米雜貨鋪」,原因就在于小米與其眾多生態鏈企業一起,涉足了大量被稱為「百貨」或「雜貨」的產品領域。
早在2018年,小米在當年11月底舉辦的小米AIoT開發者大會上,就宣告了「AI+IoT是小米的核心戰略」,正式為其經營多年的、以智能家居為代表、市場成就有目共睹的物聯網業務做了一個官方定位。也是在這個大會上,小米AIoT戰略委員會主席、IoT平臺部總經理范典發表演講,宣布小米將研發全新的物聯網操作系統Vela。Vela基于成熟的、開源的實時操作系統NuttX(2016年,三星就選擇其作為TizenRT操作系統的內核)。
2020年12月,小米股價沖高,整體市值突破千億美金級別,正式躋身千億美金俱樂部。
這背后的因素,小米「手機+AIoT」戰略進展顯著被認為是一大重點。截止2020年Q3,小米手機全球出貨量達4660萬臺,回升至全球第3名。與此同時,小米AIoT平臺已連接的IoT設備數達到2.89億臺(不包括智能手機及筆記本電腦),繼續保持為全球領先的消費級物聯網。
以手機&MIUI系統為核心,加之還在開發中的Vela,小米在以消費電子為主的產品范圍內,構建了一個行業矚目的物聯網生態。對于物聯網產業而言,小米豎立了一個可供借鑒與學習的成功榜樣。
華為
2019年5月15日起,華為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清單」,那之后,華為芯片設計和手機業務陸續受到重創。不過,這個事情可能還產生了另一個效果——它讓華為在另一方面的工作更被外界注意到了。
「實體清單」制裁對華為來說,影響是全方位的。它讓華為無法再繼續自己的5G芯片業務,甚至它引起為豪的5G通訊網絡方面的業務,也受到重大影響。可以說,「實體清單」制裁的限制下,華為可能難以再在硬件領域有新的大作為。
但,硬件走不通,就走軟件的路,建平臺、搞標準……
早在華為2015網絡大會上,華為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就公開了華為的「1+2+1」戰略,第一個「1」是指一個物聯網平臺,「2」指有線接入與無線接入,后一個「1」則是華為于2019年推出的輕量級物聯網操作系統LiteOS。此外,華為還有HiLink協議等基礎性的投入。
也是在「實體清單」制裁下,華為的「鴻蒙」系統項目得到了大量關注,這個項目的進度也很可能為此大大提前了。
2019年,華為正式發布了鴻蒙OS操作系統。華為稱其為「一款基于微內核的面向全場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統」,計劃為其適配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汽車、可穿戴設備等多終端設備。顯然,鴻蒙OS將成為華為在物聯網領域的倚重之一。
2020年3月,「華為終端產品與戰略線上發布會」上,余承東宣布了新的「1+8+N」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更加明確了華為在物聯網領域在建設平臺、提供協議等方面的角色。
通過開放式的合作態度,原本作為通信網絡基礎設施/設備供應商的華為,未來將在包括智能家居領域在內的物聯網產業擁有可期的發展前景。
AT&T
AT&T是本次選入的唯一一家電信運營商,入選,是因為對于「物聯網」本身而言,基礎的「聯網」本身就是非常關鍵的一環。
在2007年第一款iPhone開始移動互聯網世界的大門后,物聯網的想象空間也進一步被認可。這個進程中,作為發端的美國市場,多少為在這個市場中領先的電信運營商——AT&T帶來的寶貴的經驗與觀念沖擊。
受此影響,AT&T也投入了較多資源提前布局到物聯網、傳感技術、新應用研究等領域。
據統計,早在2018年上半年,在美國的物聯網市場,AT&T就已占據了高達43%的市場份額。與此同時,據稱在全球財富1000強中,99%的企業都在應用AT&T為其提供的物聯網服務。
基礎研究方面,AT&T也擁有廣受認可的AT&T領先技術實驗室、AT&T Foundry創新中心和AT&T車聯工作室等能為物聯網業務提供支持的研究機構。
2020年3月,媒體報道稱AT&T將與Google云合作,使用5G邊際運算技術,通過運行更接近于最終用戶的應用程序,幫助用戶提高速度和安全性。通過這種合作,企業將能夠使用邊際運算來處理來自于物聯網的大量數據,通過網絡來控制各種設備。
這也將為AT&T強化其在物聯網領域的領先優勢。
思科
作為老牌的通信網絡基礎設施/設備供應商、華為的前輩,思科也同樣在網絡層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也包含物聯網領域。
2016年,思科投入14億美元收購Jasper Technologies,Jasper有基于云的IoT Control Center服務平臺,它可以幫助企業和服務提供商在全球范圍內發布和管理物聯網服務,以及實現物聯網服務的變現。
作為全球最大的物聯網服務云平臺之一,思科Jasper的Control Center連接管理平臺在2018年就已平臺上已連接了超過1億的激活設備。
在思科的時間線中,從1999年提出物聯網概念到2016年期間,是思科物聯網的「IoT 1.0」階段,走過1.0,思科已邁進了「IoT 2.0」階段,思科物聯網也為此推出了Service Monetization(物聯網服務獲利),幫助全球運營商實現服務獲利。到了5G時代,思科又推出了Monetizing 5G Services(通過5G服務獲利),進一步推進服務升級。
2020年,思科繼續通過一系列動作,推動5G技術加速工業物聯網的發展。
IBM
2008年,物聯網因IBM的「智慧地球」理念從而在全球引爆,隨后全球大多數國家紛紛推出物聯網相關發展戰略。
2020年10月,IBM正式宣布將拆分為兩家上市公司,以專注于加強混合云平臺和AI能力。IBM將把IT基礎設施服務部門拆分成獨立公司,預計將于2021年底完成更名拆分。這是IBM史上又一次重大拆分計劃。IBM CEO阿爾文德·克里希納稱,此次拆分是擁有109年歷史的IBM 業務的重大轉變,云計算市場規模高達1萬億美元,現在是雙倍押注混合云的時候。在克里希納的主導下,去年IBM以340億美元收購了紅帽軟件。
如今正式步入物聯網時代,曾經以軟件、硬件和服務領先全球IT產業的IBM,更是豪擲30億美元,將能解讀非結構化數據的認知計算與物聯網融合,也就有后來為人所知的IBM物聯網。就像曾經數次面臨生死攸關,IBM都主動革新自己,最后轉型成功。這次,IBM又一次走在了過去創立的輝煌歷史前面——不斷展現其豐富的物聯網行業經驗與優勢。
公開資料顯示,IBM在物聯網領域提供包括制造、汽車、電子產品、保險、零售、電信與互聯的物聯網行業解決方案,這背后是IBM已經與全球170多個國家的6000多家物聯網客戶開展合作和地區,與博世、通用汽車、VISA、以及惠而浦等巨頭一起,在環保、能源、金融、制造、教育等20個行業商用實踐,并在不斷壯大的生態系統中攜手1400家合作伙伴并推出750多項物聯網專利。
英特爾
自從1968年成立以來,英特爾一直以來都是以芯片設計和制造能力著稱。在決定把物聯網定為公司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后,英特爾在過去的幾年里一直在加大在這些方面的投入。
比如在計算方面,英特爾推動神經擬態計算、量子計算的研究;在連接方面,英特爾推動硅光等研發和應用;在存儲方面,內存和計算資源更近地結合在一起,讓大規模數據處理的效率攀升……
2020年9月24日,英特爾舉辦的2020年工業物聯網大會上,英特爾發布了全新的物聯網增強功能產品組合:第11代英特爾酷睿處理器、英特爾凌動 x6000E系列和英特爾奔騰N系列、賽揚J系列產品,是英特爾首批針對物聯網增強的處理器平臺,擁有更強大的實時性能與更高效率,3D顯卡性能表現可達上一代的2倍。憑借這些新產品,英特爾意在幫助工業用戶應對物聯網行業的新挑戰。
憑借強勁的產品領導力、創新方案推動力、生態構建力,以及全球15000個客戶端部署案例,英特爾繼續為智能邊緣市場提供可靠的解決方案。預計到2024年,智能邊緣市場的總規模將有望達到650億美元。
高通
高通自1985年成立以來,一直專注于移動通信領域,并選擇了一條那會最為艱難的賽道——CDMA技術。CDMA技術由于比TDMA支持用戶數量更多,且高通為了讓更多人使用具有CDMA技術的終端,還專門成立了手機終端部門,推動CDMA手機的使用率。
在一系列的操作下,國際電信聯盟把CDMA作為3G無線網絡的標準技術。而在隨后出現的WCDMA、TD-SCDMA和CDMA2000等3G標準,均是基于CDMA技術的升級,任何通信企業只要采用了這些技術,必須向高通支付專利使用費。毫無疑問,通信技術在物聯網系統中肩負著信息傳輸的重任,隨著物聯網時代5G技術的商用落地,高通更是將這塊市場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物聯網領域,早在2017年,高通就預期那個財年「物聯網」芯片將為其貢獻逾10億美元營收。
2018年,高通發布了其旗下繼MDM 9206之后的新一代物聯網專用調制解調器9205,在性能和功耗大幅提升的同時,也集成了一些低功耗廣域網標準,包括全球多模LTE category M1(eMTC),NB2(NB-IoT)以及2G/E-GPRS連接。
2020年,高通又發布了物聯網芯片組高通212,高通方面表示,它是當時世界上最節能的單模NB2(NB-IoT)芯片組。高通212芯片組被認為是9205的補充,支持GNSS、Cat.NB2、Cat.M1和GPRS連接。
物聯網時代,企業轉型加快,云滲透率隨之提高,市場依然具有可挖掘的空間,谷歌在云業務上仍有增長潛力。研究顯示,目前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達1883億美元,增速20.86%,預計到2023年市場規模超過3500億美元。
2020年12月,谷歌服務因「存儲空間不夠」問題而宕機,這是近5個月來的第3次,影響范圍開始從美國擴散到全球范圍,包括辦公工具、云端硬盤、以及智能家居產品Nest等均無法正常使用。但實際上谷歌一去年大大小小宕機幾十次,雖然給用戶帶來了不便,卻并不妨礙谷歌云的連續增長。
除了云服務的大力投入以外,谷歌還通過給自家最知名的Android操作系統改造,來迎合物聯網、車聯網技術挑戰。比如Android Wear智能手表系統、AndroidAuto車聯網平臺、Google無人駕駛汽車等。如今,越來越多物聯網用戶開始借助大數據、AI等技術能力去加速業務創新,谷歌作為互聯網領域一方霸主,無疑在這方面具有天然優勢。
而早在2016年,Google就已公布了「Fuchsia」操作系統,它是繼Android和Chrome OS之后Google的第三個系統。資料顯示,Fuchsia計劃運行在智能手機、智能家具、電腦等設備之上,最有可能采用Fuchsia OS的就是各類智能嵌入式設備。
在Fuchsia OS上,Google采用了全新微內核Zircon,同時還使用Dart和Flutter作為界面開發的語言和框架。與Linux不同Zircon內核采用的是混合開源協議(BSD 3 clause/MIT/Apache 2.0),Google擁有更多的控制權力,符合物聯網終端設備的具體需求。
與此同時,Flutter框架還全力支持Android、iOS、Web、MacOS 等平臺——這也讓大家知道Google的布局:通過Fuchsia OS繼承原有生態的同時,順帶把其他開發者納入其中。
微軟
對微軟來說,一切都圍繞著云計算。微軟的核心物聯網產品Azure是微軟基于云計算的操作系統,微軟宣稱,Azure IoT「提供業內最全面的服務和功能組合,可根據客戶需要和所在行業的要求,滿足從邊緣到云任何位置的需求」。
Azure是一個綜合性云服務平臺,開發人員和IT專業人士可通過其全球數據中心網絡使用這個平臺來生成、部署和管理應用程序。集成工具、DevOps和Marketplace支持高效生成任何內容。其中IoT套件架構在Azure之上,可幫助客戶加速物聯網解決方案的開發。
在微軟看來,物聯網包括的技術分類主要分為四大類:終端設備、互聯互通、數據采集和分析展現。
早在2015年微軟Build大會上,微軟就推出了免費的Windows 10 IoT系統,打通了云平臺Windows Azure和嵌入式微平臺.NET Micro Framework,并宣布將.NET框架開發平臺開源。微軟此舉整合了三個系統,大大降低了程序員的開發成本。.NET框架開發平臺開源,則意味著Visual Studio開始支持Android和iOS程序的編寫,Visual Studio的開發環境和.NET的開發語言也真正開始走向跨平臺化。
2018年,微軟宣布將在物聯網領域投入50億美元,投入更多資源用于物聯網研究和創新,憑借跨越云、操作系統和設備的物聯網平臺,最終達成微軟的「智能優勢」。
而憑借多年的耕耘,在2020年由國際知名調研機構Gartner發布的全球物聯網平臺競爭格局報告中,微軟Azure IoT即位列其十大之一。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