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如何監控地質災害
——數字說話——
2010年上半年全國地質災害數量為去年同期10倍
今年1至7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26009起,其中滑坡19101起、崩塌4756起、泥石流911起、地面塌陷332起、地裂縫161起、地面沉降36起;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248起,843人死亡、失蹤,直接經濟損失33.44億元。2010年上半年,全國地質災害數量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
全球氣候急劇變化以及全球進入地殼活動頻繁期,都是地質災害頻發的重大因素。近期的幾次災害都充分顯現了地質災害的三大特性,即隱蔽性強、突發性強和破壞性強,一旦成災突如其來、猝不及防、防不勝防,極易造成重大損失。
究其原因,總體上看,一是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氣象異常,災害性天氣如局部干旱、局地強降雨、強熱帶風暴等頻繁發生。二是全球進入地殼活動頻繁期,環太平洋地震帶進入活躍期。這些重大因素的變化,都很容易造成局地自然災害、地質災害易發頻發。
今年8月以來,甘肅舟曲、四川綿竹和汶川、云南貢山等地相繼發生山洪泥石流災害。短短十來天,國土資源部三次啟動地質災害應急一級響應。2010年上半年,全國地質災害數量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
國務院7月發出通知,要求國土資源部門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協調、監督和指導工作,會同氣象部門加強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地質災害預報能夠承擔起防災減災重任?有關專家指出:“要把地質災害的時間、空間和強度都準確預測,就目前認識水平和科技手段來看,幾乎做不到。”
———— 難點分析 ————
誘發因素多 地理特征存在差異
地質災害的預報堪稱世界性難題。美國地質調查局有專家提出,泥石流預報對于發達國家來說難度也非常大。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副主任田廷山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根據我國對泥石流災害防治經驗來看,難就難在這種災害存在非常普遍。
泥石流形成有三個基本條件,一是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適當地形,二是上游堆積有豐富的松散固體物質,三是短期內有突發性的大量流水。我國泥石流的暴發主要是受連續降雨、暴雨的激發,一般發生在多雨的夏秋季節。
田廷山指出,由于不同地區的土壤構成、山坡斜度與地理特征等都存在差異,因此對于判斷某個地區發生泥石流的可能性有多大存在一定的困難。此外,泥石流的誘發因素非常復雜,滑坡、地震、降雨、降雪都有可能引發泥石流。
田廷山表示,盡管我們現在有很多現代化手段,衛星、雷達等很多的監控措施,來預報[FS:PAGE]降雨,但還達不到100%的準確率,而泥石流的預報比天氣預報更難。
區域性地質災害不易識別
目前,人們對地質、地貌等控制滑坡、崩塌、泥石流發生的區域地質環境條件并未了解清楚,具有隱蔽性,而降雨、降雪、地震、工程活動等復雜性、隨機性又很高,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殷躍平認為,這些因素疊加起來,準確進行預測的難度非常大。
他表示,地質災害單點監測預報難度不大,不少專家也持這種觀點,國際上更是如此。僅在我國每年由專家和群眾成功預報從而避免重大傷亡的實例就不少。但由于理論水平和科技條件所囿,目前我們能做到的僅僅是區域性的警示和對疑似或隱患點的避讓撤離。
殷躍平指出,區域性的地質災害預報還是比較困難的,關鍵是不易識別,容易漏報。因為區域性的,面積比較大,地質災害點不好識別。他表示,我們現在的地質災害預報主要是先識別,識別出來,才有預報的可能。
氣象預報資料精度不夠
泥石流預報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有關專家指出,預報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地質地形情況,對此地已發生泥石流前的降雨量數據統計,確定降雨臨界值后,再根據氣象預報進行對比分析。
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巖土力學專業試驗室主任陳寧生認為,預報預警問題核心還是雨量指標。技術方面,包括野外設備的防雷防盜、極端天氣下通訊的穩定性和邊遠地區的通訊傳輸等。由于我國地形地況復雜,對于雨量的氣象預報只能做到大范圍小精度,單溝預報還無法做到。
———— 專家建議 ————
不應將地質災害看做“次生災害”
中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殷躍平:
不應將地質災害稱為“次生災害”。地質災害有自身的成災規律,在地質災害的減災防災中,主要是對地質體結構和強度進行研究,地震、降水、工程是三個主要誘因。如果叫次生,就是說地震引起的災害,由地震部門負責;降水引起的災害,由氣象部門負責;工程引起的災害,由建設部門負責,防范主體不明確,容易出現防災減災的空區。
此外,不應將地質災害預警簡化為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國際上通行稱之為地質災害“早期預警”,氣象只是地質災害的誘發因素之一。這不僅是一些概念問題,實際已經上升為一種理念,嚴重影響了學科的發展和科學減災防災。
我國應針對地質災害發生的突發性、隱蔽性和復雜性等特點,開展多發、易發類型地質災害防治攻關研究;要設立專題開展我國復雜地質條件下地質災害成災模式研究;鼓勵、支持[FS:PAGE]地質災害防治技術裝備開發研究工作;加強地質災害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發達國家防災減災的先進經驗;加強相關單位產學研相結合工作等。這樣才能盡快全面提升我國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將物聯網技術引入預報預測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室主任周平根:
對泥石流的預報預警,我國主要還是依靠老百姓群測群防,泥石流的自動化監測、預警系統由于資金不足很難展開。對于大型泥石流溝的預報預防工作,用肉眼觀測一定有局限性,如果用大型自動化監測系統結合群測群防會取得較好效果。
我國將要進行利用3G技術、自動化監測結合軟件處理技術預報預警大型地質災害的研究,即“傳感網”研究。“傳感網”相當于物聯網技術的前期概念。這套系統通過2年的研究應該能夠實現產品化,一旦這項研究成果得到運用,將會大大提高我國地質災害預警水平。(文·本報綜合)
———— 新聞鏈接 ————
陜西稱今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76起
地質災害易發區約占國土面積一半的陜西省,今年出現了高頻次的地質災害。記者從陜西省國土廳了解到,今年以來陜西省成功預報地質災害76起,直接避免了7000多人可能出現的傷亡。
今年7月24日凌晨,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竹林關鎮遭遇330毫米的強降雨,百年一遇的山洪誘發了嚴重泥石流災害,沖毀了大片房屋和耕地,直接經濟損失上億元。但由于預警及時,在泥石流發生前數小時內快速組織撤離轉移5000多人,避免了重大人員傷亡。竹林關鎮竹林關村村民劉花絨說:“泥石流過來,好多田沒了、路沒了,房子也埋了,幸虧是撤得及時。”
陜西省地質災害易發點達9300多個,直接威脅50多萬人,20多個縣城受到威脅。今年汛期,這些地質災害的易發點全部納入了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一旦發生災情,各地負責人就能迅速撤離、轉移受災范圍內的群眾。
今年7月份以來,陜西省已出現了5次大范圍強降雨,共發生1009起地質災害,災害發生的頻次是去年同期的10倍。陜西省國土廳副廳長喻建宏說,通過加強監測預警,及時轉移群眾,今年陜西成功預報地質災害76起,直接避免了7000多人可能出現的傷亡,地質災害隱患群測群防點無一發生人員傷亡。
相關文章
快速成功地連接物聯網產品的5個技巧
對于物聯網設備制造商來說,蜂窩物聯網是實現互聯網連接的最可靠和最容易獲得的方式之一。根據ABIResearch的數據,到2026年,全球蜂窩物聯網設備總數將達到57億。蜂窩物聯網的采用正在增長,因為它易于部署和擴展。您只需要一...
江西:到2023年底物聯網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
5月19日,記者從江西省工信廳獲悉,為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做優做強“一號發展工程”,加快江西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江西省工信廳、省委網信辦、省科技廳等9部門聯合出臺《江西省加快推進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物聯網加速融入生活場景,智能家居設備能做什么?
智能設備和物聯網已經進入現代家庭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從您的安全系統到冰箱,“智能”電器已成為新常態。但它們真的能讓你的家變得更好嗎?或者所有這些智能家電只是另一種時尚,從長遠來看,您最終會后悔花額外的錢?讓我們來看看在家里裝滿...
京東方:物聯網創新業務打開更多增長空間
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到莫斯科城鐵列車,再到紐約商超門店,如今,物聯網創新解決方案已覆蓋全球眾多地區、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帶給人們全新的體驗。而這一改變的背后,正是京東方在物聯網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夯實全球半導體顯示霸主地位...
5G如何改善物聯網部署的6個示例
隨著數字化轉型如火如荼地進行,連接的設備數量正在快速增長。IDC數據預測,到2025年,每分鐘連接的物聯網設備將達到152,200臺。雖然這將轉化為更多的數據,從而有更多的途徑來提高效率,但對于這種數據交換來說,一個強大的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