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深水區,毫米波雷達是否能夠如魚得水?
對于公眾來說,雷達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軍事探測領域。不過確實如此,在一戰期間,英國使用的雷達技術就用于探測德國飛機。
隨著雷達逐漸進入民用應用場景,在天氣預測、物體探測、環境探測以及地質調查等領域的逐步滲透,雷達已經成為親民化的產品,而目前最為人們的領域就是自動駕駛。最近,特斯拉主動拋棄毫米波雷達轉而用攝像頭實現純視覺自動駕駛方案,但是就目前來看,在國內眾多自動駕駛廠商采用的自動駕駛方案中,毫米波雷達依然是主流傳感器之一。
隨著汽車駛入智能化的“深水區”,毫米波雷達市場發展速度將進一步加快。并且,毫米波雷達在物聯網領域的應用場景已經浮出水面,而自動駕駛只是其露出的冰山一角。
自動駕駛領頭,
毫米波雷達優勢明顯
正如上面所說,雖說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放棄了毫米波雷達轉為純視覺方案,但是純視覺方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沒有被證實,在“毫米波雷達+視覺”的方案下特斯拉都不能保證自動駕駛安全性的情況下,純視覺方案目前看起來更加讓人擔憂。
不過,就目前已有的消息,其他國內外自動駕駛汽車廠商依然保留著激光雷達+激光雷達+攝像頭的方案。

從毫米波雷達在自動駕駛車輛上的地位上來看,似乎與激光雷達有著強烈的競爭關系。無論是從性能、價格等指標上綜合判定的話,兩者之間確實很難分出個絕對勝負。
因為毫米波雷達和激光雷達的原理類似,都是以測距為應用基點。如果要分析出毫米波在物聯網中的應用場景,還得從兩者之間的性能和價格入手。
毫米波雷達發射的信號實際上屬于電磁波,頻率大致范圍在10GHz—200GHz,而激光雷達的信號源實際上是激光,而光的波長大約比毫米波(無線電)的波長小10萬倍,那么可見,在兩者精度和分辨率上,激光雷達的優勢更加明顯。
而毫米波雷達的專長點在于它的波長長,這使得其的探測距離可以超過200米,而激光雷達一般不到150米,另外,毫米波雷達能夠在更加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正常工作。
同時,毫米波雷達的價格大概在千元級別,而激光雷達的價格是以萬為單位,一顆自動駕駛激光雷達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這也是特斯拉拋棄激光雷達的重要原因。
同樣的,包括無人機、國內主推的車聯網領域,我們也能看到激光雷達的初步應用,并向物聯網的深水區進軍。
物聯網的深水區,
毫米波雷達是否能夠如魚得水?
基于良好的自動駕駛市場表現,眾多廠商開始深入挖掘物聯網應用場景。在智慧城市、智慧樓宇的建設中,毫米波雷達在安防監控、車流統計、車位監測、道閘系統管理方面都有相應合適的應用場景。在智慧醫療和智慧養老方面,通過毫米波雷達對生命體進行非接觸式監控,很好地代替了攝像頭,解決了眾多隱私問題。
從發展趨勢上來看,筆者認為毫米波雷達更多的是為產業鏈賦能,而并非完全代替某一個產業環節。例如,毫米波與激光雷達之間相輔相成的自動駕駛、車聯網,毫米波與攝像頭之間相互配合安防監控。
同時,從國內企業發展中可以發現,毫米波雷達產業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尤其是在物聯網中的應用。在毫米波逐漸進入物聯網領域后,很多廠商都前赴后繼扎堆到毫米波雷達賽道。但是,正如傳感器現狀一樣,毫米波雷達的市場目前幾乎都是國外廠商占有,例如美安、博世、大陸、德爾福。
國內產業的大規模發展大約從2014年開始,一大批毫米波初創企業開始浮出水面。這些企業大多都是具有學院科研背景、軍工背景以及毫米波產業鏈上的供應商為主。通過幾年時間,這些毫米波企業都獲得了相應的融資。

筆者在調研毫米波雷達企業的時候發現,國產代替將會是一個大趨勢,但是目前還是以進口產品。也有部分毫米波雷達企業表示,目前國內競爭壓力非常大,同質化比較嚴重,全行業處在野蠻生長階段。
當然,每一個興起的產業都需要經歷這個階段。但是真正能夠從物聯網領域沖出重圍的企業,首先要看到的是物聯網市場競爭點。尺寸、功耗、成本,而目前成熟的毫米波產品在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定義了產品形態。
筆者認為,國內初創企業要想在行業巨頭林立的狀態下生存下來,轉變思路,做差異化產品,細分領域入手更為關鍵。目前,巨頭們所占有的市場更多的是汽車領域,物聯網領域依舊是一片藍海。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