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物聯網孤獨起步 內憂外敵亟待政策扶持
這是一張看不見的網,但未來的一天,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將被它網住。不過就目前來說,至少在東莞,這張網還不具備如此魔力。
在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以下簡稱“工研院”)展示大廳門口,一個陌生的客人剛跨過門口,嘀的一聲,他的名字立即顯示在對面的大屏幕上。“出賣”他的是他口袋里一塊紐扣大的電子芯片,在被附近的閱讀器讀取后,電子標簽的信息隨即被顯示出來。
這是今年6月,東莞某企業家考察工研院的一幕。這個人是龍昌國際董事總經理梁鐘銘,他想做的是將剛才的一幕搬到他的工廠去,只要給產品貼上剛才的標簽,他就可以不出辦公室,隨時掌握產品的流通狀況、技術性能等。
制造這一幕的就是傳說中的物聯網技術。然而,就目前的東莞來講,要實現以上傳奇的一幕,或許并不那么容易。
物聯網的東莞機會
8月26日,不少企業家和專家紛紛將目光投向了省政府舉行的一個現場會。
這不是一場普通的現場會。在這場題為“促進全省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發展”的現場會上,高端新型電子信息被鎖定為我省重點突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物聯網和云計算被列為新型業態的重點內容,受到各界的強烈關注。
在廣東省公布的首批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名單中,物聯網產業基地占據兩個席位,分別是東莞物聯網產業基地和廣州物聯網產業基地。
相對于廣州物聯網基地,廣東省對東莞物聯網產業基地的描述更為具體:以現有物聯網創新中心和物聯網企業為基礎,實現“一基地、一平臺、一中心、三園區”的布局。市財政每年投入10億元,實施物聯網創新技術與服務、物聯網通信、物聯網器件與裝備產業等項目。預計2012年實現產值500億元,2015年產值超過2000億元。
此消息一出,立即讓東莞的物聯網企業陷入了極度興奮之中。東莞市依時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依時利”)是廣東省RFID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所在單位,也是廣東省RFID產業聯盟的理事長單位,其事業部總經理楊淑港認為,東莞在物聯網技術層面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優勢,RFID技術全省領先,如果建設東莞物聯網產業基地,將有助東莞將技術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東莞的物聯網完全有可能“后來居上”,東莞的物聯網產業正迎來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
依時利的孤獨
與業界普遍的樂觀心態相比,處于產業最前沿的物聯網企業卻顯得比較謹慎。
近來,楊淑港三天兩頭地往虎門港跑。因為依時利和虎門港共建的電子圍網將在10月迎來驗收。
[FS:PAGE]不過,楊的臉上并沒有太多興奮,這并不是擔心技術不過關,而是在港口物流之外,依時利還難以在其他領域鋪開應用RFID技術。
RFID,即射頻識別技術,是物聯網的關鍵技術之一,它分RFID電子芯片和閱讀器,是物聯網環節中信息采集和讀取的基礎環節。
依時利從事RFID閱讀器的研發和生產已近10年了,不過,直到今天,還有大部分的企業家不知道RFID究竟為何物,雖然他們可能天天正與RFID打交道。
“目前國內大部分的門禁考勤閱讀器都是我們做的。”楊淑港表示,門禁考勤閱讀器運用的是低頻的RFID,可以從胸牌中讀出簡單的員工信息,從而起到考勤的作用。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依時利早已告別靠生產門禁考勤閱讀器生存的時代了。在目前的主營業務中,停車場、校園一卡通、物流等行業才是依時利的重點。
由于進入RFID較早,依時利目前是廣東省RFID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所在單位,也是廣東省RFID產業聯盟的領軍者。不過,在東莞,依時利卻感受到一陣陣的孤獨。
“東莞從事RFID的企業太少了,推廣應用這項技術的就更少了。”楊淑港表示,為了發展,依時利不得不與深圳、成都的企業或高校合作。
楊遺憾地表示,雖然虎門港的電子圍網在短時間內已經建好,但就東莞廣闊的市場來講,RFID和物聯網的陣地還遠沒有建好。
物聯網對東莞來說,還是遠在云端。
松散的產業鏈
在東莞的物聯網領域,孤獨的不僅僅是依時利。
攤開東莞產業分布圖,RFID和物聯網是零星幾點。
在生產制造領域,只有依時利等少數幾個企業;在云計算環節,只有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在獨立支撐;在芯片領域,東莞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工程研究院仍在為研發出國內首個RFID芯片奮斗不止;在電子標簽封裝機領域,工研院已研發出國內首套全自動RFID電子標簽封裝機。
從表面上,東莞物聯網產業幾乎涵蓋了從研發到生產的各個環節,也涵蓋了RFID讀寫器、芯片、標簽封裝等產業鏈條。
不過,在實際的運營中,東莞各生產企業與研發平臺之間并沒有多少交叉的地方,基本屬于各自為政,甚至不少企業和研發機構寧肯遠赴外地尋求合作,也不愿與本地企業對接。
“我們的產品被中山一家企業買走了。”7月1日,在2010深圳國際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博覽會(簡稱物博會)上,工研院研發生產的國內首套全自動電子標簽封裝機受到追捧,不過,攢動的人群中,并沒有東莞企業的身影。
盡管工研院技術總監牟魯西一再表示,東莞企業是工研院的首要合作伙伴,不[FS:PAGE]過卻鮮有東莞企業與之完成某項合作。
同樣的,翻開依時利的合作名單,里面有深圳惠田實業有限公司、電子科技大學、臺灣永奕,但就是沒有東莞企業。
對此,依時利也顯得頗為無奈。“產業鏈的很多環節東莞根本做不了,或者不成熟,作為企業來講,我們當然需要的是較為成熟先進的技術。”楊淑港表示。
產業鏈垂直整合的嘗試
雖然從整體上看,東莞的物聯網產業遠沒有達到產業集群的階段,但這并不妨礙一些企業自身在產業鏈上的整合嘗試。
今年3月,專注于RFID讀寫器生產的依時利宣布與臺灣永奕合作,攻堅港口物流中的RFID電子標簽。
不過,與臺灣永奕的合作重點并不是國產空白的芯片,而是電子標簽里另一重要元件——天線的設計。
“現在國內的芯片都是進口的,為什么各廠家生產出來的標簽性能不一樣呢?”楊淑港表示,除了芯片以外,天線設計和封裝是影響電子標簽性能的重要因素,而依時利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突破天線設計和封裝。
不過,依時利的“野心”遠不止于此,在電子標簽之后,依時利又宣布進軍物聯網最核心的技術——芯片研發。
楊淑港告訴記者,依時利已和電子科技大學達成協議,聯合研發國產芯片。
目前,芯片樣片的第四版已經出來,正在進行嚴格的測試。楊淑港表示,如果不出意外,樣片的第四版將在年內實現產業化,這將是首個產業化的RFID“中國芯”。
事實上,在物聯網領域,依時利一直堅持著自己特殊的產業鏈垂直整合之路。依托廣東省射頻識別(RFID)技術產學研戰略聯盟,依時利已實現了RFID產業鏈的初步整合。
此前,依時利已與深圳市惠田實業有限公司合作,二者共同開發電子標簽封裝機;與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合作開發中間件。到目前為止,依時利已基本涉及除云計算之外的物聯網所有產業鏈環節,初步實現了產業鏈的垂直整合。
微軟入侵
就在東莞還在為物聯網的產業集群憂慮之時,原本松散的物聯網產業又遭遇到“外敵”的入侵。
在物聯網的諸多環節中,云計算被譽為物聯網的基石。如果說RFID技術將世間的萬物聯在了一起,那么,云計算的存在則使物聯網具備了處理和分配世間資源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云計算相當于一臺電腦的CPU,RFID等技術則相當于硬件。
然而,在這個東莞自認為最強的環節,卻率先遭遇到強敵的沖擊。
2009年10月,位于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的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自主云計算平臺正式投入使用,從而成為中國首個自主產權的云計算平臺[FS:PAGE]。目前,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云計算平臺先后開發出“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并率先試水產業化,服務企業達50多家。
然而,僅僅過了10個月,世界IT巨頭微軟就宣布進軍東莞云計算。今年8月17日,微軟大中華區掌門專程來莞,高調宣布在東莞成立辦事處。微軟方面稱,將通過與東莞政府、企業的一系列合作,特別是通過云計算服務,支持和幫助東莞向創新型知識經濟轉型,提高信息化水平,與此同時,為擴大營銷網絡,微軟的“城市拓展”計劃一并在東莞啟動。
微軟的高調介入東莞云計算,頗有點“狼來了”的味道。雖然有觀察人士表示,微軟此次高調亮相東莞,提出云計算戰略,不過是虛晃一槍,其真實的戰略依然是在硬件營銷上,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微軟宣布介入東莞云計算,實際上已經在東莞原本松散的物聯網產業鏈上打下了一個“楔子”,雖然這個“楔子”或許還只是微軟的一個構想,但它在心理上震懾作用已經形成。
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院長季統凱坦言,“雖然微軟沒有給出具體的路線圖,但今后的競爭是在所難免的。”
在一些專家看來,一場沒有硝煙的“云”之戰或許已經在雙方的心照不宣中打響,東莞物聯網正面臨著“外患”的威脅。
亟待政策扶持
內部產業鏈尚未成形,外部又面臨著微軟的入侵,在這個夏末秋初,東莞的物聯網產業似乎已率先聞到了冬天的味道。
“政府應該在物聯網的推廣應用上發揮更大的作用。”楊淑港表示,政府雖然在單個項目上對物聯網給予了扶持,但還沒有出臺一整套、成系列的扶持政策。
事實上,東莞相關政府部門已行動起來。今年6月1日,常平鎮物聯網與物流信息技術中心宣布成立,企圖通過在龍昌國際的物聯網試點,升級常平物流產業,進而將整個東莞的物流行業“網”進去。
2009年底,由廣東省科技廳及東莞市科技局指導下的省部產學研創新聯盟專項項目——RFID電子圍網正式實施,項目投資達2000多萬元。
“這個項目對我們推廣RFID在港口物流的應用將起到標桿作用。”楊淑港表示,依時利將這個項目視為打開港口物流市場的敲門磚,一旦成熟將推廣到全國。
不過,天上并不會總是掉餡餅。物聯網要想真正做起來,形成初步的產業氛圍,在楊看來,還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例如出臺專門的扶持政策。
“物聯網是一個新興事物,就像是襁褓中的嬰兒,需要呵護。”
不過,雖然還是嬰兒,物聯網顯然并不是個很得寵的嬰兒。據了解,東莞正在醞釀出臺LED、電動汽車的[FS:PAGE]扶持政策,但同為新興產業的物聯網,卻還不見政策動向。
資料顯示,與長三角相比,整個珠三角的物聯網應用都處于下風,而作為后起的東莞,要想在未來的物聯網爭奪戰中,分食一塊蛋糕,企業、政府、公共平臺等各方仍需加強協作,共同努力,東莞的織“網”工程依然任重而道遠。
“希望東莞物聯網產業基地的建設,能帶動相關扶持政策的出臺。”楊淑港再次強調,東莞的物聯網產業不缺技術,也不缺資金,缺的是將資金、技術捏在一起推廣出去的合力,這種合力只有在政府的推動下產生。
相關文章
快速成功地連接物聯網產品的5個技巧
對于物聯網設備制造商來說,蜂窩物聯網是實現互聯網連接的最可靠和最容易獲得的方式之一。根據ABIResearch的數據,到2026年,全球蜂窩物聯網設備總數將達到57億。蜂窩物聯網的采用正在增長,因為它易于部署和擴展。您只需要一...
江西:到2023年底物聯網產業規模突破2000億元
5月19日,記者從江西省工信廳獲悉,為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做優做強“一號發展工程”,加快江西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江西省工信廳、省委網信辦、省科技廳等9部門聯合出臺《江西省加快推進物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物聯網加速融入生活場景,智能家居設備能做什么?
智能設備和物聯網已經進入現代家庭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從您的安全系統到冰箱,“智能”電器已成為新常態。但它們真的能讓你的家變得更好嗎?或者所有這些智能家電只是另一種時尚,從長遠來看,您最終會后悔花額外的錢?讓我們來看看在家里裝滿...
京東方:物聯網創新業務打開更多增長空間
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到莫斯科城鐵列車,再到紐約商超門店,如今,物聯網創新解決方案已覆蓋全球眾多地區、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帶給人們全新的體驗。而這一改變的背后,正是京東方在物聯網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夯實全球半導體顯示霸主地位...
5G如何改善物聯網部署的6個示例
隨著數字化轉型如火如荼地進行,連接的設備數量正在快速增長。IDC數據預測,到2025年,每分鐘連接的物聯網設備將達到152,200臺。雖然這將轉化為更多的數據,從而有更多的途徑來提高效率,但對于這種數據交換來說,一個強大的網絡...