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再談造車:今年智能汽車投資將超10億美元,聯合車企推出三個子品牌

集微網消息,2021年,或是激光雷達“上車”的元年,華為持續在激光雷達領域投資加碼。而關于“華為怎么造好車”這件事情,行業一直保持著高度關注。
4月12日,在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徐直軍發表了主題為“亂云飛渡仍從容”的主題演講,同時也對華為造車的定位進行了現場釋疑。徐直軍表示,華為制定了五項未來發展戰略,未來將加強對智能汽車部件產業的投資。在接受采訪時,徐直軍還回應了外界關注的諸多話題。關于華為造車傳聞,徐直軍表示,華為不會造車,而是定位汽車增量部件供應商,幫助車企造好車,并聯合車企推出三個子品牌。
未來戰略:將加大軟件能力及智能汽車投資在演講時,徐直軍就華為下一步戰略舉措表示,將優化產業組合,尤其是增強軟件能力、加強先進工藝弱相關產業投資和智能汽車部件產業投資。徐直軍強調,將持續加大智能汽車部件產業的投資,尤其是自動駕駛軟件的投資,核心是自動駕駛軟件能否真正讓未來的汽車實現自動駕駛,進一步走向無人駕駛,希望通過增強自動駕駛軟件投資,推動整個汽車行業跟華為從事的ICT行業走向融合,為華為帶來長期持續的戰略機會。目前智能汽車業務是華為除消費者業務外功能最完備的BU。
“目前已經在這一業務領域投入了10億美金,即便不做國外市場,每年每臺車平均可獲得1萬人民幣的收入,對我們來說就足夠了。當然,華為做任何一個產業都聚焦全球,不僅僅在中國市場。”徐直軍表示,“今年對智能汽車業務部門的投資將超過10億美元。”
據集微網了解,華為目前在汽車電驅控制、電池安全及三電故障預測等領域已展開布局,開發了多合一電驅動系統、三合一電驅動系統、端云電池管理系統、電機控制器、車載充電系統等產品。此外,還有激光雷達等智能汽車增量部件。“華為定位于智能汽車增量部件的提供商,一旦真正實現汽車無人駕駛,那將顛覆整個跟汽車相關的所有產業,在可見十年內最具顛覆性的產業就是汽車。”徐直軍說。

值得一提的是,這只是華為未來五項關鍵戰略措施中的第一項,其他四項還包括了推動5G價值全面發揮,定義5.5G,牽引5G持續演進;以用戶為中心打造全場景無縫的智慧體驗;通過技術創新降低能源消耗、實現低碳社會和努力解決供應連續。定位智能汽車增量部件提供商,聯合車企推出三個子品牌在回答媒體有關智能汽車領域的發展策略時,徐直軍說:“我能理解大家的心情,華為應該造車,華為有品牌,也有能力,為何不造呢?連小米都造車了。
但華為不造車的決策是經過多年討論的。”徐直軍表示,過去幾年,他和幾乎所有汽車廠商董事長都進行了交流,了解到汽車產業更需要ICT技術,希望借助華為在ICT方面的能力打造面向未來的智能汽車產品。在2018年華為就確定了不造車,只賦能汽車行業的決策。
因此,他再次強調,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 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華為正在與車企開創新的商業模式,包括與北汽、長安、廣汽三家伙伴進行深度合作,用Huawei Inside的方式跟車企打造子品牌。不過這種合作不會太多。”徐直軍透露,“華為與北汽合作打造了子品牌汽車,今年年底將陸續推出。”
值得一提的是,4月17日,全球唯一的城市通勤自動駕駛量產車即將在中國亮相,它就是北汽藍谷旗下ARCFOX極狐汽車。該車型搭載了整套華為HI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包括計算與通訊架構、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智能網聯、智能電動、智能車云服務,以及激光雷達、AR-HUD等30個以上的智能化部件。據悉,這款ARCFOX極狐阿爾法S華為HI版的激光雷達,是“華為HI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搭載的一部分。
該車型將采用三顆華為96線激光雷達,分別是前激光和側面兩激光。該激光雷達方案,專門為中國路況設計,最大探測距離是200米,測距精度可達到5厘米;能快速識別加塞的車輛,以及在隧道中識別靜止物體、實現主動避讓、無車道線并線、復雜場景下泊車等等。此外,該車將首發華為ADS自動駕駛系統。
華為ADS是全棧自動駕駛解決方案,背后依托超級全棧算法、超級數據湖、超級計算與傳感器硬件這三項ADS“鐵人三項”的閉環,針對城市復雜場景額外優化,驅動系統更快速的迭代優化,通過OTA持續提供新特性和新體驗。從分析師大會及目前行業發展來看,華為的入局將推動智能駕駛的快速到來,2021年或是激光雷達“上車”的元年。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