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集團聯手重慶,西部陸海新通道加速發力
物流行業迎來重大整合動作。
重慶市市場監管管理局4月7日公示,中國物流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物流集團”)與重慶物流集團有限公司新設合營企業案獲無條件批準。日前,這一備受關注的合營企業正式亮相。
4月22日,中國物流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正式登記成立,注冊資本達2億元。中國物流集團持股55%,認繳出資額1.1億元,重慶物流集團持股45%,認繳出資額9000萬元。該企業經營范圍涵蓋道路貨物運輸、保稅倉庫經營及保稅物流中心經營等,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長為姬書明。
公開信息顯示,姬書明也是中國物流集團總經理助理,中國物流集團云南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這一“央地聯動+區域深耕”的雙重身份,或預示著該平臺將成為西南物流樞紐建設的關鍵支點。
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物流體系的作用愈發關鍵。如何通過強強聯合構建更暢通的市場流通渠道?
01
為何攜手
中國物流集團與重慶物流集團整合背后涉及戰略布局、資源互補以及政策導向等多個關鍵維度。
中國物流集團成立以來,便致力于打造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綜合性現代物流企業集團,其業務廣泛分布于鐵路物資綜合服務、制造業物流、國際物流等多個領域。經營網點不僅遍布國內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還延伸至五大洲,在國際物流市場中已具備較強的競爭優勢。然而,面對國內物流市場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進一步完善國內網絡布局,尤其是強化在中西部地區的物流服務能力成為其重要戰略方向。
重慶作為我國中西部地區的重要城市,是“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戰略互聯互通的關鍵節點,具備突出的區位優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在此交匯疊加,賦予了重慶在物流領域獨特的戰略地位,也為物流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中國物流集團選擇與重慶物流集團合作,正是看中了重慶在國家戰略布局中的重要位置,期望將重慶打造成為構建現代物流體系的重要戰場和創新地,通過與重慶物流集團的合作,加深其在西部的布局,搶占西部物流樞紐,進而完善全國網絡布局,更好地響應國家“雙循環”戰略,打造立足重慶、帶動西部、輻射全國、聯通全球的綜合物流企業。
從資源層面來看,雙方具有極強的互補性。中國物流集團在倉儲物流、鐵路貨運、國際貨代等領域擁有顯著優勢,其國際班列縱橫亞歐大陸,具備強大的國際物流運作能力和廣泛的國際物流網絡。例如旗下華貿鐵路公司深度參與中歐班列(成渝)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重點運營中歐、中俄、中亞、南向等跨境班列運輸及配送業務,開發國際、國內多式聯運及大宗供應鏈業務,年進出口集裝箱近2萬個,在國際物流和多式聯運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資源。
重慶物流集團是于2023年整合重慶交運集團、重慶港務物流集團、重慶國際物流集團組建的市屬重點國有企業。承擔著服務西部陸海新通道戰略、提升重慶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地位的重大期望,擁有豐富的地方物流資源,在本地的港口運營、公路運輸以及區域物流配送等方面根基深厚。但業內人士指出,其在國際物流運營網絡資源、高端物流服務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短板,面臨著推動能級不高、地區協同不夠、海外縱深不足等現實問題。
3月19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物流集團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在合作會上,中國物流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洪鳳提到,集團與重慶在戰略層面存在高度契合。不難發現,重慶在國家戰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吸引中國物流集團的關鍵因素。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物聯網專委會特約專家、物來物網(北京)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牛志文認為,國家正推動國資整合,支持西部陸海新通道、重慶內陸國際物流樞紐等建設,落實多式聯運和“一城一港”部署。區域協同發展將強化重慶樞紐地位,促進“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銜接。重慶物流集團與中國物流集團整合可實現優勢互補。
雙方合作后,中國物流集團可以借助重慶物流集團在地方的資源和運營基礎,快速切入重慶及周邊地區的物流市場,實現業務的本地化拓展;重慶物流集團則可以利用中國物流集團的國際網絡和專業能力,提升自身在國際物流和高端物流服務領域的水平,彌補短板,雙方協同發展,共同提升市場競爭力。
02
重慶港迎新機
隨著中國物流集團與重慶物流集團的合作推進,作為重慶物流體系重要一環的重慶港,有望迎來全方位的發展機遇,實現多維突破。
一、業務協同升級
中國物流集團作為全球物流領域的龍頭企業,在國際多式聯運網絡、大宗商品供應鏈管理等方面擁有核心能力,這些優勢與重慶港的區位優勢形成了良好的互補。重慶港地處長江、嘉陵江和烏江沿岸,是長江上游最大的內河主樞紐港,擁有181種不同類型的生產泊位,包括4個主要的多式聯運換乘站,是中國的主要港口之一,在區域物流中占據重要地位。
雙方合作后,有望加速重慶港的功能升級。例如,在果園港擴建工程中,借助中國物流集團的技術、資金和管理經驗,能夠提升港口的吞吐能力和運營效率,使其更好地適應日益增長的物流需求。同時,在國際物流通道建設方面,中國物流集團的國際班列資源和國際物流網絡,將與重慶港實現有效對接,進一步拓展重慶港的國際物流業務,加強其在全球物流體系中的地位。雙方還可以在制造業物流、特種物流和大宗商品供應鏈集成服務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發展多式聯運,放大“物流+經貿+產業”綜合效應,提升重慶港的綜合服務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二、是資源整合與擴張
重慶港可以與中國物流集團的鐵路、倉儲資源實現強強聯合。中國物流集團在鐵路貨運方面擁有豐富的資源和成熟的運營體系,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末,其掌控全國鐵路專用線超2000公里,倉儲面積達1800萬平方米,物流網絡覆蓋全球100余個國家。通過與重慶港的合作,可以實現公鐵水多式聯運的更高效銜接,提升物流運輸的效率和靈活性。在倉儲資源方面,雙方可以整合倉儲設施,優化倉儲布局,實現倉儲資源的共享和合理利用,降低物流成本。
借助中國物流集團的全球物流節點布局,重慶港可以拓展跨境物流服務。例如,在中歐班列貨物集散方面,重慶港可以作為中歐班列在西部地區的重要集散中心,通過與中國物流集團的合作,吸引更多的貨物在此集結和分撥,進一步提升重慶港在跨境物流領域的影響力。中國物流集團還可以為重慶港帶來先進的數字化供應鏈系統,如智能倉儲、通關一體化等技術,提升港口運營效率,實現智能化、數字化轉型。
三、是戰略能級躍升與資本支持
牛志文表示,此次合作標志重慶港有望成為中國物流集團整合旗下的第五家上市公司,從地方國企向央地混改平臺的轉型,戰略能級將得到大幅躍升。
中國物流集團的央企背景和強大實力,將為重慶港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和資源支持,使其能夠突破區域港口競爭格局,在全國乃至全球物流市場中占據更有利的地位。在資本方面,中國物流集團的資本注入可以優化重慶港的資產負債結構,為其發展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同時,憑借中國物流集團的央企背景,重慶港可以獲得低成本融資渠道,緩解當前存在的經營壓力,為港口的建設和運營提供穩定的資金保障。
據重慶港近日發布的2024年年報顯示,公司2024年營業收入為43.77億元,同比下降11.56%;歸母凈利潤為5.29億元,同比下降15.65%;扣非歸母凈利潤為-4139.84萬元,同比下降309.20%;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為2.02億元,同比下降72.36%。
03
“雙螺旋”信號
中國物流集團與重慶物流集團的整合,既實現了地方國企與中央企業的優勢互補、攜手共進,也充分展現了國家在推動物流行業朝著集中化、規模化方向發展上的重要舉措。
在政策層面,國家近年來大力推動國資國企改革,加大市場化整合重組力度成為2025年改革工作的重點任務。物流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其整合升級對于構建現代流通體系、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具有重要意義。
這一整合行動是重慶市落實縱深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的具體體現。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在“新春第一會”要求一致。袁家軍說,要聚焦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總綱領總遵循,進一步強化黨建統領,迭代升級“六區一高地”建設體系構架,奮力打造“西部領先、全國進位和重慶辨識度”標志性成果。
在物流行業層面,此次整合是國家推動物流行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的重要體現。物流行業長期存在著市場分散、競爭無序、效率低下等問題,通過整合,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減少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提升行業的整體運營效率和競爭力。
畢馬威在《供應鏈物流5.0——構建全域數智供應鏈物流體系》報告中稱,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供應鏈物流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多重驅動因素,如社會變化、全球化、科技進步、產業升級和低碳環保,正推動著供應鏈物流向5.0時代邁進,這也意味著物流行業需要不斷升級轉型以適應新的變化。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物流集團正在加大物流科技研發投入,如旗下企業中儲智運推出網絡貨運平臺、中儲恒科推出智慧稱重系統等,推動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物流領域應用。
中國物流集團與重慶物流集團強強聯合,將形成更強大的物流企業集團,在市場中發揮引領作用,帶動行業向規范化、標準化、集約化方向發展。雙方在資源、網絡、技術等方面的優勢互補,將推動物流企業向規模化、專業化、國際化方向邁進,提升我國物流行業在全球的競爭力。同時,此次整合也將加速多式聯運的發展,促進物流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為行業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物流解決方案,推動物流行業的轉型升級。
快遞物流專家、貫鑠資本CEO趙小敏強調,綜合而言,中國物流業已步入高質量發展期。在此進程中,中國物流集團、招商局集團、中國遠洋海運集團三家國資領軍企業將擔綱核心支柱角色。這一格局不僅作用于行業本身,還將對產業鏈上下游產生廣泛影響。快遞行業正迎來新一輪并購整合潮,貨運領域也將陸續開啟資源整合進程。
企觀國資是企業觀察報社官方微信公眾號。《企業觀察報》是由國務院國資委指導、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主管主辦的全媒體平臺,被國務院國資委認定為“國資國企自有輿論平臺”,致力于以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視角關注報道中國企業改革發展。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