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
歷史經驗表明,經濟危機往往孕育著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創新,推動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提供新的增長引擎,使經濟重新恢復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誰能在科技創新方面占據優勢,誰就能夠掌握發展的主動權,率先復蘇并走向繁榮。1857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第一次波及全球的生產過剩危機。這次危機引發了電氣革命,推動人類社會從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內燃機和電動機逐步取代蒸汽機,創造了電力與電器、汽車、石油化工等一大批新興產業,同時大幅提升了機械、冶金等產業的發展水平,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發展的主流。1929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20世紀最為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這場危機引發了電子革命,推動人類社會從電氣時代進入電子時代。電子產業迅猛發展帶動了一批高技術產業崛起,推進了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世界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全球化、知識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新時代逐步到來,有別于以往工業革命的新型人類文明形態正在形成過程中。面對當前這場國際金融危機,各國正在進行搶占科技制高點的競賽,全球將進入空前的創新密集和產業振興時代。美國提出,將研發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這一歷史最高水平,力圖在新能源、基礎科學、干細胞研究和航天等領域取得突破;最近又兩次提出美國科技的主攻方向,包括節能環保、智慧地球等。歐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將投資1050億歐元發展綠色經濟,保持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英國從高新科技特別是生物制藥等方面,加強產業競爭的優勢。日本重點開發能源和環境技術。俄羅斯提出開發納米和核能技術。我們必須目光遠大,把握機遇,在這場競爭中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怎樣推動中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盡快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是我最近一個時期重點調研和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我覺得,戰略決策、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產業化這四個方面的儲備決定著未來。我們已經作出并將繼續完善戰略部署。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把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戰略目標,把可持續發展作為戰略方向,把爭奪經濟科技制高點作為戰略重點,逐步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這些前瞻性、戰略性和全局性安排,體現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我國科技發展戰略方針。
科學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非常關鍵。選對了就能跨越發展,選錯了將會貽誤時機。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具有市[FS:PAGE]場需求前景,具備資源能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特征。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最大困難,就是外部需求急劇減少,而且將來在相當長的時間也很難恢復到危機之前的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產業就暴露出產能過剩問題,而且其中一些產業又沒有掌握核心和關鍵技術。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重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要在最有基礎、最有條件的領域突破核心和關鍵技術。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科學依據是什么?最重要的有三條:一是產品要有穩定并有發展前景的市場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經濟技術效益;三是要能帶動一批產業的興起。
最近,我主持召開了三次座談會。有47位經濟、科技專家,圍繞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產業發展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如何抓住機遇,充分發揮中國經濟和科技的優勢?如何突出重點,確定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如何加強科技支撐,突破產業發展的關鍵和核心技術?這是我給廣大科技工作者提出的題目。科學研究只有同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才有強大的生命力。
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新能源產業發展,正在加快推進以綠色和低碳技術為標志的能源革命。中國在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已經并將繼續作出積極努力。新能源發展要突出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電、核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沼氣發電,以及地熱利用、煤的潔凈利用等。要加強宏觀規劃和配套設施建設,推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序發展。同時,要采取更強有力的措施,突破關鍵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優化能源消費結構。新能源汽車已成為全球汽車工業發展方向。世界主要國家為保障能源安全,都在加快新能源汽車研發和市場開拓的步伐。中國經過近10年的自主研發和示范運行,在這個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大大縮小。當前緊迫的任務是,通過技術經濟、市場需求和經濟效益三個方面的充分論證,盡快確定技術路線和市場推進措施,推動新能源汽車工業的跨越發展。
新材料產業發展對中國成為世界制造強國至關重要。目前,中國許多基礎原材料以及工業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裝備嚴重依賴于進口,關鍵技術受制于人,“中國制造”總體水平處在國際產業鏈低端。無論是推進大飛機、高速列車、電動汽車等重點工程,還是發展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重要產業,都面臨著一系列關鍵材料技術突破問題。必須加快微電子和光電[FS:PAGE]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納米材料和器件等領域的科技攻關,盡快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材料與智能綠色制造體系。
21世紀是生命科學大發展的世紀。生物科技發展將顯著提高農業和人口健康水平。13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必須靠自己來解決,根本要靠科技。要發展轉基因育種技術,這是提高農業產量和改善產品質量的重要途徑。科學家建議超前部署分子設計育種,大規模挖掘動植物種質中蘊藏的優異基因資源。這樣,中國10年左右就可能實現小麥、水稻等主要農作物和豬、牛、羊等主要牲畜的優良品種的顯著改良。
健康科技、生物醫藥事關民生大計。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加快這個領域創新和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要把生命科學前沿、高新技術手段與傳統醫學優勢結合起來,研發適應多發性疾病和新發傳染病防治要求的創新藥物,突破應用面廣、需求量大的基本醫療器械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以創新藥物研發和先進醫療設備制造為龍頭的醫藥研發產業鏈,大幅度提升生物醫藥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干細胞研究發展勢頭強勁。干細胞研究促進了再生醫學的發展,這是繼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之后的又一場醫療革命。我們要力爭在干細胞研究的更多領域取得領先地位,同時要高度重視、切實防范干細胞研究引發的倫理問題。
信息網絡產業是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驅動力。全球互聯網正在向下一代升級,傳感網和物聯網方興未艾。“智慧地球”簡單說來就是物聯網與互聯網的結合,就是傳感網在基礎設施和服務領域的廣泛應用。我在無錫考察時參觀了中國科學院微系統所無錫傳感網工程中心,很高興看到一批年輕人正在從事傳感網的研究。我相信他們一定能夠創造出“感知中國”,在傳感世界中擁有中國人自己的一席之地。我們要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的關鍵技術,及早部署后IP時代相關技術研發,使信息網絡產業成為推動產業升級、邁向信息社會的“發動機”。
這里,我還想談一談空間、海洋和地球深部開發利用問題。空間、海洋和地球深部,是人類遠遠沒有進行有效開發利用的巨大資源寶庫,是關系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戰略領域。我們要實施好“載人航天計劃”和“嫦娥計劃”,有效進入并和平利用空間。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海洋資源開發和海洋產業發展是“藍色聚寶盆”。國際上正興起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我們要切實加強這方面的工作。在地球深部資源探測方面,中國已有固體礦產勘探開采的深度大都小于500米,而世界一些礦業大國已經達到250[FS:PAGE]0米到4000米,南非計劃開采的深度達到6000米。澳大利亞在本世紀初率先提出“玻璃地球”計劃,也就是要使地下1000米變得“透明”。加拿大人近期提出的類似計劃,要搞到3000米。中國人均資源短缺,資源勘探水平不高,開采利用率也比較低,這是制約未來經濟發展的突出矛盾。我們要千方百計提高資源勘探開采水平和效益,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各類資源。
要更加重視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基礎研究相當重要,因為原始創新源于基礎研究。而基礎研究沒有十到幾十年的積累不可能出重大成果,這絕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情,是要花費心血長年積累的事情。重大戰略高技術是引不進、買不來的。原始創新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源泉。中國要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制高點,就不能總是跟蹤模仿別人,也不能坐等技術轉移,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拿出原創成果。科學技術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需要充滿艱辛、敢擔風險的探索,需要“面壁十年”、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要腳踏實地、潛心鉆研,切忌浮躁。我希望中國能夠誕生更多世界級的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我們也一定能夠出現這樣的人才。
要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大膽革除阻礙科技生產力發展的一切體制機制障礙。要進一步促進經濟和科技的結合,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大自主創新的投入,引導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我們要把顯著提高全社會的研發投入(R&D)占GDP的比重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作為一個要奮斗實現的目標。特別要從根本上解決科技經濟“兩張皮”問題,促進產學研結合,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我們要大幅度提升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支撐。我們全部科技政策的著眼點,就是要讓創新火花競相迸發、創新思想不斷涌流、創新成果有效轉化。為此,要創造良好的環境,讓科技工作者更加自由地討論、更加專心地研究、更加自主地探索。全社會都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實踐、尊重創造,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普及科學知識,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全民科學素質。我們各級領導干部要像鄧小平同志那樣,當好科技工作的“后勤部長”。
相關文章
井松智能:深耕物流領域十六載,助力物流場景智能升級—訪合肥井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姚志堅先生
井松智能長期聚焦于智能工廠、智能搬運、孿生系統等核心業務,通過在智慧物流領域的16載深耕,現合作伙伴已遍及30多個行業,成為行業頭部一站式智能工廠解決方案提供商。
聯想企業科技集團領航新基建,賦能電力物聯網
聯想企業科技集團選擇開放技術體系,與變電站共同搭建基于互聯網架構的開放式統一智能化管理運維平臺,連接應用和數據,實現真正的一站式,即插即用。建成后的電力物聯網系統可實現設備信息自動采集、遠程自動巡視、海量數據高效處理、異常...
智慧加持,交通駛向可持續發展新征程
12月6日,伴隨著長沙和煦的冬日,來自科技、公安、交通運輸、住建、鐵路、民航,工信等主管部門負責人和相關單位的領導和業內專家約1000余人,迎來了中國智能交通行業一年一度的盛會。大會將舉辦20余場論壇,內容涵蓋城市交通治理、無...
可持續發展從智能家居開始
物聯網帶來的最大變化之一是,當我們將計算技術應用于日常設備時,我們正在添加塑料、金屬以及任何數量的難以回收的組件圖片來源://pixabay.com/images/id-6105061/多年來,環境影響越來越影響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