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手機支付技術方案有望成國際標準
國家移動電子商務研發中心專家邱憶洋表示,目前國內使用的手機支付主流技術方案有三個:基于2.4兆赫的雙界面智能卡(RFID-SIM)方案、基于13.56兆赫的非接觸技術的近距無線通信(NFC)方案和基于13.56兆赫技術的貼片卡方案。
RFID-SIM卡方案由國內企業自主研發,僅通過更換手機智能卡(SIM)即可實現付費、充值、轉賬等活動。從社會推廣成本上看,產業鏈相對較短,有利于快速實現運營;從用戶接受度來說,此方案不用換手機,只需換張SIM卡就可實現手機支付,用戶易于接受。
而索尼、飛利浦等國外手機廠商多年來一直力推NFC方案,用戶必須更換具備NFC芯片的手機和SIM卡才能使用。這一致命缺陷導致NFC方案推出多年來,一直未能在全球得到大范圍應用。
貼片卡方案,是在手機后蓋貼一張13.56兆赫的卡片。這樣雖然降低了換手機的成本,但實際上類似于消費者自己把公交卡貼在手機上。無法與手機平臺相集成,應用拓展空間有限。
邱憶洋認為,RFID-SIM卡方案在幾種方案中最易實現產業化,推廣成本也最低。
由于RFID-SIM卡方案在技術上的領先性,中國移動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在全國多個城市進行試點。
專家指出,由于NFC方案運行頻率比較低,通常傳輸距離只有幾厘米。而RFID-SIM卡方案則可以實現10米左右的中遠傳輸距離,可以更大范圍地拓展手機支付的應用。此外,與NFC方案相比,RFID-SIM卡核心技術完全掌握在國內企業手中。移動支付市場一旦做大,可以向國外使用此標準的廠商征收專利使用費。
事實上,國際市場對手機支付的需求很大,但國際手機支付基本還處于空白,RFID-SIM卡方案有望向海外大規模擴展成為國際標準。
相關文章
智能電表芯片新技術標準將于8月份生效
IHS iSuppli公司的中國研究報告指出,一系列旨在提高智能電表質量管理與控制的新技術標準將于8月開始生效,將幫助中國智能電表市場今年增長9%,出貨量有望首次突破1億大關。
華為:無線通訊技術標準的領跑者
未來的五年,全球80%的人口將成為移動寬帶用戶。全新的移動生態系統正在形成,需求急速增長,客戶迅速增加,市場也正史無前例地擴大。預計到2020年起投入運營的無線網絡,關鍵的驅動力是1000倍的無線數據流量增長、1000億鏈接的...
山西移動推出手機支付業務
何謂幸福生活?對于省城市民樊銘而言,就是交罰款不用排隊;交水費不用出門;買電影票不需要在大廳等候……實現這一愿望,僅僅需要一部開通手機支付的智能手機。“試想一下,出門不用帶鼓鼓囊囊的錢包;買東西不需要準備零零散散的鈔票,親們,...
NFC手機支付如何確保安全性? 技術上需完善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基于NFC技術的手機支付被廣泛應用。NFC手機支付越來越快地影響人類的生活方式,它能夠讓我們的生活更方便,同時也對安全帶來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