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借物聯網東風遠航
物聯網感知層匯聚了數量眾多的智能物體,支持IPv6協議的感知層網絡帶來了充足的碼號空間、良好的互通性以及便利的應用開發環境。IPv6將在物聯網的快速發展中大顯身手。
物聯網的概念最初在1999年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Auto-ID實驗室提出,其構想是通過RFID與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結合來構建一個追蹤貨物的全球系統。InternetofThings這個思路最初是非常具體的,但是其概念本身給人以很大的遐想空間,并且隨著集成電路技術、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這個最初的想法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并且被各方賦予了新的內涵和外延。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在其年度報告中對物聯網的概念、技術、市場、挑戰和未來構想方面進行了闡述。與此同時,互聯網的誕生地IETF自2006年開始也從技術層面展開了對物聯網的研究,制定了網絡層的相關技術標準。2010年3月,IRTF主席AaronFalk在第77次會議上發起了IoT的興趣小組,計劃從研究層面推進相關工作。
物聯網的架構可以簡單地劃分為3個層次(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分別為物聯網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特性,即全面感知、可靠傳送、智能處理。物聯網的感知層要求能夠全面感知物理世界的各種信息,利用多種傳感器、傳感器網絡、RFID、二維碼、攝像頭、GPS、智能物體等來全面感知現實世界中的各種信息。物聯網的感知層節點具有數量多、成本低、計算能力弱等特點,是物聯網信息的源頭。如何更好地管理維護感知層網絡、促進相關應用開展,一直是學術界和工業界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
物聯網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終端數量持續上升,逐漸成為上百億終端的市場,給網絡運營提出了兩個方面的挑戰。首先是碼號尋址需求,從國際和國內兩個方面看,IPv4地址不足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一方面,截至2010年3月,全球可分配的A類IPv4地址段只剩下22個,預計2012年亞洲地址管理分支機構APNIC的IPv4地址將耗盡,屆時國內公司將無法再申請到IPv4地址;另一方面,我國已獲得的IPv4地址份額只占到全球的6.3%,勢必影響我國巨大潛在市場的發展。由此可見,IPv4地址尚不能滿足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地址需求,對于發展中的物聯網,特別是在具有數量眾多的感知層節點的標志上,這個問題更為明顯。其次,物聯網業務發展問題也日益凸顯,目前,感知終端上的數據格式多種多樣,難以統一管理運營,新型業務難以落地。由于缺乏統一的網絡層通信標準,應用程序的開發處于無章可循的狀態,且廣泛基于TCP/IP協議棧開發的互聯網應用不容易移植。因[FS:PAGE]此,物聯網的發展需要統一標準的協議來支撐網絡向大規模泛在化發展,也需要一個標準的網絡基礎設置來孵化各種新型的業務模式,真正實現“無處不在的網絡、無所不能的業務”。
基于這兩個方面的需求,物聯網與IPv6產生了廣泛的聯系。IETF從一開始研究物聯網相關技術,就把IPv6作為唯一選擇,I-ETF相關工作組的工作都是在IPv6基礎上展開的,相關的產業聯盟IPSOAlliance也開始了IPv6產品化推廣工作。最初不支持IP相關技術的Zigbee組織,也在其智能電網的最新標準規范中加入了對IPv6協議的支持。
物聯網的感知層技術多種多樣,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難以大規模互通。IP協議作為互聯網的統一標準,對物聯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成為物聯網標準研究和技術應用的一種方向。目前,物聯網感知層的IPv6協議標準化進展順利,IETF、IPSO、Zigbee和ISA-100等多個標準化組織正積極推動相關工作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