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185億收購德國巨頭!劉強東深謀遠慮,能否改寫中國電商出海模式
京東用185億人民幣(22億歐元)買下了德國零售巨頭Ceconomy,這筆錢相當于京東去年40%的利潤。 收購價比市場價高出22.7%,目標是拿下歐洲11國的1000多家門店、5萬員工和4300萬會員。 這是中國電商出海歐洲最大的一筆收購,也是劉強東十年國際化執念的終極答卷。

這筆交易有多貴?
每股4.6歐元的收購價,比Ceconomy十天前的股價高出近23%。 京東提前鎖定了57.1%股東的支持,包括創始家族凱勒哈爾斯和漢尼爾集團。 但剩下42.9%的股份仍可能引發變數,尤其未表態的Meridian基金手握11.1%股權。 交易預計2026年上半年完成,若成功,京東將直接控制Ceconomy旗下MediaMarkt和Saturn兩大品牌的所有門店。
劉強東的歐洲夢,等了十一年
2014年,劉強東在年會上放話:“是否國際化,決定京東生死”。 隨后十年,他先在東南亞砸錢自建物流:印尼13個倉庫、泰國重倉配送網絡,結果2023年關停所有站點,用戶數不到競爭對手Shopee的零頭。 國際化業務換了五任負責人,從跨境平臺Joybuy到B2B全球貿,戰略反復搖擺。
轉折點在2022年。 京東在歐洲悄悄推出自營品牌ochama,在荷蘭試水“線上下單+自提點取貨”模式。 今年4月,英國倫敦重啟Joybuy測試“當日達”,同時物流倉擴至波蘭、德國等六國。 三年基建鋪墊后,劉強東終于喊出:“我們在歐洲的基礎設施已經建成了”。

Ceconomy:表面巨頭,實際困獸
這家公司曾是歐洲電子零售霸主,年銷售額224億歐元,但凈利潤僅7600萬歐元,同比暴跌。 線上業務只占24%,門店成本卻越來越高。 走進MediaMarkt賣場,德國人依然在買手機電腦,但亞馬遜和Temu搶走了年輕用戶。 一季度利潤縮水到1000萬歐元,數字化轉型卡在半路。
它的真正價值藏在線下:1000家門店覆蓋德國、法國、西班牙核心商圈,每年22億人次客流。 這些門店成了京東的“現成倉庫”,不用從零租地招人,直接改造成前置倉。
京東要做什么? 簡單說就是“三換”
換腦子:京東的AI庫存系統將替代Ceconomy傳統ERP。 比如預測爆款電視型號,把備貨周期從30天壓到7天,物流成本砍15%。
換腿腳:把中國“小時達”模式搬進歐洲。 消費者在MediaMarkt門店掃碼下單,京東從最近倉庫調貨,2小時送到家。 目前測試顯示,德國柏林、慕尼黑等大城市已能實現“當日達”。
換招牌:保留MediaMarkt品牌,但背后接入京東供應鏈。 比如把中國產的充電寶、耳機直供歐洲門店,價格比本地采購低20%;歐洲組裝的電視用京東方屏幕,貼上“德國制造”標簽。

擋路的四座大山
工會:德國服務業工會Verdi第一時間發聲明,要求京東書面承諾不裁員、不降薪。 5萬歐洲員工的社保合規成本比中國高3倍。
股東內戰:創始家族凱勒哈爾斯留了25.4%股份,未來退市時可能因股價分歧起訴京東。
歐盟審查:德國經濟部長公開表態“關注交易獨立性”,歐盟《外國補貼條例》已對中國企業發起17次調查。 審查期可能拖到一年以上。
線下包袱:Ceconomy千家門店中15%位于郊區,人流量低但租金高昂。 京東從沒管過這么龐大的實體網絡。

中歐經貿的微妙時刻
京東宣布收購時,恰逢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在北京談貿易平衡。 此前三個月,中國企業已收購三家法國公司:萬華拿下化工企業Vencorex,東山精密并購汽車零件商GMD,萬潤吃進氫能公交廠Safra。 京東這次出手,把中企投資領域從能源、制造擴展到數字經濟。
歐洲人不買賬? 數據反著說
收購消息公布當天,Ceconomy股價暴漲15%。 荷蘭留學生用ochama買中國老干媽,巴黎主婦在MediaMarkt預約小米掃地機器人安裝服務。 炊大皇鐵鍋通過京東倉庫進歐洲,上線三天賣斷貨。
相關文章
RFID技術推動智能電網建設
隨著科技水平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地球也付出了環境污染、氣候變化、能源枯竭等方面的代價,環保與能源問題成為不可回避的重要母題。而電網作為人類社會最大的能源輸送樞紐,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活動有著無比的重要性。因此,提高電網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