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敗給蘋果十三香,栽在了這顆小芯片上
加量還降價的iPhone13,詮釋了蘋果的魅力。9月17日,iPhone13在蘋果官網和各大電商平臺啟動預售之后,幾分鐘就全部售罄,蘋果官網更一度癱瘓。iPhone13不同尋常的親民路線,不僅讓接下來即將發布高端機的國產企業壓力不小,更是給兩個月前發布了旗艦機的華為不小的沖擊。
在外界猜測華為今年是否還會推出新手機時,7月,余承東捧著旗艦機P50出現在了公眾面前。對比華為和蘋果今年旗艦機的價格,256GB的P50 Pro官方價格在6488元,而iPhone13 256GB官方價格是6799元,兩個產品都定價高端,但iPhone13是5G手機,而華為P50只能提供4G功能,這讓一些鐵桿花粉倍感失望,“就蘋果現在的價格,貌似完虐華為了”。

(圖/視覺中國)
為什么明明用的是5G麒麟和高通芯片,華為P50手機只有4G功能?業界分析,問題出在了一顆小小的射頻芯片上。射頻芯片可以看作是手機的“耳朵”和“嘴巴”,負責手機信號的接收和發送,它由無線開關、功率放大器、濾波器、低噪聲放大器等多個小器件搭配干活,是手機不可或缺的關鍵器官。但由于美國的打壓,華為拿不到射頻芯片中的一個小器件。
而在過去近20年,我國射頻芯片行業艱難攻關,從早期國產雙雄給行業播撒下火種,到3G時代國產射頻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再到如今5G時代出現了像卓勝微這樣的龍頭企業,這既是中國通信產業的歷史進程,也是一部射頻芯片產業的辛酸成長史。國產射頻芯片20年雖然取得巨大突破,但道阻且長。
雙雄爭霸
提到射頻芯片,如今最知名的企業莫過于A股上市的千億俱樂部成員卓勝微。但在2000年初,國內射頻產業還是一片空白時,是鼎芯和銳迪科兩家海歸創業公司,給行業撒下了火種。
2002年,40歲的海歸陳凱拿著21萬美元的天使資金,和兩個CTO共同創辦了國內第一家射頻芯片企業“鼎芯”,開啟了國產射頻芯片近20年的征途。彼時,國內射頻芯片市場被日本和美國半導體公司壟斷,難覓本土公司身影,國內更沒有對口的高校培育人才。
陳凱是技術背景,但喜歡社會活動,擅長經營各種關系。這位當年清華微電子專業的本科生,在申請本校研究生遇挫后,曾靠著“游說”感動了北大的老師們,被北大錄取。這在他的同學中引起轟動。在美國期間,陳凱還創辦了“北美中國半導體協會”,促進中美半導體產業交流。跟很多上世紀80年代赴美留學的人一樣,陳凱身上帶有一種很強的使命感。
在國內經過調研后,2002年陳凱和合作伙伴創立鼎芯。由于陳凱精于找融資,公司不僅拿到了中國臺灣芯片界一代“拳王”、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的投資,還拿到了政府的不少扶持資金。發展頂峰時期,公司團隊達到了上百人。
與其他國產芯片企業一樣,鼎芯最開始先在低端消費電子市場尋找自己的一片天地,做的是無繩電話里的射頻芯片。但很快,他們看到了一塊更誘人的蛋糕。
當時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分家后,電信的領導跑到日本引進了一種名叫PHS的無線通信技術,聯合UT斯達康推出了小靈通。雖然信號不好,但因為資費和價格便宜,小靈通成了當時的爆款,讓UT斯達康賺得盆滿缽滿,創造了5年銷售翻了13倍、達到近10億美元的奇跡,2003年公司赴美風光上市。
嗅到新的商機后,鼎芯迅速組建了一支海外團隊做研發,在2005年正式量產了國產首顆小靈通射頻芯片,還成功吸引了UT斯達康的注意。對于鼎芯來說,這本該是一件大喜事。彼時,大唐電信牽頭的TD-SCDMA和歐洲、美國的標準一起被列為3G國際標準,3G時代越來越近,留給小靈通這個過渡性產品的窗口期已經越來越小。
沒想到,本該抓緊時間全力沖刺市場時,鼎芯的高管團隊出現了矛盾。產品測試時,有一項指標沒有達到客戶要求,要提升指標就要動到整個系統架構。此時,CEO和CTO的意見達不成一致。隨著局面不斷激化,這場業務矛盾最后以其中一名CTO離開公司結束。
商場如戰場。這個期間,比鼎芯晚成立兩年的公司銳迪科冒了出來。跟陳凱一樣,銳迪科CEO戴保家也是海歸,在美國也有過創業經歷,公司CTO魏述然雖然不是射頻芯片科班出身,但是學習能力非常強。與陳凱不同的是,戴保家和魏述然作風低調、懂市場,頗為狼性。這樣的風格在當時一眾海歸芯片企業中并不多見,因而名震圈內。
雷軍的互聯網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某種程度上也適合傳統芯片行業。2004年剛創立時,銳迪科從老總到一線員工齊上陣,耗時一年,研發出國內第一顆自主的“大靈通”射頻芯片,拿到了大唐集團的訂單。據說,與美國和日本企業相比,由于提供了極致性價比,當時銳迪科每月能為客戶節省出一輛“奧迪”。2006年銳迪科又推出“小靈通”射頻芯片,并很快拿下國內六成市場,把鼎芯打得措手不及。
在業內人士眼中,銳迪科能把技術迅速拼成市場上需要的產品,各種方法都會用上,公司技術、商務、法務能力都很強。
不只是搶市場,銳迪科“搶人”也很厲害。不像現在大廠到處可以用競業協議“綁架”員工,當時挖人、跳槽非常隨意,銳迪科和鼎芯都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辦公,離得很近,銳迪科三天兩頭開高薪來鼎芯挖人,也確實撈走了不少人才。
小靈通的風口很快過去后。國內射頻企業心心念念的還是3G這塊大蛋糕。為了扶持TD-SCDMA產業鏈,國內建立了一個TD-SCDMA產業聯盟,鼎芯在其中承擔了國家“863”項目,研發TD-SCDMA射頻芯片。
怎奈TD-SCDMA產業的成熟需要時間,3G牌照發放從2004年一直拖到2008年,大家的希望一次次落空。巨大的投入后,一些企業已經苦于無法支撐。最著名的是當時的手機基帶芯片廠商凱明。這家由17個中外著名公司合資的企業,6年時間投資兩個億,但遲遲不見回報,17個股東意見不一,最終在紛爭中落幕。如今看來,每一個新時代到來,都會留下無數的血淚。
在生存壓力下,鼎芯當時的另一條路線是研發無線廣播的射頻芯片。然而,在平衡產業使命和市場路線上,鼎芯高層之間再次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這次動蕩導致公司大批人員出走,徹底摧垮了這家初創企業。那些年,射頻芯片人才從無到有,鼎芯的出現給整個產業撒下了最原始的火種,在行業里,它也被視為是射頻芯片的黃埔軍校。
外界的風浪足以動搖一幢大廈,而公司的內斗卻直接給企業的死亡按下加速鍵。同樣面對姍姍來遲的3G牌照,銳迪科卻是不一樣的心態,管理層始終能統一陣線,并快速根據市場環境調整方向。戴保家也從自己和同行鼎芯身上總結了一個經驗:不主動去“跑”政府項目,他認為初創企業就應該在市場上打拼,畢竟如果沒有足夠實力去觸碰國家專項,不僅分散了精力,甚至還能拖垮企業。
為了讓研發3G的團隊能夠活下去,最后陳凱把鼎芯的核心資產賣給了后來在美國上市的手機芯片企業展訊。這座黃埔軍校也永遠關上了大門。
九死一生的卓勝微出現了
2009年1月,工信部為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發放3G牌照,中國正式進入3G時代。捱過漫長等待期的國產射頻企業,從萌芽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終于熬出頭的銳迪科,此時的產品線已經比較全了。2013年,銳迪科的開關被三星兩款智能手機采用并在全球推出,這也意味著我國射頻芯片獲得跨國大企業認可,第一次規模化走向國際市場。
而就在此時,趙偉國當家的紫光集團在半導體領域開啟了買買買之路,在2013年收購手機基帶芯片企業展訊后,2014年又收購了銳迪科,并希望促成兩家合并。根據媒體報道,銳迪科創始人戴保家因反對收購計劃被董事會解雇,公司業務也在這場動蕩中受到影響,狼性的銳迪科,產品更新迭代放慢。
此時,經歷過九死一生的另一家企業卓勝微站到舞臺前面。它發起了一場絕地反擊戰,打入了三星供應鏈并逐步起來了。
卓勝微比銳迪科創辦晚了兩年,創始團隊是許志翰和兩位大學期間認識的好友組成的“鐵三角”。最初公司做的并不是射頻芯片,而是當年的“風口產業”地面電視和手機電視芯片。但這兩個市場極易被政策左右,先是標準之爭,地面電視折戟,該領域30多家芯片企業幾乎全軍覆沒;后是手機電視市場因廣電部門急于收費,失去了用戶。卓勝微在這樣的局面下也奈何不了。
兩次市場折戟把卓勝微逼到了絕境,紅杉資本投的錢花完了,只能靠許志翰和他的兩位合伙人或自掏腰包或借款度日。“每個月100萬,我們熬了快一年。”許志翰說,直到一年之后有新的投資人加入。
3G牌照推出后,相比于2G,手機頻段大增,對射處理信號收發的射頻芯片需求也大大增加。正在選擇新市場的許志翰,決定介入。
當時因為iPhone5賣得太好,強勢的蘋果把全球最大的射頻芯片供應商美國Skyworks、Qorvo的產能都給預訂滿了,能留給另一家手機大廠三星的份額不多。這也促使三星和中國芯片供應商的合作。
許志翰和他的團隊拿著厚厚的材料找到了三星。據說,起初三星看不上眼,把許志翰提交的材料扔到門口,大罵“垃圾”。經過兩年的打磨,卓勝微最終打入三星供應鏈。2016年最高點時,三星在卓勝微的收入占比達到了76%。現在也是卓勝微最大的客戶。
3G牌照發放后,被稱為“山寨機教母”、天語手機創始人榮秀麗把精力投注在了射頻芯片上,2012年創辦了唯捷創芯,主要做功率放大器。
和卓勝微一樣,唯捷創芯的創業也是頗為曲折。公司最早的團隊是從海外射頻公司RFMD離職的員工,但很快就遭遇了前東家“侵犯商業秘密”的起訴,技術研發進度被迫放緩。糾纏了幾年,這場官司終于在2016年達成和解,唯捷創芯為此支付了3874萬元的費用,之后才慢慢恢復了元氣。
這個期間,不少從銳迪科和展訊出走的高管,也在射頻行業開始新征程。2013年,銳迪科總裁張亮辭職,沉寂兩年后,于2015年成立了恒玄科技,主攻音頻射頻芯片市場。同樣在2015年,銳迪科CEO戴保家帶著一批員工出來創辦了翱捷科技,2017年還得到了阿里巴巴和深創投入資。
雖然苦等多年,3G時代存在的時間非常短,僅過了5年,國家就下發了4G牌照。4G手機對于射頻器件需求更多了,整個市場也變得更寬廣。此時,國產智能手機品牌也迅速崛起,小米、華為、vivo和OPPO已經成為新的國產四強,與蘋果和三星分庭抗禮。
國產射頻企業在這些年摸索出了各自的發展路徑。比如在開關方面,主要有卓勝微、迦美信芯、飛驤科技;在功率放大器方面,有唯捷創芯、昂瑞微等企業;濾波器領域有三安光電、麥捷科技等。還有紫光展銳、韋爾股份等也都在布局射頻芯片。
雖然在2012年,銳迪科創始人戴保家就已經喊出了“國際芯片企業game over了”、“跨國芯片公司在中國混日子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這樣的話,但現實并不樂觀,實力偏弱的國內企業并沒有搶食到什么大蛋糕。
直到2018年,日本村田、美國Skyworks 、Broadcom、Qorvo 、Qualcomm五大供應商仍占據了全球射頻前端八成的市場,也是國產手機企業青睞的合作對象。而當年全球移動終端射頻前端市場規模達到了150億美元。

(圖/視覺中國)
射頻芯片與人們常常聽到的蘋果處理器、英特爾CPU不同,射頻芯片的大部分產品不是基于臺積電的標準工藝制造。特別是功率放大器,需要用到砷化鎵這樣的化合物半導體,最好的方式是自己建工廠,實在沒辦法,才去找像臺灣穩懋這些射頻芯片代工廠。
相比于國產射頻企業,這些強勢的歐美射頻芯片公司,囊括了幾乎所有的射頻芯片門類,品質不錯,而且大部分有自己的工廠。在這些工廠中,所有的工藝、設備、人才都圍繞著芯片打磨了幾十年。這是國產芯片企業可望不可及的。現在射頻芯片的模塊化趨勢越來越高,這意味著企業要把各種小器件集成在一塊小芯片上。這些國際巨頭擅長提供模塊產品,地位也更加穩固。
但誰也沒有想到,即將到來的2019年,國內射頻企業將迎來歷史性的市場大爆發。
5G時代的大機遇
2019年5月,華為被制裁的消息攪動了整個芯片圈。此前,華為P和Mate系列的旗艦機型, 射頻芯片的主要供應商是日本村田、美國Skyworks、 Qorvo和德國Epcos。之后華為快速采用了去美戰略,射頻方案從原來的高集成模塊變成了自研+拼裝的組合。
這個做法的意義在于,如果采用完整的美國供應商的模塊,一旦斷供,一點回旋余地都沒有。如果不采用模塊,而是各種器件拼裝,自己有的就用自己的,自己沒有的就找第三方的,畢竟找一個小器件比找一個模塊要容易。當年發布的Mate 30手機中,射頻芯片供應商換成了日本村田、國內卓勝微和自家的海思。
但隨著美國的制裁逐漸升級,華為最后的“攻守道”也被打破了。2021年4月,美國對華為展開第四輪制裁,所有涉及美方技術的供應鏈企業,都不允許向華為提供零部件。媒體報道,由于日本村田采用了美國一些技術,無法再向華為供應,這直接擊中了華為5G的命脈。
更具體地說,在射頻芯片中,濾波器是最難攻克的一塊高地。華為供應商日本村田的濾波器正是找美國企業代工的,因此,日本村田無法再向華為供貨。
但讓整個射頻行業沒想到的是,華為事件如同一把大火,讓原本弱小的射頻芯片行業得到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卓勝微可以說是最大的受益者。
早些年拿下三星這個大客戶后,從2019年開始,OV、小米、華為等企業出于供應鏈安全等的考慮,都紛紛開始和卓勝微等國產射頻企業合作。這也能從卓勝微突飛猛進的營收中看出來。公司營收從2018年的5.6億元,躥升到2019年的15.12億元,又進一步猛增到2020年的27.92億元。
2019年,打著5G概念股的卓勝微在創業板上市。最初的發行價只有30多塊。這支芯片股的招股書可以說是如履薄冰,生怕股民不買賬。為了防止上市后股價表現不好,還給出了7條股價穩定措施承諾。

(圖/視覺中國)
但出乎意料的是,如今卓勝微的股價已經長到了300元以上,行情最旺的時候一度超過600元,成為了市值高達2000億元的A股龍頭。這對于自稱“創業十幾年,一大半時間都不成功”的許志翰是一個巨大的意外,對于那些當初公司發不出工資而放棄期權離開的人,腸子更是悔青了。
類似的行業利好已經輻射到頭部國產射頻企業。如今,像唯捷創芯、昂瑞微等很多射頻企業都已打入頭部手機品牌的供應商名單。比如正在沖刺IPO的唯捷創芯,從2018年開始逐步打入了小米、OV的供應鏈。也因此,2018-2020年,唯捷創芯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2.84億元、5.81億元、18.10億元,2019年以及2020年營收增幅分別高達104.58%、211.53%。
資本市場更是火熱。有媒體統計,截至今年6月,有48家國產射頻相關企業獲得融資,包括翱捷科技、飛驤科技、迦美信芯、漢天下等公司。鑒于射頻芯片的重要性,不少手機廠商直接從客戶變股東。
多家射頻企業已經早早布局5G市場。5G頻段更復雜,對射頻芯片的數量和質量要求也就更高。高通中國區董事長孟樸曾舉例說,“5G幾乎將用到包括毫米波在內的全球所有可用的頻率,將有超過1萬種可能的頻段組合,復雜性比4G時代高出一個數量級。”以濾波器為例,4G手機可能只需要40個濾波器,5G手機中就需要80多個,一部手機企業可以賺到雙倍的錢。
無論是尋找更多的融資還是通過上市籌錢,面對這樣的歷史性機遇,多家射頻企業都在想辦法儲備更多的糧草,在5G時代大戰一場。最近正在闖關科創板的唯捷創芯,在去年初就已經實現了5G射頻放大器模組的量產,應用在多款產品中。今年7月發布的榮耀50,也用的是國產廠商昂瑞微的5G射頻放大器。
卓勝微則在下一盤更大的棋。在行業里,大家形容卓勝微有一點華為的味道,執行力強。上市以后卓勝微更加雄心壯志,市場版圖也看得更大,射頻相關的都要做,現在要朝著高端濾波器,也就是村田提供的這類產品進軍。
2021年,卓勝微發起過一次募資,籌集30.05億元用于投資高端濾波器芯片及模組等。原本計劃合作建立生產線。但在今年9月的股東大會上,卓勝微決定改為在自建產線,效仿日本村田、美國Skyworks等國際射頻大廠。卓勝微董事長許志翰解釋,公司產品采用的是特殊工藝,如果與代工廠合作生產,在工藝研發期間會存在知識產權的歸屬問題,自建產線可以有效提高募投項目的推進實施。據報道,卓勝微自有工廠芯卓已于今年6月封頂,10月下旬搬入設備,經過調試將盡快推進試投產。
老大卓勝微在前,如今唯捷創芯、好達電子、飛驤科技等都在上市進程中,飛驤和好達也都在向最難的濾波器發起挑戰。
近20年來,國產射頻芯片從相對成熟的分立射頻芯片起步,目前也在射頻模組上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等到國產企業真突圍高端濾波器,有朝一日我們就能夠用上真正的5G國產機了。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